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音樂的陶笛教學

時間:2022-04-16 03:33:04

導語:淺談小學音樂的陶笛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小學音樂的陶笛教學

【摘要】新時代教育理念在革新,音樂與美學的教育也在逐步向前和完善,音樂課堂改變了以往以聲樂為主的教學,將陶笛這一古樂器引入小學樂感教育之中,這是音樂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一方面,能從禮樂這角度來培育就學者的思想修養和音樂修養;另一方面,能夠熏陶學習者的情操,加強他們對美的感知,對傳統文化及樂理的認同感。文章根植于實際教學經驗,本文將對陶笛課程教學意義及策略進行一次深入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陶笛;教學音樂

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與發展,在還未產生語言的發展初期,大部分人通過音樂來表達情緒、傳遞信息。樂器教育,使學習者在繁重的課程任務之中能夠得以放松,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同理心的養成。與特長教育不同,課堂樂器教學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特征,面對的群體是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角,因此,更能夠在演奏器樂的實踐中感受和體驗音樂帶來的美。

一、陶笛的介紹與教學準備

1.選擇陶笛的方法與策略。陶笛是陶土制成的樂器,有十二孔與六孔兩種形制。陶笛還有高、低、中音之分。基于音色柔和、吹奏指法簡單易操作等因素,通常認為六孔AC陶笛(即六孔中音C調陶笛)更適合進入小學中段音樂課堂。2.攜帶陶笛的方法與技巧。對于學習者而言,在挑選了適合自己學習的陶笛之后,還要學會如何去攜帶它。根據實踐經驗來看,幫助小學學習者保護好陶笛的主要途徑有:首先,開設專門的樂理課時為學習者教授陶笛樂器的正確養護和攜帶知識;其次,為更方便陶笛的攜帶,可以讓家長為學生縫或者購買制攜帶陶笛的夾棉布袋,加強學生的養護意識。

二、培養小學生陶笛學習興趣的策略

興趣是學習者入門和堅持的動力。在引導式的第一課中應該利用陶笛的美和背后的文化故事來吸引學生興趣,并讓學生自身動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感知到樂器之美。1.于聆聽與欣賞之中感知美。不同于其他學科重視理論的特點,音樂型的課程首先是美的課程、聲音的課程和實踐的課程。它的形象體系根植于聲音,美的傳遞也依靠著聲音,因此,必須要在聆聽和欣賞之中感知美。這是一種美的直覺,無須經過系統的教導,也不需要專業的素養,每一位學習者都能從直覺中感知音樂直接給人心的震撼。對于小學生而言,不應該選擇難度過高的曲子,而是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比如說,選取他們耳熟能詳的動漫主題曲,漸進式地教授節奏和曲譜方面的知識,培育學生美的感受力。2.于體態與律動之中轉化美。對于音樂教育而言,要率先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所在,小學通識音樂教育并非應試性的,也并非要使學生具體掌握一種特長,而是要保持他們對于世界美的想象,培育他們對藝術世界的感知力。因此“體態律動”的教學方法非常適應于小學的音樂教學,使學生能夠在體態與律動之間感知節奏,將美轉換為肢體語言。

