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與徐州琴書的有效整合
時間:2022-10-23 03:30:32
導語:小學音樂教學與徐州琴書的有效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音樂教學是學生藝術審美教育中的重要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學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陶行知教育理念為小學音樂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有利于解決傳統教學中的問題,提升音樂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在對陶行知理念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陶行知理念與小學音樂教學和徐州琴書的有效整合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陶行知理念;小學;音樂教學;徐州琴書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學理念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教育教學的創新與實踐指明了發展方向。因此,將陶行知教育理念與小學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有利于提升音樂教育的質量,促進小學音樂教學作用的最大化發揮,為培養音樂人才奠定基礎。徐州琴書廣泛流傳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約三百多年歷史。徐州琴書形式多樣,有單人、雙人、三人、多人檔;說唱相間以唱為主,“字正腔圓,以字行腔”;手、眼、身、法、步等諸多表演技巧,都為徐州琴書的表演藝術所采納;揚琴、墜琴、手板是早期徐州琴書演奏的主要樂器,現在發展到三弦、瓷碟、古箏、二胡、阮等樂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用現念傳承發展傳統曲藝,有利于讓更多的人接受和學習。
一、陶行知理念與小學音樂教學有效整合的意義
陶行知教學理念是當今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教學理念。在對陶行知教學理念進行分析時,要充分感知其對教學規律與原則的追尋。音樂作為藝術性、審美性與生活性的學科,通過音色、音高、節奏、音強等元素,構成了美妙的藝術世界,充滿了情感的體驗①。由于我國在小學音樂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不高,起步時間較晚,又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時間太長,使得小學音樂教育中并未真正推行具有實踐意義的音樂課堂,很多教育家的理念并未真正貫徹到日常實踐教學中。而將陶行知理念與小學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可充分打破傳統教學的弊端,推動音樂教學的改革與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趣味性,貼近生活,且具有真正實踐意義的教學方式,能夠真正使得學生和教師的溝通更順暢、更和諧,而強化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等教學理念,加強學生與音樂、生活的聯系,正是音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髓所在。利用在音樂與生活之間搭建橋梁,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認知音樂、理解音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陶行知理念與小學音樂教學有效整合的對策
(一)音樂教學理念的整合。陶行知“治學以興趣為主”、“教學生活化”以及“向學生虛心請教”等理念的提出,與新課標要求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具有異曲同工之妙②。對此,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形成全新的音樂教育教學理念,以最大化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這段話對教師的指導是:教師在進行日常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提升,改變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宰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效轉變。學生學會在音樂課堂上進行聆聽,主動學習,教師明確引導方向,實現“教”與“學”相統一、相融合。其次,注重“因材施教”教學理念的充分貫徹,在實際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個性出發,設置具有層次性的教學方案,進行差異性、多元性的教學規劃。“教、學、做合一”理念強調在傳遞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有效參與,并用身體和耳朵感知音樂律動,不斷地參與音樂實踐,改善自己的聆聽習慣、演唱技巧,提高深入思考音樂作用的能力,從而提高音樂素養和藝術審美層次。(二)音樂教學形式的整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擁有集中的時間長期接受音樂訓練,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聆聽、感悟情感是音樂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用與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的、多變的教學手段進行音樂的有效教學,讓學生感知音樂節拍,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投入身體律動,有效感知音樂元素,提升學生對音樂元素的認知與理解能力。陶行知先生說過“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治學以興趣為主”。這就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創造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創新性的教學形式,用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參與積極性。例如,在《劃船歌》的課程教學中,學生雖對劃船具有一定的認知與理解能力,但是對劃船的過程以及劃船所具有的樂趣并沒有親身的體驗,無法體會到真正的情感。