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轉變農村學校教學方式

時間:2022-11-25 03:18:59

導語:學習共同體轉變農村學校教學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共同體轉變農村學校教學方式

摘要:農村學校教師和學生一起組成學習共同體,通過學習共同體教學實踐,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農村學校;轉變教學方式

學習共同體是學習者以及助學者共同構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團體,通過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布魯姆認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合適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筆者認為,農村學校教學方式的轉變既包括教師教的方式轉變,也包括學生學的方式轉變,要實現徹底轉變,關鍵在教師,主體在學生,責任在學校。

一、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更新是關鍵

1.樹立以生為本理念

目前,農村學校大多為鄉村學生,留守家庭所占的比例較多,部分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偏頗,導致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卓越的背后是一顆咬緊牙關的靈魂。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在“學習共同體”教學實踐中,把理順師生的關系作為教育突破口。第一,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指導者,要擺正位置,正確處理師生關系與角色互動。第二,教師教育學生要善于求助,教師和同學都是學習的好幫手,想要學好不僅要靠個人努力,還需要他人相助。第三,開好生涯教育課程。農村學校學生,更多面臨走向社會的壓力,如何讓農村學校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生活,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我們通過學習共同體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教師指導每個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同時,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問題情境,學生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思想根源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注重指導學生學法

目前,大部分農村學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生社會見識少且知識面狹窄,學習上安于現狀,缺少拼搏精神,特別是高中階段對教學內容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很難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成功與快樂,甚至有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少學生學習以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為主,學法多是死記硬背,練習多是機械訓練。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一般只在公開課教學上展示,平常教學方式基本上是穿新鞋走老路,學生的實踐能力基本沒有得到訓練,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處于較低層次。學習活動是一種心理過程,發生在學生心理的過程是不可見的,生成是不確定的,每一節課的背后都是關乎師生生命成長。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實踐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內在的學習活動外顯,師生外部的學習干預能及時有效,促進學生由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轉化。教師根據不同學生學情、不同知識點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不管是“先教后學”還是“邊教邊學”或是“先學后教”,都是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借助學習共同體,轉變自己教學方式,把功夫放在課前備課,精心預設情境,啟發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指導學生學法要求學生做到變“學會”為“會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借助學習共同體,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主要抓好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合作學習、課后精準幫扶,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3.加強教師合作意識

加強考試研究,貼近高頻考點研究教學的針對性措施,關注考試命題趨勢,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加強集體備課,根據教學計劃確定集體備課課題和主備教師,要求備教法、備學法、備學習重難點、備高頻考點。主備教師提交初案供集備組成員討論。集體備課要求主備人以說課形式進行匯報,備課組教師集思廣益提出建議,主備人補充完善提交集備組的形成共案。集備組教師結合班級學生實際和個人教學特點,對集備組的共案進行個性化修改最終形成個案。上課完成后,個人及時寫出有價值的教學反思,形成完整的集備教學案。通過提前計劃、輪流主備、集體研討、優化學案、師生共用的教學案,教師把集備的重點放在校本練習和作業的設計上,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分層分類的練習,加強集備教學案的可操作性,實現“師本到生本”“教本到學本”的轉變,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既學會了自我審視和自我超越的方法,又找到了提高教學水平的新增長點。學校構建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引導教與學的健康發展,既提升了教師團隊協作精神,又促進了教師的自我發展。教師充分認識合作的重要性,加強合作意識,實現了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意識的培養是重點

1.確立合作意識

學習共同體制度建設以“合作”為核心理念,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合作機制,對學習共同體全體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作了較明確的規定,以此作為學習共同體成員的行動指南。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意義、內容、方式、目標、成果。在此基礎上,學習共同體采取開放式與封閉式、自主式與合作式、學生完全主動式與部分被動式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注重同伴協作、加強交流互助,促進每位共同體的參與者都養成積極合作的態度、彼此信任的誠意和開放的學習心態,從而在合作中交流新的想法,分享新的思路、共享新的學習資料和課程資源。學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減輕自己學習負擔,共同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整體學業水平。學習共同體更多采取學生“一對一”結伴方式開展助學,這比班級合作學習交流方式更接地氣,范圍更小且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對學生的幫扶作用也更為直接、及時和到位,學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進一步完成內化鞏固提升的過程。學習共同體要求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并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合作學習并探究,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并講解明白,完成幫扶活動學生獲得獎勵學分。學習共同體建立成員學習成長記錄袋,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地圖工具開展學習成果展示競賽。每一個成員都可以通過學習過程的獎勵學分賺取共同體的“比特幣”,可在學校兌換學習用品等,獎勵機制充分體現學習活動的勞動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培養團隊精神

