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教學路徑探尋

時間:2022-02-11 10:50:16

導語:說明文閱讀教學路徑探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說明文閱讀教學路徑探尋

摘要:當前,說明文閱讀教學還處在知識教學的層面,課堂缺少語文味。教師必須從“精心設問”“創設氛圍”“文本細讀”“語感熏陶”四個方面細化語文教學的過程,才能使說明文課堂散發濃郁的語文味,從而實現說明文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語文味;說明文;創新

說明文是中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如果從對將來工作、生活的實用角度看,說明文可能是諸種文體中最有用的,但是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對說明文的教學研究還不夠重視,在如何教和教什么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這導致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定位上模式化傾向嚴重。二是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定位出現了偏差。三是在教學方式上過度依賴語言文字以外的東西。而要想走出說明文教學的怪圈,就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把語文當成語文來教,也就是說,說明文也必須教出“語文味”,要用具有語文味的教學法來教說明文。所謂“語文味教學法”,“語文味”研究專家程少堂先生認為:以語文味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學過程中師生共生、共賞、共創、共享、共鳴、共融、共進為教學宗旨,以既要就語文教語文,又要跳出語文教語文,使教學成為真、善、美、樂相統一的過程等為教學原則,以“一語三文”教學模式和其變式為主要教學方式,以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為教學內容要素和教學過程結構,以融合文本思想內容與師生生命體驗打造新的教學主題為教學重心,以營造教學審美意象與意境、建構教學藝術作品為教學追求,同時又充分具備語文教師和學生通過語文教學來抒情言志并實現價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種“有溫度”的表現性教學法。由此可見,語文味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要融合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等要素,語言教學是基點和中心點,文章教學是重點,文學教學是美點,文化教學是亮點;二是教學的過程不是機械的語文知識、能力灌輸的過程,而應該是師生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三是基于文本的語言活動是語文味教學的標志性符號。根據以上思考,基于語文味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基本路徑如下:

一、精心設問:在高質量問題的引領下,實現對文本的深度把握

說明文教學的重心,應該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轉移到興趣激發和閱讀促進上來。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說明文閱讀課,應該是一堂興趣勃發、充滿探究和質疑精神的課。激發學生探究質疑精神關鍵在于提問。提問的問題應該是高質量的問題,即能夠引發豐富的、結構化的語文學習活動的問題,而不是幾乎不要思維活動、不要深入文本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甚至一問“齊答”的問題。余映潮老師執教《說“屏”》一文時巧設了兩個“假如”:“假如沒有這一段……”,“假如沒有這一句……”,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這樣刪節可行不可行。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經他這么一問,都覺得新鮮,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上頓時生機勃發。學完課文,學生們對“屏”這一體現傳統文化魅力的東西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中國的民間文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文章的語言品味也達到了較高層次。可見,余老師通過一問,問出了語文情趣,問出了語言的韻味。錢夢龍老師上《死海不死》一文時,也沒有按常理出牌,而是拋出一問:“《死海不死》的內容大家都看得懂,你覺得練習題要求我們掌握的知識哪些可以不教?”學生先是一愣,接著有比較膽大的學生說“語言的準確性可以不教”,錢老師接著問為什么,學生開始從說明文語言的咀嚼品味、順序的精心安排談到說明方法的準確精致,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一堂課不知不覺結束了。這樣的課堂設計語文氣息濃郁,讓人拍案叫絕。

二、創設氛圍:在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中,實現學習活動的深度參與

語文味的課堂是一種深度學習的課堂。深度學習者通常具有內在的學習動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強烈的學習興趣,習慣于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能積極地與同學及教師產生互動和交流。因此,深度參與是深度學習的前提和保障。每一個學生都帶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進入以學為基點的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傾聽學生自己的觀念,在傾聽的基礎上,他人的觀念如同火花點燃更精彩的觀念,這便是參與的價值。羅杰斯曾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應情感交融,使學生體驗到民主、尊重、關愛,得到激勵、鼓舞、感化和指導。而“語文味只有在一種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形成”。例如,《綠色蟈蟈》作為一篇科普小品文,可讀性很強,趣味性也很強。但是假如按照一般方式設計,問學生“文章介紹了蟈蟈的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去尋找答案,就會使學生失去閱讀文章的興趣。我們不妨這樣來設計:“話說蟈蟈有一天去求職,它想先寫份求職報告,你能否給它寫個簡歷,內容包括:外號、性情、興趣、特長、所求職位。”這樣引導會使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抓住蟈蟈愛吃甜食的特點,建議蟈蟈去做美食家;有的學生抓住蟈蟈叫聲優美的特點,建議蟈蟈去應聘歌唱家;還有的學生抓住蟈蟈身材優美勻稱的特點,認為它應該做舞蹈家。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一下子把握住蟈蟈的體態、食性、叫聲等多方面的特點,同時還增強了熱愛自然的情感。筆者在教授《說“屏”》一文的時候,布置了這樣一道題:假設你是屏風店老板,正在賣屏風。有個顧客出于好奇進來看屏風。你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讓本來沒打算買屏風的他買下你的屏風呢?學生們紛紛自薦上臺表演。一個扮演顧客,有意為難,不依不饒;一個扮演賣家,巧舌如簧,極力介紹。在對話過程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鍛煉,屏風的特點、作用、種類、擺放位置的講究也被一一道出,同時,學生對祖國的這一悠久的文化傳統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可謂一箭三雕。

