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外語教學研究
時間:2022-11-07 03:32:32
導語:移動互聯網時代外語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人民網,2015)。幾年來,“互聯網+”業已成為經濟界追捧的熱點,與很多行業深度融合,改變了行業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運行模式,激發出新的活力和動能,折射出互聯網應用的廣闊空間。互聯網在改變經濟運行模式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教育發展的路徑和景觀,外語教學也在其列。我國互聯網覆蓋范圍前所未有,wifi無處不在,學生們可以利用手機輕松地聯通世界,手機已經成為學生24小時不斷線的伴侶,提供資訊、學習、娛樂、社交等一系列功能,并且實時更新滿足人求新求異的好奇心理。外語教學的發展空間正在經受互聯網的重塑,對教師的教學和未來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心理影響。但是,即便慕課、微課及翻轉課堂的風潮席卷世界,高校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仍有巨大市場,在地方高校甚至還是主流,而師生們對于如何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更新傳統教學模式使外語教學更具時代性,缺乏科學的指導和教學機制,效果也不好。
2.國內外對該課題的研究
目前,學界對于互聯網時代外語課堂教學發展空間這一課題的研究側重于網絡環境下互聯網的教具功能及應用探討,未能將互聯網與課程體系整合為一個整體。國內外的研究側重于以下三個方面。2.1探討互聯網環境下的外語教學。研究教師在課堂網絡化后新的外語教學思維的建構以及網絡環境下實施教學的實踐思考。如葛寶祥等(2012)提出: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外語教學將學、教、評有機整合,將主動認知與互動體驗引入外語教學,強調外語教學體系內部良性循環與外部網絡環境獨特優勢的協調與交融,全力推動外語教學過程交際化和社會化,從而實現非目的語環境下外語教學效能的最大化和外語教育質量的最優化。KORKMAZ(2013)認為學習者對基于網絡的教學和互動的態度因互聯網環境下交互類型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基于網絡的及時合理的成績評價對于學業成功意義非凡,研究表明基于網絡的同步訓練對于提升學生的態度具有顯著性。Kaya,D.,Kesan,C.&Izgiol,D(2013)探討了基于互聯網的教育如何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功,研究結果顯示基于互聯網的教學項目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需要頻繁使用。2.2借助互聯網而開始盛行的慕課。2012年后慕課悄然來到中國,影響了數以萬計的中國大學生和英語愛好者。對慕課的研究有宏觀方面的體系建構又有具體的實踐運用以及反思。如斯蒂芬•哈格德等(2014)通過綜合分析一百多種現有的關于慕課和遠程開放學習的近期文獻,得出有關慕課的五個基本結論:慕課的觀點沖突分化了教育機構,體現在其破壞性及其對高等教育模式構成的潛在威脅;關于慕課學習體驗的報導是積極的;慕課正在成熟、慕課并不會立刻威脅到傳統大學的生存、但是慕課通過引入一套新的設計,正在改變著教育景觀。Macleod,H.,Haywood,J.,Woodgate,A.&Alkhatnai,M(2011)探討了愛丁堡大學建立融合學習者、課程設計及未來發展方向三個維度的慕課新模式,側重分析慕課如何為條件所限者提供便利、在線學習的全球視角以及“教育帝國主義”等問題。2.3互聯網環境下外語教學模式的改變。移動互聯網的學習風潮撲面而來,對當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課堂之外學生可以利用視頻公開課、微課等學習,課堂則可以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課堂。如王素敏等(2014)對大學英語學習者的翻轉課堂接受度進行了調查研究,翻轉課堂通過變革教學流程實現了知識傳授的提前與知識內化的優化;盡管學習者對翻轉課堂不同階段的接受度存在差異,翻轉課堂基本上得到了學習者的認可,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胡杰輝、伍忠杰(2014)探討了基于慕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調查反饋的定量和定性數據分析表明: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慕課和翻轉課堂教學均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二者協同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外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學習潛能。2.4跨學科研究方面。外語教學并非語言教學單一維度的考量,語言學習中出現的難題往往不是語言層面的講授和學習存在問題和不足。社會科學的研究早已繪制了一張語言學研究路線圖并且還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涉及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神經學等諸多方面。比如互聯網環境下的外語教學往往需要從心理學的視角闡釋,Abeysekera&Dawson(2015)從社會心理學研究角度解釋了為什么翻轉課堂有利于促進學習者學習動機和管理認知負荷。曾小珊、劉秋月(2012)對傳統課堂模式下和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理工類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焦慮現象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網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學生減少學習焦慮并提高學習效率。
