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學科個性化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18 04:40:14
導語:中小學音樂學科個性化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時代,學生對音樂課的要求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學習音樂的方式也有明顯的變化,探索信息化環境下音樂學科的個性化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緊迫性。音樂學科必須善于借助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并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的的制定、教學手段的選取,教學效果的評估等各個教學環節上都要進行個性化教學。進一步強化“舞臺”對個性化音樂教學的特殊作用,正確地使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個性化學習;微課;舞臺;魅力瞬間;推送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晉書•樂志》中的“是以聞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論音樂》中說“音樂的基本任務不在于反映出客觀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內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體性和觀念性的靈魂進行自運動”,他們都強調了音樂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就人的個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音樂對一個學生成長的作用可能被嚴重低估。單想想古今中外那么多優美的歌曲,僅僅歌詞就非常打動人心,甚至比一般的文學作品都有表現力,如果再加上更有表現力的樂曲呢?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音樂作品以更加“短平快”,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著我們的生活,滋潤著學生的心靈,音樂學科對全人教育目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全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人們進入了“互聯網+”的新時代,教育教學對象以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和求知方式生活學習著。他們熟練地玩著智能手機,享受著無處不在的WiFi;用智能手機、Ipad或者手提電腦進行學習、交流,把各種點滴的閃光點分享到網上。同學朋友之間通過網絡可以快速地把學習中的“興奮點”進行交流,既能把自己感興趣的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一分鐘內傳遍朋友圈,也可以通過微信、頭條、抖音等自媒體快速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少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到VR/AR以及BYOD,智能化的學習機器人正逐漸成為不少學生的最愛。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表現出的超常自我教育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表現出來的心理上的新特點和新需求,而教育教學工作者還缺少系統研究。具體到音樂學科來講,怎樣才能被學生更好地接受?怎樣才能讓音樂學科的教學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時代?這既是每一個中小學音樂教師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師生們必須面對的課題。為更好地應對時代的挑戰,筆者結合過去在中小學任職音樂教師的實踐經歷,談一點自己在音樂學科中實施個性化教學方面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個性化的音樂教學需要更加開放的視野
在教學大樓的走廊上過過往往的中學生,透過連接到智能手機上的“小喇叭”,以及那種陶醉其中的小表情,可以看出,學生都喜歡音樂,他們都能哼唱幾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學生卻不喜歡音樂課,因為我們的音樂教育離他們的生活有一點遠。音樂課的教學形式還是采用大班班級授課制,按照人教版的正規教材作為教學的依據。在教學內容方面,照本宣科,并沒有音樂教師太大的發揮空間。現行音樂教材中的歌曲大多數是一些具有明顯愛國主義色彩以及民謠氣息的歌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以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但歌曲民謠所表現的內容稍顯脫離當前的主流生活。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是緊跟時代潮流的一代,他們更喜歡新潮、流行、時髦的元素,他們對音樂課的需求已經走向個性化、多樣化和多元化。新一代學生,絕不會對我們的墨守成規“袖手旁觀”,必然按照自己的喜好向音樂老師提出一個個的個人要求,他們會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增加一些急需的內容。在信息化的條件下,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立足于音樂教學大綱,但可以在傳統音樂教材的內容上有所松動,可以選取更接近學生生活的音樂作品做為教學范例,既照顧到學生的一些“迫切”的愿望,也照顧到學生在互聯網時代的一些心理需求,用更加開放的視野來重新審視音樂課。