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英語教學論文3篇
時間:2022-05-04 09:16:32
導語:臨床醫學英語教學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我國國際化高水準醫生培養過程中,臨床醫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要,但傳統臨床醫學教學模式與效率差強人意。時代的進步,現代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智能手機與微信軟件普及日益廣泛,文本、圖片以及公眾號等日新月異,微信新媒體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取得顯著成效。以汾陽學院為例,論述臨床醫學英語教學中微信新媒體的應用相關知識,希望對相關領域研究有幫助。
關鍵詞:英語教學;微信新媒體;臨床醫學
一、臨床醫學傳統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
眾所周知,臨床醫學英語教學中,單詞量大,詞根、詞綴涉及范圍廣,相較之大學公共英語,單詞讀音與拼寫難度大,這一問題長期困擾著汾陽學院臨床醫學英語教學工作。同時,因各科室輪崗學生,需要學習很多醫學內容,病房患者收容有很大壓力,不能集中時間系統化學習臨床醫學英語,因此在本學院臨床醫學傳統英語教學中,以學習課本英語詞匯為主,借助短期死記硬背應付專科考試的現象較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此過程中學生醫學英語實踐應用環境與經驗不足,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不了解最前沿醫學研究信息,使得本校醫學院學生逐漸忽略臨床醫學英語的學習,教師應用新媒體開展教學的積極性備受打擊,不利于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創新,最終使得本學院臨床英語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所以,本學院臨床醫學傳統醫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是“教”與“學”雙重壓力,為了實現國際化高水準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本校醫學專業學生英語水平及實踐能力。
二、微信新媒體教學技術的優勢
微信平臺有強大的搜索功能,其教學優勢主要體現為:(1)學習地點可移動化,只要有網絡,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打破了臨床英語教學地域限制。(2)學習時間趨于碎片化。任課教師通過提煉專科醫學英語重點難點知識,并上傳到微信群,為學生碎片化學習創造了條件,有效緩解了上課時間限制問題。(3)互動化學習方式。根據臨床患者診斷與治療情況,帶教教師每周出不同話題,學生發表意見,在群內進行英語討論,相互傾聽與學習,以此促進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4)學習內容前沿化。系統化學習國外醫學最新動態及相關文獻,自身醫學水平提高的同時,英語閱讀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總之,汾陽學院在臨床醫學英語教學中,應用微信新媒體技術,緩解醫學英語學習面臨的地域、時間及互動等問題,增強互動與交流,并進一步延伸英語教學。
三、傳統英語教學與微信新媒體教學效果對比
為了全面對比傳統英語教學與微信新媒體教學效果,以汾陽學院2個批次神經內科輪崗醫學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各批次學生人數一樣,分別列為傳統教學組與微信新媒體教學組,量化考核并對比兩組學生學習效果。群員是所有學生,其具體教學步驟為:(1)課前預習。帶教教師在微信群上傳提前整理好的醫學英語重難點詞匯與知識,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習,節省課堂教學時間。(2)課中精講。精講專業詞匯及課本內容,并答疑解惑。(3)課后拓展。利用微信群,為學生布置口語或專業文獻閱讀作業,學生口語練習并提交作業,打破中國學生“啞巴英語”牢籠。同時,閱讀專業文獻,定期對學習內容進行匯報。
四、臨床醫學英語微信新媒體教學技術的探索
1.構建微信群,討論醫學英語知識,交互學習“交互”是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主導二語教學與學習的一種核心概念,其提出語言是人際與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這種交互不單是學生個體間的交流,學生個體與信息、學習環境等的交互也包含在內。充分借助微信群聊的交互與開放性,根據醫學英語學習任務與活動,為學生營造不同的交際情境,促進學生、信息及環境間的教育,構建醫學情境,提高學生醫學英語使用能力,在三者相互交融基礎上獲得醫學英語心得。2.充分發揮微信信息推送功能作用對于汾陽學院而言,醫學專業學生獲得的醫學英語知識,大都來自教師課堂講解與書本知識,接觸外界訊息有限,這不符合國際化醫學英語發展趨勢。因此,院校在推送醫學英語相關知識時,要充分發揮微信朋友圈與群發優勢,下發指令或安排作業,甚至為學生推送最新國際化醫學前沿知識。借助信息推送,學生將微信朋友圈或群看作是學習醫學英語的有效平臺,更好地了解西醫行業文化,促進中西醫文化交流。3.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汾陽學院教師利用微信平臺,將醫學英語教學音視頻、課件等重要資源存儲于云共享平臺,便于學生隨時隨地訪問與查找。還可利用微信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構建自主學習平臺與社區。4.利用平臺做好醫學英語測試與反饋目前全國范圍內,針對醫學英語測試,還沒有制定有效的考核辦法,汾陽院校考核辦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比如醫學英語測試理論不充分、測試信度與效度不平衡。醫學英語注重實用性,課程測試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教師要讓學生在訂閱相關公眾號,設置自動回復信息,結合醫學英語關鍵詞,在微信平臺查找相關內容,為醫學英語閱讀、翻譯及詞匯等設置檢測聯系、自動給出答案等。并結合微信平臺用戶、素材、群發信息查看及待辦事項等管理功能,實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此外,因微信操作方便、時效性高且信息推送精準,為教師了解學生整體情況提供了便利。結束語汾陽學院臨床醫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而應用微信新媒體教學技術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并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專業+英語”的優秀復合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林佳才,崔芳,武雷,等.微信新媒體在臨床醫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3):459—460.
