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創設音樂活動的策略
時間:2022-09-11 08:59:20
導語: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創設音樂活動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有效音樂活動為路徑的欣賞教學,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感受、欣賞和創造能力。通過創設多種適合低段學生求知需求的教學活動和手法,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因此,在音樂活動中體現情趣化、整體化、活動化、意義化的教學策略,是促使學生學會欣賞音樂的必需。
【關鍵詞】小學低段;欣賞教學;有效性音樂活動;教學策略
《音樂課程新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可見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二年級屬于小學低段,這個學齡段的學生對音樂有著天生的敏感性,對節奏、音色、旋律等都有很強的感受。但是他們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尚未獲得,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獲得相對應的能力,等到時機一過,便極有可能會失去發展這項天賦的能力。所以這個學段不僅是孩子學習音樂的關鍵時期,也是影響孩子心靈、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基于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創設有效的音樂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源起
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今天,這個概念體系正在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化的方向。老師們也在努力探索、積極尋求一種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新型課堂,以期獲得教學理念有所更新,教學手段有所創新,課堂呈現方式有所突破。但在教學實踐中,有部分老師因為理解的偏頗而走入教學的誤區,出現了極端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過分注重“人文化”,忽略了音樂的知識形態和樣式本體;有的教師只關注音樂本身,淡化了音樂深刻的文化內涵;有的教師浮在“改革”的表層,看似熱鬧的音樂課堂也只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罷了……這些現象使音樂教育改革的進程有所延緩,大大制約了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2018年8月本人由于工作原因交流至現單位,擔任一二年級音樂教學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組內聽課以及教研活動,發現我校低段音樂課存在以下幾個現象。首先,音樂課的類型以歌唱課居多,欣賞課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欣賞課的重視程度不夠。教材中有些優秀的欣賞作品只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成了歌唱課的點綴或是附屬品;其次,在為數不多的幾節欣賞課上,老師們的教學方法過于傳統和單一,大多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聆聽音樂為主,但于之相關的其他音樂活動較少。雖然有些活動看似熱鬧,但是活動的有效性卻沒有得到很好落實。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學生對音樂欣賞不感興趣,欣賞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師要為低段學生量體裁衣,既要精選一部分適合的音樂作品讓學生欣賞,更要注重有效性音樂活動的研究,做好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梁。
二、創設有效性音樂活動的意義
以有效音樂活動為路徑的欣賞教學,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感受、欣賞和創造能力。學生在參與各項音樂活動中,他們的身心獲得了愉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了提升,逐步形成音樂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基礎為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更是有效活動能否實施和落實的關鍵條件。作為教師,不能就學科論學科,就活動談活動,一定要有課程的意識,不能停留在學科表層,應進入學科深層。唯有如此,有效性音樂活動才能落實,欣賞教學才能有效地促成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創設有效性音樂活動的教學策略
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觀念,還得進一步把觀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策略。通過創設多種適合低段學生求知需求的教學活動和手法,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因此,在音樂活動中體現情趣化、整體化、活動化、意義化的教學策略,是學生學會欣賞音樂的必需。(一)情趣化。“情”是指音樂的情感性,“趣”是指學習的興趣。教學要使情趣交融,使兩者有效結合,互相促進;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能力特征、知識積累,在情感性的基礎上,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靈活地安排音樂活動,重視學生的參與與實踐;在音樂活動中師生共同合作,并付諸情感,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情境。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創設有效的音樂情境,如結合生活、利用音樂、選擇畫面、運用語言、師生互動等。還要用充滿趣味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智慧來巧妙激發的。在小學低段的音樂欣賞課上,教師更要在激趣上多花精力。雖然看上去只是音樂教學的手段,但是其中要包含教師對學生的愛和關注,沒有教育的愛、教育的民主,就不會有教學的智慧。例如一年級上冊《玩具進行曲》,考慮到這是孩子們第一節音樂欣賞課,由于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師生之間相互還不太熟悉,于是我讓他們帶著自己最心愛的玩具來上課。上課伊始,我拿出自己最心愛的玩具,準備和孩子們一起玩玩具。隨著音樂聲的響起,大家抱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圍成一個大圓,一邊聽歌曲一邊順時針行走。