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地域特點和劃船過程制作成微視頻進行課前導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解決音樂難點,提高音樂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帶領學生親身體驗劃船的情感,使音樂融入到生活中,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三)音樂教學內容的整合。依據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以及“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可知學生的藝術創造性、實踐性至關重要。對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時,應結合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與系統化的整合,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感染力,使教學具有實踐性,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促進學生音樂創造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講授《鈴兒響叮當》時,可以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性,利用游戲教學法,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跟隨著節拍進行自由發揮,通過肢體、樂器等感知音樂旋律。與此同時,在音樂知識講解時,適當地引入外國文化,明確這首歌蘊含的意義。針對較難的部分,可以進行示范性教學,讓學生逐步掌握,從而對整首歌曲具有明確的理解。(四)音樂學習模式的整合。終身學習模式不只是一句口號和一種理念。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融合生活化教學理念,讓終身學習貼近生活,讓生活處處充滿新奇,讓學生在成長中利用自身優勢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模式,并在自身的學習模式中找到自信,感知快樂。例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這一作品時,可以依據低年級學生的成長特性與教師的自身教學風格,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以從多方面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方案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置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比如“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小老鼠會是十二生肖的第一個嗎?”“十二生肖的動物都有什么特征?”同學們根據日常生活中從動畫、圖片等中了解的內容紛紛進行回答,可以講述小花貓和小老鼠爭奪十二生肖地位的有趣故事,順便還可以復習另一首歌曲《小花貓和小老鼠》。通過提問引出課文內容,并讓學生根據他們的形象認知進行音樂的描述。方案二: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動漫視頻,在引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進行觀察,主動描述動物的特性以及十二生肖的順序,并通過音樂示范進行逐步講解。與此同時,將陶行知先生“要革除體罰,注意啟發,使孩子接受教育的時候,有求學之樂趣,而無不必要之恐怖與煩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評價進行有效整合,利用言語或行為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鼓勵與引導,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表演“徐州琴書”的方法
以四大名著《西游記》之“豬八戒拱地”為例,我從四個方面進行打磨和剖析:(一)說。說也叫白,包括韻白、貫口、俏口、噴口,以及特殊的口技等技巧。(二)演。演也叫表演,演員可以運用手中的樂器作比擬,進行夸張形象的表演,還可以借鑒戲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巧。(三)奏。體現人物變化、時間變化、情緒變化,從敲琴、彈琴、捂琴、拉琴、捏板、轉板等演奏樂器的專業技巧出發,抒發要表達的情感。根據情節的轉換及語氣的變化進行演奏,以體現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人物則活靈活現。(四)唱。唱主要包括發聲、吐字、運氣、行腔等方面。傳統曲藝很多是用方言演唱的,要準確地掌握方言中的四聲(陰、陽、上、去)。吐字行腔很重要,老藝人經常說“唱得有味道”,所謂的“味道”就是唱的韻味,運氣、吐字、行腔等都要注意,“以情帶聲賦予景象”地演唱,加之“半說半唱”力道的把握,才能使得一部作品“有味道”。
四、結論
小學音樂教學理念的革新,要不斷汲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讓音樂貼近學生的生活,讓理論指導日常教學實踐,在教學環節中突出科學理念的指導作用,在實踐中升華理論,在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生活實踐出發,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提高整體音樂教學的質量。同時結合陶行知理念融入傳統文化徐州琴書,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學習地方曲藝。
參考文獻:
[1]丁菲菲.傳統與多元承傳與創新——后現代語境下音樂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屆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述評[J].中國音樂,2016,01:187-194.
[2]曾彥.小學音樂課堂“體驗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6,12:03-06.
[3]谷木子.構建“1+4”音樂教學模式打造小學音樂特色化教學平臺[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6,01:47-49.
[4]王景.小學音樂分層教學與形成性評價的整合應用探究[J].中國音樂教育,2017,03:25-28.
作者:戈娟 單位:徐州市歌舞劇院
- 上一篇:小學音樂教學歌唱訓練技巧初探
- 下一篇:高校法學專業在線教學趨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