[2]尹大龍,宋瑞鵬,劉連新.淺談微信平臺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管理中的利與弊[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4):549—551.
[3]張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英語微課學習模式探析[J].天津電大學報,2017,21(3):25—29.
[4]高鴻亮,王磊,姚萍.微信公共平臺在診斷學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3):60—61.
[5]賈凌玉,章國英,施稱.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和微社區的醫學英語閱讀翻轉課程的設計與實踐[J].外語電化教學,2016(2):65—69+34.
作者:孟曉笑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
第二篇
一、醫學英語教學中引入CBI理念的理論來源
CBI理念是將學科內容融入到外語教學的一種方法論。該理論就是將學習者的目標學習內容或主題與英語語言的習得結合起來,課堂上學習醫學相關素材,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醫學知識積累和獲得上。語言學家krashen克拉申認為,能夠使學習者高效習得二語的條件是將學習者置于類似母語的學習環境中,也就是說習得二語也是以大量鮮活的母語相關專業為素材的,教學中不是死板地學習語言規則,而是以醫學知識為依托進行有意義的語言輸入。krashen認為,語言的習得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習者特定的學習目標和所處的真實語言環境。基于此,醫學生在英語學科的學習中必須以醫學相關知識為輔助,也就是教師講授要以醫學專業為內容,建構語言有意義的輸入體系。醫學生在學習到和自己專業相關的素材時會增強二語學習動機,從而促進了語言習得。醫學英語教學中CBI理論的實踐是把語言的學習架構在醫學知識的體系中,學習重點是學科專業知識,將這一理論應用在醫學英語教學中,效果尤為凸顯。醫學英語教師利用CBI理論教學能夠促進醫學生專業知識的鞏固和發展,同時在“內容驅動”的學習中能夠加強語言聽、說、讀、寫、譯各方面技能的提升。
二、CBI教學模式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醫學類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可以通過圍繞醫學專業知識設計課程目錄、通過開發專業知識來實施醫學英語教學,將英語課堂建立在醫學知識的海洋中,使學生的學習變為有意義的專業知識的二語學習。學生可以圍繞他們喜歡的醫學主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自主學習語言相關技能。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目標語言為媒介獲取醫學知識,從而提高語言應用水平;教師圍繞醫學相關的話題和主題內容組織教學,結合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采用小組討論,專題匯報,同伴互助等方式開展逐步深入的英語練習課堂,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材料情境中掌握語言技能。醫學英語教學中應用CBI理論,國內外有很多專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在跨學科,醫學專業學科的建設中都有一定借鑒。在講授醫學公共英語的長期實踐中,引入CBI教學模式,將每一單元的英語學習都集中到其內容的學習上。《公共醫學英語》這本教材的編寫本身就是基于CBI理論的設計和安排,每一章節都有一個醫學相關主題。在講授過程中,在實驗班利用內容驅動學習法,研究內容不斷拓展,研究方法多為定性、定量研究,以教學實驗為基礎,研究對象主要為醫學專業二年級學生,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及課堂學習反饋積累,考察了內容依托課程對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發展和語言知識學習產生的積極影響,在《21世紀大學公共醫學英語》下冊narrativemedicine《講述和醫學》這篇文章學習中,主要讓學生設想在醫學實境中去體會,模仿,理解,并且感知醫患關系以及講述能力對興義的重要性。因為文章內容非常豐滿,但是講述很抽象,概念性的術語需要學生們通過醫學專業知識去擴充和解釋,而且就語言教學來說,這是一課非常好的實踐CBI教學模式的載體。這篇文章的講授過程基于內容narrativemedicine練習了學生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將“講述能力”分成三個方面(文本能力、創造能力和移情能力)的能力去討論,小組活動去演練,學生們可以通過他們熟悉的醫學專業知識去增強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提高對語言技能的掌握。Narrativecompetence的含義完全吻合CBI教學模式的三個特點,所以,采用以內容為依托的策略去講授、學習這一課堪稱典范。這種在語言———內容融合學習的學習模式下能夠讓醫學生有較大的成就感,也對他們長期職業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CBI教學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將專業知識和語言技能訓練結合的認知性。