(一)音樂教學的全體性與個體性。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學生確實在音樂方面“五音不全”,缺少學習音樂的基本天賦,但是幾乎所有的學生在出生前就陪同媽媽感受音樂的熏陶,從孩童時候學習的幼兒歌謠就已經開始享受聲樂演唱的陶冶,他們成長到現在,早已聽過了無數的搖籃曲,學唱了數不清的兒歌,他們很早就開始學習音樂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欣賞音樂了。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還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等,都再三強調音樂對一般孩子的成長必不可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影響年輕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尼采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中學音樂學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不應因為學生在音樂天賦方面有一些差異就可以厚此薄彼。音樂學科還有極強的個體性,沒有適當的音樂天賦就很難在音樂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正如教育家約翰•菲爾茲說過的“嗓音功能和歌唱能力確實是上天賜與的,但是歌唱藝術家卻不是生就的,他們是造就的。對于他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包括健康、智力、教育、音樂常識、聲樂技巧、曲目、咬字和語言的研究、掌握鍵盤、受過良好訓練的聽覺、視譜能力、表演訓練和舞臺實踐”。雖然大多數的學生都喜歡音樂,但喜歡的音樂形式極具個體性。每個學生的音樂天賦不同,學習音樂的“個人追求”必然會相差很大。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著讓不同的學生按照各自的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即使是對音樂天賦不好的學生,也讓他們在學會音樂鑒賞的基礎上找到自己適合的音樂形式。正如德國詩人歌德所言:“對音樂沒有適當才能的人要搞音樂,固然不會成為音樂大師,但是他由此學會識別和珍視音樂大師所作的樂調”。(二)音樂教學內容上的“因材施教”。新一代的學生,動手能力強,求知欲旺盛,自我表現欲望非常突出,思維活躍,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音樂課堂教學的內容要和這些學生的心理節奏相一致,不合拍的音樂作品,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不要指望當代學生在不喜歡的內容上能夠“委曲求全”。所以,在準確把握好學生心理“脈搏”的基礎上,我們應該適當地放手,給他們自己選擇教學內容的權利,讓他們更多地選擇符合自己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的那些音樂形式和音樂內容。喜歡器樂的學生,要讓他們自由選擇喜歡的樂器,或西洋樂器,或中國樂器;喜歡聲樂的學生可以自由地去學習演唱,或美聲唱法,或民族唱法,或搖滾、民謠、爵士等流行唱法。毫無疑問,對學生在個人音樂發展方向上的放任,必然會提高對音樂教師素質上的要求,但為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也是別無選擇的事情。(三)音樂教學內容上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音樂學科尤其要注意關注學生的虛榮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通過音樂教師對學生音樂方面才藝的認可,幫助學生鞏固他們在學生朋友圈中的人際關系地位。當代學生大都敏感、好強、自尊甚至叛逆,他們重視自我形象,渴望展示自己的魅力,但往往由于閱歷的局限,在面對千姿百態的音樂形式面前卻常常表現的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有些處在青春期的同學為此還經常感到苦悶。如何從各種類型的音樂形式中找到適合和喜歡的?如何適當地展示自己的魅力?這是每個同學都渴望得到解答的現實課題。所以,講授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非常有必要和他們“商量”,多問問他們喜歡什么,想學習什么,必須注意耐心加以引導,盡量滿足他們心理上的正當需求。
二、個性化的音樂教學需要分階段、分層次設置教學目標
音樂學科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注重學生在班級授課條件下的共性,又要重視學生個體發展中的個性,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因時、因地制宜,設置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支持學生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所選擇的各具特色的音樂成才之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活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發展的狀態。個性化的音樂教學要分階段、分層次設置教學目標,這肯定會給音樂教學增加更多的困難。首先需要更多的音樂方面的設施設備,目前,在班級授課框架下,個性化教學的物質條件還比較有限,課堂上很難湊全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樂器,比如中國樂器,像竹笛、二胡、古箏、琵琶、葫蘆絲、笙、古琴、沅等等,西洋樂器像鋼琴、大小提琴、大小號、長笛、薩克斯、架子鼓等等。