三、完善陶笛教學模式,讓笛聲在心中悠揚

(一)培養良好的陶笛學習習慣。學生學習吹奏陶笛的過程,是漸進性的,因此要在音樂授課時,注重培育學生良好的陶笛學習的學習習慣。聆聽與感知。音樂隨處可見,音樂信息充實著學生的生活,因此學生要學會聆聽與感知,從聆聽與感知當中接受音樂信息,學習音樂。對于課程學習而言,首先便是要聆聽老師的范奏,其次便是聆聽同學的演奏,從別人的音樂之中找到基本的樂感;吟唱與表達。所謂吟唱是指唱樂譜。樂譜是演奏的根基和依托,只有熟悉樂譜和旋律之后,才能提高識譜能力和音準。對于初步步入學習生活的青少年而言,培養良好的音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其他樂器如鋼琴,使學習者熟悉基本樂譜也是一個學習陶笛的重要方式;練習與鞏固。任何的學習都需要練習和鞏固,陶笛也不例外,只有借助于反復的練習和不斷的鞏固,才能熟練和鞏固演奏技法,讓孩子養成復習的習慣,徹底掌握陶笛的演奏方法;展現與實踐。如果說傾聽與感知是一個輸入的過程,那么展現與實踐便是學生將所學、所練習的技藝技巧和音樂知識向世界輸出的過程,通過在小學中段學生的班級音樂會中設置陶笛專場,可以給學習機會和舞臺去向周圍世界表達自身的情感和心理,使學生在與世界的互動之中感知到音樂的力量。(二)完善陶笛教學方法。同時,陶笛的教學方法也非常重要,要想使陶笛的教學更加深入人心,就必須立足于實際教學的經驗,完善和規范陶笛的教學方法。趣味訓練法。引導小學中段的孩子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樂入學”。只有在練習的過程中感知到興趣,才能使枯燥乏味變成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比如,可以模仿吹奏練習,手指按著音孔練習指法,默唱旋律或者進行角色扮演,來使學習陶笛變得更具趣味性;氣息訓練法。氣息訓練法是陶笛訓練過程中一種較為專業的方法。通過尋來腹部的發聲能力,來使陶笛在吹奏時的聲音變得平穩。同時也要根據陶笛音區不同,來調整氣息用量也不同,一般中音區要用到較適中的氣流量吹奏。(三)結合教學階段完善教學模式。以《美麗的黃昏》為例,來探討陶笛教學的模式,將陶笛運用于教學,解決輪唱的難點。導入環節中的運用。首先可以通過教師范奏,來使學生對于歌曲有一個最為基礎的印象,其次,再對演奏曲在演奏方式、音速、情緒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一個基本介紹;新課教學中的運用。首先,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比輪唱與合唱的不同。教師來展示兩聲部旋律,引導學生一起用陶笛分聲部吹奏旋律。其次,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使不同小組分聲部吹奏旋律,聆聽范奏的同時學生要邊看邊運用,按音孔熟悉指法。然后,分組分聲部自主練習兩分鐘。再次,請學生分組分聲部吹奏。最后再進行考核和知識點的講解。同時,要控制器樂演唱的時長,不能過長;擴展環節中的運用。在學生學會演唱輪唱歌曲《美麗的黃昏》后,按照之前的分組將學生分為兩組,對之前的學習成果進行一次鞏固,也加深學生對輪唱的意識。

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奏

進行音樂教學時,首先就要知道音樂是情感的表達,在教授過程中不能僅僅拘泥于形式,而忽視了音樂的精神氣質,必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奏。以情授課,以情動人。要使課堂具有激情,有良好的情感氛圍,教師首先便要充滿激情,將自身對于音樂和教育的熱愛融入課堂,加深學生對于作品的體察,對于音樂的認知。同時要對上課的語速加以控制,并適當運用肢體語言,以帶動學生融入課堂。將情感張力引入演奏當中。要使學生對樂曲闡釋地更加完善,就要將吟唱和演奏相融合,使陶笛的演奏和表演結合在一起,帶動學生深入樂曲背后的情感世界,將自身的情感張力引入演奏當中,以將陶笛的音樂美發揮到極致。所有的音樂都有形式美和情感美,在演奏和授課當中要將形式美和情感美挖掘出來。在課堂練習中考核學生即興能力。在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基本了解之后,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所教授的內容,以命題形式對學生的即興能力進行考核。比如以《送別》為題,考核學生的臨場發揮。在傾聽不同人的演奏后,可以讓學生體會“音樂是自由的”這一美學命題。

綜上所述,器樂的教育是小學教育向前發展的重要體現,陶笛運用于小學高年級的音樂課堂中,可以激發和延續他們對音樂學習的情緒。將陶笛引入課堂,帶動了班級的音樂學習氛圍,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更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以樂帶學,促進學生美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江麗華.小學低段陶笛初始教學的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8):166.

作者:彭濤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和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