由于受傳統以老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影響,大學生比較擅長于被動接受知識,只研究課程教材,很少自己主動去尋找素材作為相關學習資料,所以缺乏真實實景材料,基于醫學相關內容的學習課堂恰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們面臨自己比較熟悉的專業化內容和場景,他們會極大地發揮自己專業特長,進而提高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就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二)母語思維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影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受母語的“負遷移”影響,英語學習課堂中,醫學生們雖然手握醫學專業素材,但是在用目標語解讀醫學知識時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文本的建構不同,語言重心也隨之發生變化,學生們會用母語的特征去研究目標語的材料,習得結果往往會有一些差異。然而欣慰的是,對于任何材料的文本分析要素母語和目標語要求都是一致的。以narrativemedicine這一課為例,在分析醫生的講述能力的時候,需要醫生對病人陳述進行文本功能分析,這是和母語習得一致的,醫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把漢語的語法和修辭技巧遷移到醫生講述能力的培養中。通過CBI理論指導下醫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夠做到“正遷移”,讓學生逐步熟悉英語思維,合理構建篇章。《21實際大學公共醫學英語》這套教材根據內容來劃分不同的主題,以學生為中心,以實際的醫學專業知識為背景架構英語語言知識體系,極大程度上提供了母語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會變得積極主動,因為他們有探求醫學知識的欲望,能夠調動自己學習的內驅力,所以能夠高效率地記住所學的內容。醫學英語的材料都是基于真實的社會現實,與醫院醫生生活緊密相連,學習本身對學生來說就是可以學而思的一個過程,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生在學完特定的章節之后,要及時反思和反饋,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正確使用英語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
四、結語
以醫學專業知識為背景的外語教學對于特殊專業英語的教學來說是一個有力的抓手,把英語語言和醫學內容結合起來,采用內容式教學,把內容和語言技巧有機融合起來,這一想法是根據主題模式的理論基礎和其具備的特征而提出來的,對醫學英語教學有很好的輔助作用。醫學英語專業性強,詞匯、翻譯、寫作技能的習得都有特殊的要求,多年來,醫學生學習時總會感覺詞匯構詞復雜、醫學義和通用義差別大記憶困難,而且單詞詞義和通用英語的詞義差別較大,表達出極強的職業色彩,顯然,利用醫學專業知識為素材拓展英語課堂是非常有利且有效的一種方法。在兩年的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相信該模式必將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應用于醫學英語的教學課堂,把英語和醫學專業知識融合起來,滿足學生對語言技能的高效率掌握,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具有高水平國際視野的醫學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袁平華.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對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外語界,2010,6:49~56
作者:劉青 陳飛 單位:河北醫科大學
第三篇
摘要:通過外語教學課堂中人文思想的滲透,提高外語教學課堂的生動性、效率性;利用多種人文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積極性;為提高醫學人才綜合素質做出貢獻。
關鍵詞:外語教學;人文思想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文科學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當代醫學不僅是對疾病的治療,還需要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在醫學教育中,外語教學不僅為醫學生了解前沿醫學科學技術提供方法支持,還在提高專業綜合素質方面功不可沒。因此,在現代醫學模式指導下,加強外語教學中人文思想的滲透,為培養合格的醫務工作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高等醫學院校的外語教師,對于外語教學的理解和把握,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傳統的“教”與“學”,而應該從更深層次把握外語教學的意義。尤其在醫學教育中,外語教學的地位已經由過去的輔助學科轉變為舉足輕重的工具學科。越來越多的醫學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外語學習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獲取知識的渠道方面,還體現在如何使我國醫學工作者的新技術、新方法得以傳播。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語言是我們這個時代看不見的文化,它的演變在眾多領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能夠將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的事物引入外語教學課堂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外語學習與現實生活工作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那么對外語教學的課堂推動無疑是巨大的。任何一種語言,其背后都是人文思想的傳承與傳播,所以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不能拋開文化談語言學習。