其次是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音樂素養。中外樂器多種多樣,很難保證音樂教師會一一使用。從教師素質看,這必然提高了對音樂教師專業上的要求,很難想象做為一個普通的音樂教師能有如此全面的音樂素養,能夠從容應對各種各樣的樂器教學,所以,指望音樂教師憑借自己的“全能”在課堂上來解決樂器教授問題,是不可能做到的。第三、學校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學校音樂方面的設施設備比較齊全,學校比較重視;但也有不少的學校既沒有很好的音樂教學的設施設備,學校也常常把音樂課當成是一種點綴。所以,音樂教師需要克服的困難還是挺多的,但再多的困難也總有辦法能夠克服,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鼓勵學生在不同的音樂方向上進行嘗試。音樂學科包含的門類非常多,有聲樂、器樂;有美聲、民族和流行;有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有管弦樂、交響樂等等。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學生有權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在不同方向上發展自己。學習聲樂的天賦不好,可以幫助他們選擇學習一個器樂,買不起鋼琴的,學學竹笛也是不錯的;“吹”不好的可是嘗試一下“彈”;“彈”不好的,可以嘗試一下“敲”,“敲”不好的可以嘗試一下“拉”,吹拉彈唱之中,總會有一種是適合的。音樂教師要善于保護他們的求知欲,特別是多對學生進行正面的鼓勵,對剛剛起步的學生要善于“推波助瀾”,因勢利導,要多給學生做一些“指點迷津”方面的引導疏通工作。(二)根據學生音樂天賦的差異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對班級授課制的大班音樂課,多講授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可以學學識譜,練習一點節奏、視唱等知識,引導學生欣賞一些不同門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排練一些集體參加的音樂活動,如合唱等等,培養一下他們對音樂的基本興趣和感悟能力。在完成課堂教學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其真正個性化的教學還是“一對一”甚至是手把手的小課教學或小組教學。對有一定音樂天賦的學生,要鼓勵并指導他們循序漸進地參加音樂考級,為他們參加一些音樂活動創造條件;對天賦不太好的學生,也鼓勵并指導他們對音樂有更多的欣賞,既可以引導他們從音樂中體會到真善美,又可以鼓勵他們在音樂欣賞中學會情緒的釋放,進一步提高音樂鑒賞能力。音樂的個性化教學還要善于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音樂社團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相互競爭、交流和提高,讓不同音樂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三)多渠道克服個性化教學中的困難。我們當然應該知道,學校不可能提供所需要的所有樂器,學生的家長也不都是有錢人,但教師可以當好參謀,幫助學生規劃學習音樂的方向,如需要選擇樂器,恐怕還是由學生的家長去買單了,買不起小提琴的話,買個竹笛也沒有什么不好。音樂教師親自去教學那當然是最好的,在不擅長的音樂方向上,幫助學生推薦社會上的音樂教學力量,也是最常見的解決教學問題的辦法。實在不行的話,別忘了還有互聯網。事實上,“互聯網+”時代,各種門類的在線音樂課程非常多,既有入門級的課程,也有進階的講座,有不少課程還是中國各地的“音樂名家”,而且往往是“課美價廉”,事實證明,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優勢資源,可以事半功倍。
三、個性化的音樂教學要善于借助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音樂的本質就決定了音樂比起其它藝術更不易讓我們以較一般的方式來把明確的和特殊個別的東西掌握住和說清楚”。只憑教師的語言描述或現場演繹,很難達到音樂所展示的那種境界,音樂課堂應該有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殊設施。首先應該有一個相對獨立的音樂教室,并盡可能和其他需要安靜的學科相對地隔離開來,形成一個可以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其次,音樂教室需要配備高清投影以及符合音樂教學鑒賞需要的音響設備,還要有可以連接互聯網的WIFI;最后,如果奢侈一點,再配備上有光電效果的小舞臺就更完美了,在有視頻播放的情況下,收看畫面,聆聽樂曲,加上同步的光電效果,那就是一種影院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音樂教學,更容易帶出那種特定的音樂氛圍,音樂教室的座次可以更隨意一點,以滿足不同條件下安排分組教學。信息化的音樂教室,不光對教師來說比較省工省力,對學生來說也更容易達到聲臨其境的效果。我們知道,教師僅僅是領學生進門的師傅而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永遠是屬于學生的。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學習“新花樣”層出不窮,像微課、慕課、翻轉課,創客、抖音和微信,學生很容易接受這些“新鮮事物”,如果老師再不“時髦”一點,就真的不合時宜了。事實上,我們音樂學科的教學,非常適合采用這些時尚的新花樣進行個性化教學。當代學生成長在一個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耳濡目染之下,智能手機、ipad、手提電腦等信息產品都玩得非常熟練,他們非常擅長把學習中的點滴喜悅和收獲,通過這些信息工具進行分享,他們非常熟悉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學習、娛樂和生活。