農村留守兒童聲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1-14 09:35:45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聲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和焦點問題,也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之一。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留守兒童存在著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性格自卑內向、道德涵養不高、道德觀念偏差等一系列問題。為此,要注重聲樂課情感熏陶,增強聲樂課雙方互動性,發揮美育教化功能,充分發揮網絡技術作用,切實有效發揮聲樂教育在留守兒童成長成才中獨特功能,不斷增強聲樂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留守兒童;聲樂教學;解決途徑
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和焦點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長輩們生活在一起,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導致與父母之間形成親情缺失、溝通困難、監護弱化、教育失衡、兒童健康安全較難保證等諸多問題。而這些諸多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用優美動聽、陶冶情操的聲樂得以化解,尤其要在留守兒童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聲樂活動,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障礙,獲得心靈解放和自由燦爛的童年。這恰恰是聲樂教育,具有的陶冶情操、增強認知、以樂輔德等教育功能所在。實踐教學中,充分利用聲樂教育作用,有利于促進鄉村兒童成長成才和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切實有效地提高聲樂教學技巧能力和水平,增強聲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留守兒童聲樂教育的主要問題
當前在我國農村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輩照顧,與父母聚少離多留守兒童往往沒有獲得關愛,內心世界充滿種種矛盾,親情的缺失使他們存在諸如脾氣暴躁易沖動、自卑懦弱、不善交流、情感冷漠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為了深入了解我國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接受聲樂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走村串戶、家家戶戶調研,結合學校實際,加強實地調研,發放調查問卷,做好記錄。我們發放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5份,問卷有效率為95.7%,從中可以發現留守兒童的諸多問題,我們收集了關于留守兒童聲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家長認為學校開展聲樂課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10歲以上的留守兒童占80.7%“效果很好”,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聲樂課教學對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學習其他學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有幫助。但也發現一些問題,一是在留守兒童學習教育上存在著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主動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學習教育方面呈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表現在一方面學習動力不強,在農村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教育,往往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導和教育,沒有親生父母的監督和管教,學習效果較差,整天在外玩耍,書本知識離得越來越遠。調研中30.89%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加之留守外出打工的家長對子女的成才期望過低,也根本無暇顧及。有12.28%留守兒童從自己父母身上隱隱看出學習沒有什么用,因而大多數留守兒童沒有學習動力。在學習成績方面,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容樂觀,40%留守兒童的成績在學校班級屬于中等偏差,留守兒童因為長期與父母聚少離多,容易產生強烈的想念父母,思念親人,從而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思想分散,上課效率較低,自然而然留守兒童學業成績下降。二是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上存在著自卑、性格內向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的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自卑、不自信、脾氣暴躁,容易出現沖動急躁的性格呈現的問題。因為大多數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陪伴,缺少父母在身邊關愛和支持,往往心理上比同齡小孩容易自卑和內心較為脆弱,數據顯示30.76%孩子性格普遍較為內向,有67.22%學生容易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戒備和敵對的心理,有52.95%留守兒童不愿意與同學或老師交流,65.23%留守兒童容易逃避各種公共場所和不想參與集體活動,有72.15%的留守兒童甚至與監護人發生摩擦而產生不想接觸行為,孩子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和障礙,有55.93%留守兒童學生面對教師的教育認為自己父母都不管,你就別管閑事,有65.16%對老師的教育有明顯的抵觸情緒。留守兒童父母親教育方式和思想觀念存在差異,容易使留守兒童產生逆反心理,這種問題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強烈。三是在思想品質上存在著道德涵養不高、道德觀念偏差的問題。道德觀念發生偏差已成為留守兒童一個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行為發生扭曲,容易走向極端。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親長期務工在外,其實留守兒童對孩子都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留守兒童的父母親總以為,用來彌補孩子親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承諾用金錢來彌補,這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人生觀,產生了讀不讀書無所謂、賺取更多的錢財才是硬道理,這些讀書無用論和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致使留守兒童缺乏思想道德,甚至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在實地調研中,采訪留守兒童學校教師普遍反映,有12.18%留守兒童缺乏起碼的禮貌尊稱,有17.34%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學校違紀行為,13.41%的有打架偷盜行為、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曠課逃學等不良行為出現。在實際調研中,我們在鄉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喪失了自我道德約束、道德行為不良,未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意識缺失。
二、開展聲樂教學活動對留守兒童產生的影響分析