只有深入挖掘語言教材中的人文思想資源,使學生對于語言的發源有更深的了解,那么我們相信,這樣才會有的放矢地在生活和工作中靈活地運用語言。1.激發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熱愛外語從小學到高中,尤其是在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們對于外語學習并不陌生,而恰恰正是由于這種熟悉,很多學生談外語色變。因此我們在進行高等醫學院校中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使學生在原有外語學習的基礎上,了解到高校外語教學的不同之處,了解到高校中的外語教學并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而是我們與現實生活工作相互聯系的一種體現形式[1]。例如,在學習課文相關內容之前,先將課文中可能出現的場景與現實工作生活進行比較,在不同人文思想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流方式也不盡相同。而這種思維觀念以及邏輯方式上的差異就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給出課文中的具體內容,學生們對其的理解就能夠變得生動而具體。另外,對于外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單詞的學習,也可以應用這種方式進行解釋說明,比如,對于該單詞,學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但是在工作環境中經常能夠見到,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結合具體臨床實際情況,對于“何時何地該詞的使用更為恰當,漢語和外語應用的差異在哪里”進行講解,從而加深加快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可謂不巨大。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積極性[2]。單純的指導學生語法、單詞的學習只能停留在語言教學的初級階段。對于已經學習外語多年的學生來說,進入高校后,如果仍然沿用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既影響了學生“學”的興趣,也嚴重影響了教師“教”的責任感。所以,我們需要轉變教學理念,通過引入外語教材背后的人文社會思想,激發學生對于外語以及外語背后的文化背景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2.糅合枯燥的外語學習與生動的人文思想,使學生不再“畏懼”外語人文思想是將具體的事物抽象之后升華而產生的,在具體的外語學習的講授過程中,如果能使學生感受到人文思想的演變對語言的影響,就會減少心理上的“畏懼”。例如,通過介紹不同國家文化背景、文化差異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在交代患者病情時所存在的不同差異;并通過此種方式,使學生設定不同情境下應對同一種情況的處理方法,從理解人文思想差異入手,鍛煉學生對于外語學習中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變相的解釋。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外語交流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并不是單純技能的聽、說、讀、寫。我們作為外語教師,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實際工作生活中能夠應用這種語言無障礙地交流溝通。那么,這種交流溝通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中。對于學生感到陌生的語言環境,如何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交流圈,能夠有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觀念,這才是外語教學的重中之重。人文思想在這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理解這種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語言差異,就不會懼怕陌生的語言環境,這都與人文思想和外語教學相結合是分不開的。
二、綜合多種人文方式,推動外語教學實施
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新時代的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醫學模式的改變與醫學科學的進步,使得當今社會對于醫學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3]。我們要培養的是醫學人才不再僅僅是能夠治療患者的疾病,而是更多地關注所患疾病的“人”,因此,醫學人才的教育不再只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更包括人文思想的核心。為此,就需要我們將多種人文方式引入外語教學課堂,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醫學模式的轉變,既改變著我們的醫療環境,對于醫療環境中的人也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當今醫療環境中,使學生單純體會人文思想以及其所造成的差異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將這種差異的多元化以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多種方式傳遞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理念的多元化。多種手段并用,才能全方位地體現外語中人文思想的重要性。1.“部分”與“整體”相結合,使學生體會“人文思想”中的外語教學任何一套理論,都存在部分和整體的概念,外語教學亦不例外,是一個由若干個看似無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的框架體系。