已經有不少的學生在網上建立了自己的“活動空間”,有的已經是某一個網上社團的主唱,擁有無數的網上粉絲,習慣在網上聽到粉絲們忘情地歡呼,獲得的是明星般的感覺,學生們在這種虛擬的空間里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學習效果,這種激勵效果,我們在常規的音樂教學中往往是無法做到的。(一)借助信息技術不拘一格地選擇教學方式。音樂學科進行個性化教學最好的教學形式還是“一對一”的小課方式,但對大批量的學生來說,一個音樂教師根本做不到“一對一”教學,很容易就能想到,成百上千名學生都“一對一”的上課,那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那?比較容易能實現的,還是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合適的“在線音樂課程”,尤其是多選擇一些網上的微課,微課是一種短小精悍的課程,能幫助我們有針對性的突破重點難點。網上課程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如學生的專業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選擇高階的在線課程;剛剛入門的,就選擇起點比較低的在線課程;還沒入門的,就選擇以培養興趣為目的的啟蒙課程。從林林總總的網上課程中遴選出比較適合的課程,也需要一定的眼光,這既需要學生獨具慧眼,音樂教師也有責任幫助學生去做選擇。隨著慕課、翻轉課的興起,傳統課堂將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自己的音樂老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將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隨時隨地有選擇地去學習,學校將不再有邊界。創客、抖音等視頻短片在網上鋪天蓋地的情景,標志著知識技能的“短、平、快”模式已經到來,標志著碎片式的學習方式已經被廣泛接受。VR/AR以及BYOD設備更標志著有了讓學生“設身處地”去進入特定學習情境的機會,很多難以描述的意境,學生就可以戴著貼身的裝備直接“走”進去體驗。這些嶄新的學習手段,是“互聯網+”時代的突出特點,做為一個音樂學科的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適當的借用現代化的工具,實現個性化的學習。(二)信息化環境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任何內容,隨時隨地都可以請教任何人,這就是“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們新的求知方式的“常態”。學生打開自己的電子書包,使用移動終端設備(如ipad),通過教室里的WIFI等無線網絡接入互聯網,建立了和世界上任何人的交互通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唯一主角,其他人都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這種學習方式,學生能夠自主規劃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節奏、學習的風格和呈現知識的方式。學生可以各自專注于個人選定的教學內容,把精力用于突破自己的“難題”上,看不懂的可以反復去看,可以變換角度去看,可以請教不同的教師去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實現前面提到的多層次教學目標。(三)教師通過推送課題掌控教學的主導權。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向學生推送“基于某個主題的項目”,向學生傳達學習的要求和方法,學生根據課題的要求建立多個創客小組,按小組內的分工自主選擇去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電子書,與別的同學在網絡上討論,并把學習成果展示在網上,同步收看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評價。譬如,老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微信群推送一個“怎樣區分聲樂的四種唱法?”的課題,并通過推送讓學生初步了解這四種唱法的特點,讓學生經過網上獨立的學習,找出他們各自的特點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教師按照學生的興趣分別建立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原生態唱法的四個創客小組,各自按照在小組中的分工去訪問網上相關的資源,把找到的例證,還有自己簡短的分析,通過文字或音頻分享到交流群里去,老師在群里實時進行點評、總結,并為各個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分。看起來是各自為戰的學習過程,實際應用起來,對教師素質會有很高的要求,但可以滿足學生求知的快樂,實現個性化的學習。
四、個性化的音樂教學需要提升“舞臺”的作用