3.外語教學發展空間的構想
3.1移動互聯網時代外語教學的景觀。互聯網早已從經濟領域步入外語教育領域,向外語學習者提供了巨大的學習資源,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或全新的學習方式。互聯網上世紀90年代進入公眾視野的時候就與外語學習結合在一起,主要是黑板的延伸,還是停留在教具功能層面,是物理組合而非互相依存的生態系統。進入21世紀,隨著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通訊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即時聊天工具的大眾化以及網絡資費的進一步降低,外語學習的形態經歷著巨大的重塑,處于互聯狀態的手機成為大學生形影不離的伙伴。教師講授加學生聆聽的傳統課堂景觀正經歷著來自移動互聯網的擠壓和沖刷,學生專心不二的典型課堂正被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課堂教學的景觀儼然另外一番景象。因此,從科學、生態和人文關懷的視角看迫切需要建構基于移動互聯網、教師和學生三位一體新語境下的外語教學新景觀。3.2移動互聯網時代外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外語教師這一職業屬于職場中最“洋氣”的職業之一,因為這一職業的基本屬性就是內外文化的兼修和雙向傳播,而長期以來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使得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最大的問題在于外語學習環境的變化:互聯網已經通過電腦、手機等不同的路徑實現了與外語課堂的鏈接,課堂的空間不得不重新進行劃分,以實現和互聯網的兼容;更為挑戰的是在課堂之外,大學生可以享受到一塊巨大而美味的蛋糕:互聯網提供了來自全球的免費課程,如三大國際慕課機構Coursera,Udacity,edX提供了學科齊全的、豐富的雙語課程,把外語教育的視域拓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空,而學生們的認知邊界依然處于不斷被打破和形成的動態之中。地道的國際語言資源成為免費共享的面包,滿足了二語學習者求新求異和自身認知的欲求,而本土的實踐和探索在快速發展的中國蓬勃進行,外語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慕課等已經在互聯網空間蔚然成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外語教師的發展空間受到了擠壓,結果可能有兩個:一是空間最小化下的掙扎,二是積聚能量實現裂變以獲得更大的空間。作為外語教師一方面要堅守傳統中的精華,另一方面則要與時俱進,勇敢地迎接“互聯網+”時代的變革。只有這樣,外語課堂才能既散發傳統的光華又洋溢時代的氣息。3.3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認知風格與學習方式。層出不窮的工具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而且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的學習方式,使得個體學習逐步擺脫時空的局限而呈現五彩斑斕的多樣性。移動互聯網不僅帶來了學習工具和學習方式的變革,而且帶來了人的思維方式的變革;而思維的變革將引領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并且提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外語學習者的學習媒介、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頻度、學習態度、自我效能、認知風格、學習方式等,在移動互聯網語境下都將被調整和重塑,外語學習因互聯網強大的時空自主性及資源可及性的優勢而出現紛繁復雜的、多元的、甚至難以窮盡的格局。因此,主動迎接新技術的變革并將其融合到教學中是語言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走到學生中間,開展實地的田野調查獲得第一手收據,通過統計、分析和提煉便能知曉大學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外語學習的風格和偏好,就能在社會心理、神經教育學等層面深入探討,最終為當下外語課堂教學提供真實可信的數據。
4.結語
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時代的符號,是一個時代的表征,更是一種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引領。移動互聯網+外語教學正在重新建構傳統的外語教育生態景觀。教育作為社會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方方面面受到來自經濟領域的影響,從經濟發展中獲得了更優質的環境、更先進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更先進的理念。互聯網思維已經在當下的外語教育中形成燎原之勢,將不斷深刻影響“互聯網+外語教學”的課程體系、教師發展和大學生的認知機制。因此,外語教育工作者唯有順應時展才能真正推動教學相長,最終分享互聯網時展的紅利。
作者:裴如意 單位:鹽城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外語教學與管理平臺研究
- 下一篇:案例教學法在大學法學教育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