留守兒童內心往往比較脆弱、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等,而要解決此類問題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聲樂課教學活動,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和日常行為的指導和教育。一是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陽光向上、崇尚真善美、健康成長。從被調查的學校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性別和年齡大多數為男童,女童偏少,留守兒童缺少陽光向上的學習精神。我們在山區調研了85名留守兒童中,實地調研了男童70名,占82.35%,女童15名,占17.64%;留守兒童年齡最小的5歲(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最大的12歲,有60.23%的留守兒童在6歲至10歲之間。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均為爺爺奶奶,據調研數據統計97.31%的留守兒童的監護是祖輩監護型,其中,88.93%的留守兒童監護人由爺爺奶奶承擔,8.43%的監護人由外公外婆承擔,2.77%的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無人監護,留守兒童有時候獨自在家務農,可能偶爾會得到親戚或者鄰居的照料。因此,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候,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有針對性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二是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有利于消除自卑、情緒低落、失落感和無助感的內心狀態。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所初中學校有12個班級,僅有1名專職聲樂教師,另有2名兼職聲樂教師,且大多數聲樂教師年齡偏大,未經過專業音樂訓練。還有所小學學校有16個班,有1名專職聲樂教師,4名兼職聲樂教師,僅有1臺電子琴,尚未有鋼琴、洋鼓洋號,僅用于大型活動。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容易想念父母占50.33%,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占69.26%,有些留守兒童常常說謊、不講真話占72.37%。針對這種情況,鄉村小學和中學就需要加強聲樂教學能力的培育,不斷增強和消除自卑感和失落感。三是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提升。從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中看出,山區留守兒童喜歡上聲樂課的占70.3%,喜歡唱歌聽音樂的占64.8%,喜歡聲樂課老師占69.2%,聲樂課能帶來快樂心情占83.7%,被調查的留守兒童表露出較為坦誠,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山區開展鄉村聲樂課教學活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讓留守兒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向上的心態,容易讓其向上向善,不斷增強學習能力,促進留守兒童熱愛生活,提高關心父母,增強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們發現78.79%的調查對象認為開展聲樂課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習積極性和健康向上,消除自卑感,認為達到了聲樂教學效果,51.9%的甚至認為一般不會消除自卑感,提高自信心,效果較為一般。
三、加強留守兒童聲樂教學的主要途徑
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社會普遍關注,尤其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要加強農村聲樂教學,改善聲樂教學基礎設施,充分運用聲樂課作用,發揮美育教化功能,教學中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切實有效提高農村聲樂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要注重聲樂課情感熏陶。留守兒童學校要充分運用聲樂課教材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美妙動聽的聲樂環境,將感情投入留守兒童內心世界,加強情感體驗,寓情感于聲樂之中。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普遍處于生活缺人照應、學習缺人輔導、感情缺人安撫、行為缺人管教等生活狀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充分利用兒歌《父親》《母親》《外婆的澎湖灣》等富有感情的歌詞和旋律,對留守兒童進行情感教育,引導留守兒童熱愛社會,加強責任感,培養留守兒童的健康陽光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可以選唱欣賞諸如《誰不說俺家鄉好》《鄉間的小路》《我熱戀的故鄉》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調補充到教材中,培養鄉情;可以選唱《校園的早晨》《校園里有一排年輕的白楊》《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相逢是首歌》《幸福快車》《江南桂花香》《溫泉河》等歌曲,培養留守兒童豐富的感情,注重留守兒童人文關懷。二是要注重聲樂課雙方互動性。在聲樂課堂中讓學生充分互動、參與進來,融入聲樂課教學情境之中。加強互動,充分調動殘疾兒童學習聲樂的興趣,通過旋律、唱歌、打擊樂器、游戲、舞蹈、表演等多種形式和途徑,調動留守兒童的學習聲樂的興趣,讓留守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形成愛好,在學習聲樂中得到快樂。在給留守兒童教和學習歌曲《小小樂隊》一課程中就需要給那些殘疾兒童提供充分的參與互動的機會,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碰鐘、鈴鼓,啟發殘疾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其模仿里面的動作,讓留守兒童一邊學習、一邊表演。在課堂上,每個留守兒童機會都會跳動起來,積極參與,在輕松愉快、自由自在的氛圍中學習,不知不覺地感受到聲樂學習的樂趣。三是要注重發揮美育教化功能。要讓表演融入課堂,堅持音樂創造與音樂實踐相結合。聲樂教育是一種藝術教育,其基本特點就是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想象的空間,無形之中受到教化,要將抽象的聲樂概念、復雜的聲樂原理和枯燥的聲樂技能訓練,轉化為生動有趣、形象生動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在聲樂課教學之中,要加強愛國題材和勵志題材歌曲訓練,如《一個媽媽的女兒》《歌唱祖國》《我是中國人》《讓我們蕩起雙槳》《我怎樣長大》《拔蘿卜》等,可制作成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的課件,讓留守兒童觀察各種人物的特點,觀察周圍環境,洞察自然和人物表情,進而手舞足蹈地將觀察到的用形體表現出來,通過讓留守兒童親自編創主動地完成自己的表演動作,勇敢地表現出來,讓留守兒童能夠在自覺學習中學會欣賞美,學會創造美。四是要充分發揮網絡技術作用。在聲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突出聲樂課教學的特色。因為留守兒童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聲樂教師就應該在課堂設計上,也要隨之根據老師的教學計劃,根據留守兒童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分門別類加強指導。因此,聲樂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留守兒童感興趣的音頻資料,下載與留守兒童學習相關的歌曲作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圖文并茂地將下載好內容相匹配,制作課件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感受歌曲的情境,加深對音樂和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讓留守兒童能夠更加接受和認可,不斷提高聲樂教育的水平,切實增強聲樂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王卓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
- 上一篇:淺談民族聲樂教學體會
- 下一篇:推銷技巧課程教學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