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對策

時間:2022-09-05 09:35:41

導語: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對策

小學,高年級學生由于已經學習了語文、閱讀了課文三四年了,或多或少產生了“高原現象”。如在教師布置下閱讀任務之后不少人充耳未聞,或只是簡單應付,根本沒有仔細品讀整篇文本,對于閱讀之后的提問也是不愿參與其中,與教師、其他同學的交流溝通少而又少,而且這部分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僅僅會完成基礎的生字詞學習、重點段落的背誦等學習任務,這不僅與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格格不入,而且閱讀效果極差,成為不少高段班級語文閱讀的通病。由此,我們必須改進教學,增強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否喜歡閱讀,是否主動閱讀,是增強閱讀教學效果的前提。因此,教師必須設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產生閱讀主動性,展開主動閱讀。一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興趣為先導,要加強教學環節的設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強烈的閱讀動機。二是要精心設計導語,一段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三是要潛心設計教學內容,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入故事、游戲、多媒體等,大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比起枯燥地講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更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進而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而積極地展開閱讀活動。比如教學《桂林山水》,可以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特點來向學生形象、直觀地播放能夠展現桂林山水秀麗風光的各種圖片、圖像與視頻資料,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優美情境中,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感受著桂林山水風光的秀麗與優美,使學生平添閱讀的激情與動力。

二、教給正確閱讀方法,讓學生會閱讀

在進行學生語文閱讀訓練時,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關鍵,其中朗讀和默讀相互結合的方法,能有效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尤其是高段學生,聲音好,理解力較強,有較清晰的思維。一是朗讀能培養良好語感。朗讀時,語言以視覺符號和聽覺符合的形式同時刺激著讀者的大腦,需要他破譯這些符號,并將之還原為思想、形象和畫面。高年級學生更易產生這樣的朗讀效果。朗讀還有利于理解字、詞、句、段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和作用,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二是默讀要求閱讀速度快,在閱讀過程中對于文章含義和作者感情進行深入思考,能讓學生在默讀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賞、去記憶,長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增效策略米瑛(重慶市南岸區天臺崗小學)此以往,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各種語言的法則規律、手法技巧,這一作用在抽象思維比較強的高年級學生來說更容易體現出來。三是在教學中需要將朗讀和默讀相結合,閱讀效果更為突出。這要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抒情性較強的語言以朗讀為主,敘事性較強的語言可以默讀為主;以欣賞記憶為目的以朗讀為主,以了解內容為目的以默讀為主。四是在學生閱讀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閱讀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朗讀訓練,圍繞“理解——體會——吸收運用”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默讀訓練,從而高效率地提高閱讀效果。

三、鼓勵質疑,培養探究能力

在以往傳統閱讀教學方式中,主要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思考和學習的狀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以探索的心態閱讀,鼓勵質疑,善于質疑,在釋疑中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多角度探究課文的問題。一是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提出對文章的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讀課文。教師要善于在課文重點處設疑,既能有效地突出重點,又能讓學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主動提出來,然后要求他們通過查字典等方式自己解決問題,等到學生實在無法理解時教師再幫學生解答。二是鼓勵學生對教材質疑,在釋疑中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要始終堅持“批判性教學”,課堂上要多讓學生提出個人見解,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合理質疑,不局限于課文的思路,運用自己的經驗去揣摩,從而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見解。這樣不會讓課堂亂得不可控制,相反,會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比如,有的學生在閱讀《楓橋夜泊》時,對詩文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的“霜滿天”提出質疑,他們的理由是:寒霜是秋夜水氣遇冷凝結于地面的自然現象,絕不像飛雪那樣飄灑空中,“霜滿天”的說法欠妥當。學生在這方面的疑問不無道理。我們共同聯系其時其地詩人的感情世界作深入的思考,覺得“霜滿天”的描寫雖不符合實際,卻完全切合詩人孤孑清廖的感受。

四、調動學生生活閱歷,培養學生閱讀創造性

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思考,不要死板保守,而激發學生在閱讀中的創造性,調動學生生活閱歷,讓學生形成獨特感悟。引導學生進行創造閱讀,關鍵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在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凝聚著作者的智慧與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對生活的再加工與再創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就要喚醒學生對生活的回憶。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都有著豐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與情感世界,這些差異性正是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重要資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并不是將文本簡單地進行還原,更為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將學習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為中心,同時又超越文本,透過文字表面,達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從而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色彩的見解與看法。比如,如果在教學中我們運用多媒體、圖片等設施再現教學,并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來搭建起通往語文殿堂的橋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這樣的閱讀,能產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體現出鮮明的創造性,并能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感悟。

作者:米瑛 單位:重慶市南岸區天臺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