“通過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生活,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音樂特性這個揭示是深刻的,特別強調了音樂主體者的心情和情緒的釋放問題。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我們僅僅把學生約束在課本上、課堂里,那么,無論是學生感受與欣賞音樂,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表演能力,都難以完全達到教育的目的。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大膽地嘗試新的教學形式,把課堂變為舞臺,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名演員,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節目的編導者。同一內容還可以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表演形式,讓同學們相互模仿,互相評價,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借助光彩奪目的大舞臺,甚至可以借助一定的光電效果,初登舞臺的學生們,他們的演出水準一定會被放大,演出效果必然更容易“出彩”,這種出彩的“光榮”,會加強他們在音樂方面的精力投送,并迸發出更大的學習音樂的熱情,我們這樣去給孩子們“捧場”,他們不喜歡音樂課才奇怪呢?人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對學習音樂的孩子們,讓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才能最終成功。讓初學音樂的孩子,盡可能多地體驗到學音樂的成功是一個音樂教師的責任;善于為學生搭建“舞臺”,讓學生找到自己的“魅力瞬間”,是一個音樂教師必須的職業修養。(一)把現有的設施設備發揮到極致。音樂教學要做到“有聲有色”,必要的教學設備必不可少,學校網絡化、信息化的環境,高配置的專業音樂教室,可以進行綜合文藝表演的大舞臺,應有盡有的各種電聲器材,這是一個音樂教師最實實在在的教學條件。充分挖掘利用現有的設施、設備,提高它們的使用效率,是音樂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學生自己的“硬件”條件也不可荒廢,學生個人所擁有的各種樂器,以及各種信息工具,如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也要充分利用。(二)借助舞臺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上臺鍛煉的機會,可以考慮通過課堂上小型演唱會的準備和演出等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重視“校園好聲音”之類的校園內部的音樂節目的組織和選拔工作,通過音樂比賽培養各個音樂方向上的骨干。遇到學校的重大演出活動,要給學生以平等的、通過競爭上臺進行表演的機會,鼓勵學生參加社會上的音樂類比賽。可以考慮讓天分好的部分學生領先一步走向“大舞臺”,讓天分一般的學生先在課堂的小舞臺上“魅力綻放”。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從來不怕“摸爬滾打”,就怕老師不賞識、不認可。大多數學生并不以成為音樂家為目標,他們更講究“重在參與”,讓大多數的學生樂在其中、幸福滿滿,潛移默化之中,音樂鑒賞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合適的舞臺,并通過拿手的音樂活動找到自己的“魅力瞬間”,最終讓學生找到“化繭成蝶”的幸福感。我們多管齊下,采用多種手段,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讓各種音樂活動轉變為自己的音樂課堂。(三)通過虛擬舞臺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可以在網上搭建一個慕課空間,把學生參加音樂活動的“點滴”,分享出來,讓他們的家長能看到,讓他們的親朋好友能看到,借此機會來滿足學生的虛榮心。還可以在網上開通一個直播室舞臺,把你的教學對象拉進來,讓他們在其中擔任一定的“角色”,讓他們在其中盡情揮灑自己的激情,讓他們在其中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這樣,更能體現信息化環境下音樂教學的個性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倒逼教師從封閉走向開放。面對精彩紛呈的音樂樂壇,面對千姿百態的音樂形式,音樂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特別是著眼于信息技術來推動音樂學科進行個性化教學。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拿不出“新花樣”,就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音樂的新需求;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就無法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當代學生從小就耳濡目染地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產品,他們具有天然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對信息工具的依賴也倒逼我們教師不得不去重視這些“工具”,特別是智能化音樂學習工具的出現,將極大地提高音樂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個性化學習。隨著信息化技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上的滲透和應用,必然會對教育教學產生更大的影響,對教師的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必然帶來更大的挑戰。今后還會層出不窮地出現新的技術手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學習形式,這必定會促進新的教學思想的產生,也勢必更有利于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做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將時時刻刻對新技術的發展保持足夠的敏感,關注著任何可能帶來教育思想和教學技術變革的新技術的出現。
作者:王天佑 單位:武漢音樂學院
- 上一篇:高校思政課教學守正創新探析
- 下一篇:中職英語跨學科教學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