當歌聲停止的時候,腳步也要隨之停止。如果走累了大家就圍坐在一起,在歌聲中玩傳遞玩具的游戲。我先做了示范,在每一句唱完的時候傳給右邊的小伙伴,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游戲規則。緊接著我把孩子們分成了四小組,讓他們想一想玩具們還能走出哪些不同的圖案并且走一走。最后四個小組比一比,哪組設計的圖案最有創意,哪組的同學走得最神氣。在課上孩子們玩得很盡心,在玩的過程中對音樂恒拍、休止符的體驗更深了,交往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二)整體化。整體化是針對知識的碎片化而言的。強調知識的結構化、整合化,防止知識的孤立化、片面化,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素養的基本要求。知識只有在聯系中才能生長,才會產生新的知識,這就是整體功能大于局部之和的道理。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確定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有效解決重難點;并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以教材內容為基點整合教學資源、合理進行拓寬,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貫穿其整節課。低段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設計既要注重音樂活動中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問題,又要從課程的角度把知識聯系、主題、核心素養進行統整。通過音樂活動這種載體,努力實現音樂學科內知識間的相互融會貫通;學科之間知識的相互滲透與支撐;音樂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和諧結合,以及音樂學科知識學習與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機統一。(三)活動化。要讓學生的思維和所學的知識活起來,那就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因為求知是實踐、體驗、感悟的過程。活動化策略強調的是手腦并用、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低段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法有別于其他學科,它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針對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有趣味的教學方法,讓音樂活動貫穿于學生欣賞音樂的全過程,以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老師們既要學習現有的教學法,例如三大音樂教學法即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教學法,又要巧妙地把這些教學法融會貫通,結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具體內容創造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法。在低段音樂欣賞課中體態律動法、圖譜演示法、聽辨對比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歌唱法等被音樂教師廣泛運用。一名智慧的音樂教師,總是會在自己的課堂上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其之間相互配合,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級下冊《快樂的啰嗦》,這是一首彈撥樂合奏曲。“啰嗦”是彝語的譯音,可以理解為“彝族”。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看啰嗦(觀看舞蹈《快樂的啰嗦》)——聽啰嗦(聽樂曲《快樂的啰嗦》)——跳啰嗦(學跳甩手啰嗦步)——唱啰嗦(唱歌曲《花兒朵朵》)——辨啰嗦(聽辨月琴、琵琶、揚琴三種彈撥樂器的音色)——奏啰嗦(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編創節奏為樂曲伴奏)——賞啰嗦(師生交流感悟)。從以上的教學環節來看,學生參與各個模塊的實踐活動,體驗、感受了樂曲歡快的情緒,通過不同的方式聆聽音樂,逐步走近這首民樂經典作品,這使得課堂結構合理,教學氛圍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這種以活動貫穿的教學結構,給學生創設了感知、體驗、實踐、創造音樂的空間。(四)意義化。其實,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說道:“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在古希臘,音樂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國古代關于音樂教育也是極為重視的。在六書中就將音樂教育化為其中重要的一個學習領域。在現代社會中,音樂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音樂教師不是教音樂,而是用音樂教人。有效的音樂活動最終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層面。如果音樂教師不在人上下功夫,而只是在知識、技能上做文章,那么這樣的教學勢必是沒有靈魂和高度的。意義化策略包括音樂作品本身具有的意義、潛在意義、心理意義和精神意義四個方面。上述三個策略從終極目的講都是指向意義的,都是讓學生獲得人生意義、提高生命品質的。
四、有關有效性音樂活動的思考
欣賞教學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動態流程,低段欣賞教學需要有安靜地聆聽、理解、反思的過程;需要有學生活躍地參與、體驗的過程;需要通過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具體問題進行準確判斷、決策,使師生在體驗、實踐中產生交流與對話,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體驗。音樂欣賞的課堂教學方式在不斷改變,這是在課程改革以后,隨著教育理念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思考與實踐逐步完善的過程。我相信,音樂教育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經過老師們的創新和行動,新的美好萬物,將會因此而來。
參考文獻
[1]蔣維.追尋情雅趣構建高品位的音樂欣賞課堂[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3).
作者:周琴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陽山實驗小學
- 上一篇:合唱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電子樂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