因此,進行外語教學時,既要使學生能夠提綱挈領地把握人文思想對語言的影響,又要讓學生能夠運用外語思維能力解決實際生活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也就是將人文思想中的“部分”與“整體”相融合,并引入外語教學的實際課堂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外語教學中的人文思想,并不作為獨立的單元或者篇章出現在教材中。這就需要高等醫學院校外語教師多種方式相結合地進行外語教學,使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對醫學專業中的人文思想得以了解。2.多元化人文方式并存,使外語教學課堂更生動生動的課堂是多種教學方式相互融合的結果,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于其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我們在外語教學課堂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設置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慢慢地啟發學生發現不同人文思想碰撞下文化的差異,進一步體會語言的差異,通過外語與母語的比較,使學生通過采用類似對照辯論法的方式更深入地體會外語。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引入問題法、對照辯論法等多種人文方式,就會使外語教學課堂更加生動。人文思想是新時代培養醫學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因為在本質上,醫學是一門由科學與人文構成的“人”的科學。外語教學在醫學培養中不僅充當“工具書”的作用,還有義務通過教學過程中人文思想的滲透提高醫學人才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通過人文思想對外語教學課堂的滲透,使醫學生更好地熱愛外語,更愿意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應用外語,這樣不但能夠推動外語教學的課堂教學,啟發激發醫學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通過人文思想對外語教學課堂的滲透,在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以人文素質為核心,注重醫學倫理精神的培養,實現了醫學基礎教育與人文思想的有機融合,從思想上使這些未來的醫務工作者、科學工作者自愿有效地體會人文思想推動下外語學習的樂趣,使其具備更為良好的醫學人文素養,把握醫學外語學習與人文思想的內在和諧性、統一性,從而為醫學人才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結論
外語教學在高等醫學院校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得以顯現。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信息的攝入方面,還體現在信息的輸出方面。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平臺擺在我們面前,而外語教學則是展示我們醫學新技術、新方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身為外語教師深刻體會到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都不能夠脫離文化單獨談語言技巧。那么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語言背后的人文思想就成為我們高等醫學院校外語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們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資源,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使學生對其產生興趣,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與傳統外語教學不同的是,我們要盡量摒棄傳統枯燥的“教”與“學”,利用生動化、多樣化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使學生從了解文化出發去學習語言,進而使學生從心理上不再“畏懼”外語學習。其次,我們要綜合多種人文方式,結合醫學模式推動外語教學的實施,將“部分”與“整體”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從“人文思想”中學習外語,又能從“外語學習”中體會其背后的人文思想資源。進而,通過多種文化方式之間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對不同語言文化下所產生的不同情景的原因有所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過這種多元化的人文方式教學,使外語教學課堂更加生動。
綜上所述,在高等醫學院校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既要滿足學生對于外語知識技能的學習,又不能單純滿足于技巧的傳授。要通過對于外語語言環境背后的語言文化的了解,從而培養其醫學人文素養,真正做到“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教學。
參考文獻:
[1]趙寧.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探索[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29-130.
[2]舒大鐘.論英美文學教學與人文思想滲透[J].時代教育,2016(13):156.
[3]張偉.新時期高校英語教學中人文思想滲透的方法與策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96-98.
[4]王沁.現代外語教學中的人文主義思想[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10(11):219.
作者:王秋威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
- 上一篇:醫學生職業暴露與情景教學探索
- 下一篇: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學論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