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滲透美育教育探究
時間:2022-09-21 03:57:24
導語:小學音樂教學滲透美育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美育教育成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作為培養學生興趣多樣化以及藝術能力的核心課程之一,在其教學過程中,完美融入美育教育,不僅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快速跨越,同時也是增強學生藝術素養,使其發現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重要途徑。本文將簡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美育教育的相關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美育教育;策略
音樂是一種藝術語言,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調節心情,還可以凈化心靈、錘煉意志,使人積極向上。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是培養興趣多樣化、提高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的黃金時期。而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認識美、感悟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是打破應試教育,貫徹全面發展理念的必然趨勢,更是主動滿足社會競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一、音樂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課程是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之一,其可以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創新思維,提升實踐能力,培養藝術素養以及審美意識,使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增進身心健康,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深化教學改革,滿足時展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1](一)提升藝術素養。小學生活潑好動、接受能力強,與傳統文化課相比,音樂課對他們而言更具吸引力。音樂課程在傳授樂理知識的同時,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將美育教育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可以進一步挖掘學生的藝術天賦,發散思維,巧用奇思妙想,使其在發現美、體驗美的過程中感悟美、創造美,促進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同時,還能陶冶情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二)促進全面發展。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學習成績一度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重分數,輕能力”“重才藝、輕素質”的思想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缺乏審美能力,對于音樂之美的感悟與理解存在偏頗。新課標改革的深入發展,拓展學習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加強文化與藝術的有效銜接,成為各級學校的首要任務。[2]音樂課作為小學階段的必修課,為學生改變固有思維、提高審美認知提供了時間與空間。現代教育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提出新的要求,而這里的“美”,指的就是美育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這是新課標的根本要求,同時也是學校開展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音樂美育教育的對策
(一)創設課堂情境。低年級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易于快速產生興奮或者抑制,其注意力大多數是被動的。小學音樂課如果過于刻板,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抵抗情緒。因此,音樂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盡可能地美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感悟音樂的魅力,習得樂理知識。比如,可以在教室內張貼樂器圖案、音樂家頭像等,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音樂劇、音樂動畫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座位的權利,打破常規,以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尊重,促進學生實現更好的自我。此外,小學音樂課堂情景的創設,其本質在于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存在與美感。音樂教師應因地制宜,在滿足美育教育的基礎上提高情境創設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避免主次不分,盲目設置情境,反而事倍功半。(二)創新教學方式。小學音樂教學應注重提升學生的視聽基礎與視唱能力,使其在體驗中感受美,理解音樂的內涵。首先,要寓教于樂,強化節奏教學。音樂與噪聲的區別在于節奏與旋律,富有節奏與旋律的聲音才能叫作音樂。而節奏教學強化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對于低年級學生,音樂教師可以寓教于樂,通過小游戲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比如,采用“學一學”類的游戲,讓學生聆聽生活中的聲音,比如說跑步聲、汽笛聲、鬧鐘聲、蟲鳴鳥叫聲等,通過聽覺感知節奏的長短、高低、強弱;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其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增強,可以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歌舞劇表演。表演劇目不做過多限制,可以從網上檢索,也可以由學生自主創作,以此讓學生感受經典藝術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聽一些歌曲伴奏,辨別前奏、間奏、尾奏,分析它們在歌曲中的作用,并聽辨感知樂句,利用色彩或者體態做出相關反應。比如說,可以節選《黃河大合唱》的幾個樂章,朗誦《黃河頌》,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升其音樂審美。其次,因材施教,加強音準訓練。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對于音樂的理解,大多數學生停留在簡單的聽唱水平,對于音樂美感的體會并不那么透徹。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加強音準訓練,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其在體驗音樂美感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力。[4]合理選擇教學素材,要綜合評估班級的整體音樂素養,要通俗易懂、音域恰當、活潑有趣,又要與美育教育的目標相契合。同時,在音階練習中,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準的掌握程度。在學生練聲的過程中,及時糾正錯誤的口型以及換氣方式。在樂普學習過程中,通過“音樂耳朵”感受音樂美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比如,學習《兩只老虎》,讓學生聆聽卡農式的聲部特點,并配合樂器,形成音高、節奏的慣性記憶,從而自我掌控好音準、音量、時值、速度、力度等技巧。針對樂感差的學生,可以將其安排在離琴較近的位置,或者穿插在樂感好的學生中,從歌譜學習到記住音名,再到隨伴奏演唱,循序漸進,一點點消除其自卑心理,提升視唱能力。(三)深化歌詞寓意。歌詞與旋律是構成歌曲的兩大要素,詞與曲的協和統一,可呈現生動且鮮明的藝術形象。而歌詞所表達的意境,能夠讓學生通過文字快速體會音樂的內涵與思想,享受中國文學之美。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特點為基礎,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深化歌詞寓意,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比如說,在學習《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時,側重于體會歌詞中的拳拳赤子心與殷殷愛國情;在學習《茉莉花》《媽媽的吻》時,側重體會歌詞中的簡單美好與質樸情感。通過深化歌詞寓意,促進學生樂觀向上,排除不安、煩躁等負面情緒,同時提升學生發現美、感悟美的能力。(四)融合傳統藝術。戲曲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戲曲是國粹,包含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武術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中國戲曲是民族的、能夠走出去、跨文化傳播的、代表中國符號的典型音樂形式。利用戲曲特色元素拓展音樂創作空間,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符號性表達,又體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與時代魅力。《說唱臉譜》是戲曲知識的啟蒙歌,基于京劇旋律與唱腔的基礎上,將傳統戲曲與現代流行音樂巧妙結合,亦戲亦歌,對小學生而言,更加朗朗上口,簡單易學。通過這樣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實現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喚醒小學生的生命光彩,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五)挖掘探索能力。小學音樂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與創造美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培養音樂學習興趣,欣賞祖國音樂藝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學習經典民族音樂,接觸外國優秀音樂作品,以擴大文化視角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突出學科特點,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融入音樂教育之中,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合作意識。[5]因此,在小學音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使其在習得樂理知識的同時,體會創作者的思想與感情,品味歌曲的內涵與意境,從而實現音樂美育教育,提升學生尋找美、感受美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的過程中,并不需要對每首歌的表現手法以及歌詞寓意進行詳細講解,而是應圍繞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突破難點教學,突出重點教學,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良好習慣,全面發揮自身學習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對音樂鑒賞的積極性與探索欲。與傳統填鴨式教學相比,自發性地探索學習更有助于以樂趣為基礎,自由體驗音樂的靈魂之美,從而多角度思考音樂要素,深層次領悟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為美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推進內涵發展、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美育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同時能夠開發智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積極探索,從創設課堂情境、創新教學模式、深化歌詞寓意、融合傳統藝術、挖掘探索能力幾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改進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實現美育教育的多樣化、多元化發展,讓學生在發現美、欣賞美、體驗美的過程中學會創造美,通過音樂鑒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與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努力塑造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梁莉娜.以文育智,以藝育德——論學堂樂歌合唱教學對中小學生的美育功能[J].北方音樂,2019(4).
[2]朱姝.體態律動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A].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一)[C].2020.
[3]楊旭東.巧用故事演繹精彩——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故事開展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19(23).
[4]田耀農.音樂教育應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方向的設想[J].中國音樂學,2020(1).
[5]湯雪紅.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A].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一)[C].2020.
作者:張鐸龍 單位:沈陽市遼中區第四小學
- 上一篇:小學音樂課支教思考
- 下一篇:法學混合教學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