正確處理個人與學習共同體集體的關系,不單單是注重個體的自主學習,還要注重培養學習共同體成員的團隊精神和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結伴助學的關系。自主學習是基礎和前提,合作是方法和途徑,共同提高是目標和愿景。自主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合作學習。學生個人自主學習過程發現的問題自主解決不了的,可以在合作學習中合作解決。帶著需要合作的問題既是自主學習的成果,也是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問題。學習共同體以集體考核的形式增強成員的集體榮譽感,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學習活動過程評價,每個學習共同體小組合作學習得分是全體成員成績累加的結果,這能夠充分調動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

3.營造學習氛圍

學習共同體需要營造濃厚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在這個氛圍之下,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才能被釋放,學習動機才能被激發,學習效果才能得到保障。通過學習共同體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學生自主發展,積極進取,比學趕超,愛學習愛思考愛鉆研,愛勞動愛同學愛師長,努力造就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學生。學生如果對學習產生了興趣,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精心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真實問題情境,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課堂教學也就活躍起來。

三、學校:積極主動構建學習共同體制度是保證

一所學校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一個年級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

1.學校構建學習共同體制度

(1)學校建立年級學部制度。一個年級創建一個學習共同體,由一個校級領導分管一個年級,由學校統籌安排教師,年級來使用。由教務處計劃年級課程,年級統籌安排課程。年級設立學部,由年級學部負責管理班級。(2)全面推行導師制度。學校在加強行政班主任管理的同時全面推行學生的導師制度。根據導師工作要求,高中任課教師申請導師需要認領一部分教學班級的學生,學生在自主選擇基礎上和導師建立師徒關系,簽訂導師帶徒弟協議,學校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導師。年級學部定期召開行政班班主任和導師聯席會議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問題,及時糾偏,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

2.班級構建學習共同體制度

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學習的集體,學習任務明確落實到人,每一個成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和具體的任務,要求每一個成員各盡其職和各盡其責。班級學習共同體具有兩大功能:教育和教學。班主任負責組建班級“學習共同體”。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一個班的學生,按照學習特點和德育表現分ABCD四類,A類學生由班主任選聘為學長,學長有選聘成員的權利和管理義務,主要任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共同體全體人員一起合作學習成長。學長選聘學科學長和德育學長,給每個成員編號,4-6個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每一個成員都有具體任務,負責具體學科或德育工作。班級學習共同體有學長、德育學長和學科學長,通過組織活動過程及對活動的評價反饋,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增強了取勝的信心,保證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3.學校開展教學實驗

農村學校在開展學習共同體教學實驗過程中,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借助學習共同體指導學生設計錯題本,記錄個人在練習、作業、測試中經常出現的典型錯題。班級學習共同體負責做好學生作業歸檔和典型錯題記載,小組學習共同體負責檢查學生個人作業矯正情況并做好記錄,年級學習共同體針對大部分學生的典型錯題,進行每周一次匯總并開展作業錯題考試,保證了作業輔導的效果。同時,部分農村學校還采購了作業和考試輔導系統,一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高效處理學生作業和考試信息,實現了“一對一”的個性化作業輔導和考試質量分析以及推送個性化試題;二是通過該系統加強家校聯系,教師和家長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完成質量以及考試質量。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部分農村學校學習共同體再次開展調查,檢驗教學實驗效果。通過教學實驗得出結論:借助學習共同體全部獨立完成和討論后完成作業的學生比例增大,部分抄襲、全部抄襲和沒有完成繳交作業的學生比例減少。這說明借助學習共同體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了。總之,農村學校借助學習共同體,結合農村學生學情創新工作方法,切實做到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學生真正學會相處、尊重、傾聽、欣賞、感恩、珍惜、分享、助人,實現共同進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伏榮超.學習共同體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0(7):6-8.

[2]徐燕.大學英語實施分層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8(7):63-64.

[3]教育爭鳴:高品質課是“做”出來的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07):78-123

作者:陳遠志 單位:閩侯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