三、文本細讀:深度體驗語言的奧妙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閱讀教學無非就是要領著學生從文章里走幾個來回。”在一次次的來回、穿行中對語言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叩擊、涵泳、把玩、回味,只有在這個艱苦卻也有趣的過程中,語言的秘密才能被發現。語言的秘密一旦被發現,整個文本就會被照亮,就會激發起學生心靈的驚異和渴望進一步探究的精神力量。這個過程就是從語言文字或者文本形式出發,到思想情感體味;再從思想情感出發,重新回歸語言文字品味或者文本形式的理解。在一趟趟的“來回穿行”中進行文本細讀,就是“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從而發現語言的秘密。這種“細讀”不僅包括對字詞細致入微的“咬文嚼字”式的解讀,還包括對作品中某一個細節的慢慢品味。當然,這種細讀,必須扣住教學目標,有所取舍,否則一來淹沒重點,二來又會墜入繁瑣分析的泥淖。王尚文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言語形式。啟發引導學生感知、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對言語形式的感悟主要是對文本語言、結構、象征、修辭、音韻、文體等因素進行仔細解讀,從有意味的語言出發,生成語言豐富的意味。說明文也能進行語言賞析。余映潮老師在講授《說“屏”》時,注重挖掘課文的語言美,他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選一組詞讀一讀;選幾個句子說一說;選一個美段品一品。這實在是個創新之舉,有許多人評價這節課時都認為語言賞析是個巨大的亮點。筆者教授《故宮博物院》時,在朗讀第6小節(對太和殿的內飾的說明)時有意將原文的語句次序打亂。明眼的學生立馬發現不對,并且指出“老師讀錯了”。筆者申辯:“反正介紹的內容都一個意思,次序應該無所謂吧?”學生反駁道:“您先介紹梁枋,后介紹龍椅,這樣不好。您應該先說主要的龍椅,再說次要的梁枋。這樣才符合由主到次的認識習慣。”“你一會介紹龍椅,一會介紹藻井,然后又介紹龍椅后面的屏風,這樣顯得有點亂。要么先說下面,要么就先說上面,不能一會兒上一會兒下。”這樣一來,所有學生就都明白了,有順序地介紹事物對于說清楚事物的特點非常重要。有時,合理的東西,誰都會覺得理所當然,因而很難引起人們關注;但如果問一問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采用一下“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于激活學生的思維顯然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細讀中慢慢培養學生對字、詞、句的敏感,這種敏感主要是靠讀出來的,而不是靠分析出來的。語文課上要書聲瑯瑯,書聲瑯瑯本身就是語文味的一種重要體現。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滲透著作者的愛憎情感,不僅文學作品如此,說明文也是一樣。作者滲透在文章中的情感、流露在筆端的美感和對祖國語言的語感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通過讀,可以讓學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感悟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中國石拱橋》的字里行間就洋溢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國的石拱橋……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宮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嘆”。而《說“屏”》字里行間則表達著作者對屏的喜愛之情。如“‘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后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等。美讀能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幫助學生形成對語言的敏感,同時又能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長期的語文味濡染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才能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說明文中浸潤語文味,本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而要想激活說明文閱讀教學,就必須在“語文味”這一主題上尋求創新。將上述策略滲透在說明文閱讀教學中,說明文的語文味將會更加馥郁芬芳。

參考文獻:

[1]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2]馮子瑛.閱讀教學要體現“語文味”[J].江蘇教育,2008(8).

[3]程少堂.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味”[J].語文教學通訊,2001(17).

[4]龔建新.深度學習的內涵、特征與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6(6B).

作者:康劍嶸 單位: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