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成教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策略
時間:2022-04-17 11:24:18
導語:提升成教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醫學基礎課程。學校要根據醫學成人教育學生的特點,通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手段、科學考評方式等策略,以提升成教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成人教育;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效果
一、引言
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也是高等醫科院校成教醫學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授與醫學有關的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和免疫機制以及特異性診斷、防治措施。由于高校的醫學成教學生大多是在職醫療行業工作人員,又多來自偏遠的縣城鄉鎮,需要邊工作邊完成繁重學業,工學矛盾非常突出。而且學生普遍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存在“混文憑”的消極學習動機,加之醫學微生物學課程要求記憶的知識點繁多,學生普遍存在“畏難”心理。為了提升成教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策略,希望拋磚引玉,為醫學成教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提供借鑒。
二、提升成教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1.激發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激發學習、維持學習并將學習導向某一目標的原動力。教師要善于把握醫學成教學生的心理,在講授課程專業內容前,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醫學微生物課程而言,嘗試在正式開講前,先介紹學習本課程的重要性。只有學好這門醫學基礎課,才能為后續學習各種感染性疾病、超敏反應性疾病和腫瘤等,積累必備的知識基礎。強調學好本課程的益處,不僅有利于順利通過考試,拿到文憑,還有利于維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更有利于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判斷感染性疾病的病因,進行準確的診斷和防治。如果抱著“混文憑”的消極動機,其實是對自己和家人不負責任,也是對患者不負責任。考慮到成教學生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又多是在職人員,邊工作邊學習,時間緊任務重,本課程的講解會根據考試的知識點和實際應用,重點講解,盡量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替他們著想,學生會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了,學習動機通常就容易被激發,愿意認真學習。2.優化教學內容。以往成教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大多沿襲統招本科生的教學內容。由于大多數醫學成教生在大專階段就已學過醫學微生物學課程,而成人教育本專科的《醫學微生物學》教材之間,存在大部分內容的彼此重復,缺乏連續性和實用性,導致學生產生倦怠感,認為以前學過的內容,老師反復講,很沒意思,從而上課思想不集中,不愿認真聽講。所以,教研室應根據成教醫學生的特點,進行集體備課,對照本專科教材,研討出應適當刪減的內容,補充新穎的內容,強調重點講授的內容和難點的內容。比如,精簡部分傳統病原微生物學內容,而將現行病原微生物和條件致病菌所占比例適當增加,并補充本學科國內外研究的新進展,特別是最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使學生對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及趨勢有全新且全面的認識,從而感到課程不是完全照搬教材,缺乏新意。教師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講授與醫療工作有緊密聯系的內容,讓學生真正感到學以致用,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現實生活中去,提升學習興趣,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解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病,這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主要傳染源和儲存宿主,在講到控制傳染源,需要做好防鼠滅鼠工作時,同時問學生,豬也是傳染源,應該怎么控制?有學生笑答防豬滅豬,這時教師就應該糾正,豬和鼠雖都是傳染源,卻不能同等對待,應該要加強對帶菌家畜的管理(通常講到這里,學生會發笑,同時更加印象深刻);動物感染后,能通過尿液排出鉤體污染環境(污染水,就形成疫水;污染土,就形成疫土)。于是人在接觸疫水疫土后會被感染而發生鉤體病。那么,在鉤體病的防治中要切斷傳播途徑,要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疫水、疫土。怎么避免呢?例如,易感人群在下地干活或者去水田里勞動,千萬不能赤腳,要穿雨鞋、戴手套。保護易感人群,分為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主動免疫是接種抗原疫苗,誘發機體產生抗體,被動免疫是直接注射抗體,產生保護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鉤體有很多血清型(復習前面生物學性狀的知識),對易感人群要接種含有當地流行血清型的多價死疫苗。同時,治療要首選青霉素,但注射前一定要皮試。如果過敏,可用多西環素或慶大霉素等。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部分患者注射青霉素后會出現寒戰、高熱和低血壓,有的甚至出現抽搐、休克、呼吸和心跳暫停,稱為赫氏反應,可能與鉤體被青霉素殺死后釋放大量毒性物質有關。所以,提醒聽課學生,如果在工作中遇到這樣的病,應該如何處理;同時強調,醫生的職業神圣嚴瑾,在處理醫患關系時,還要提前告知病人及家屬,盡管青霉素皮試陰性,但在治療過程中,有可能出現赫氏反應,要有思想準備,總之,醫生會盡力治療,給出最佳方案,但應提前告知病患,也是避免醫患矛盾的一個有效辦法。這樣講解內容,會讓學生感到實用有價值,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3.豐富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所學內容,長此以往,他們會覺得枯燥乏味,不能集中精力聽講,教學效果必然欠佳。因此,根據成教醫學生特點,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進而引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部分,大多數在職成教醫學生最關心的是所學知識的考點和實際應用。授課教師不能為了一味迎合學生,而忽略了知識的系統性講解。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講解,授課教師可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讓學術性濃厚的專業內容,變得有條理又實用,還能調動學生自主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講解開始前,就告知學生本章的目的要求,即哪些內容是必須掌握的,哪些是要求熟悉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內容。讓學生聽課前,先做到心里有數,也便于其課后復習。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對于醫學微生物學總論的內容,可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醫學微生物學各論的內容,涉及細菌學各論、病毒學各論、真菌學各論及其他微生物各論,需要提前給學生講解各論的共同特點,即都包含四大模塊,分別是生物學形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以及防治原則。進一步闡述,在學習生物學形狀模塊時,主要學習各種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化反應、抵抗力等。學習致病性時,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是重點,免疫性則是指感染后機體產生免疫力的情況。微生物學檢查包含標本采集、顯微鏡檢查、培養、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防治原則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如此,學生在學習各論的內容時,已經有了系統框架,在學習各論不同微生物時,就會在系統框架的指引下,找出共性,突出特性,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講授各論微生物時,還可以采用啟發式與分組進行PBL式帶著問題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互動,帶著實際問題學習討論。因為成教醫學生大多數來自基層一線醫療單位,臨床經驗相對豐富,當教師用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提出一個個實際問題時,會更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參與案例分析與討論,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4.靈活教學手段。隨著科技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成教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講授,也應該在教學手段上,做到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微生物教學中進行恰當運用。例如,對醫學微生物形態結構的講解,可通過展示大量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圖片,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程度。講解難以理解、抽象的致病機制等,利用一些動畫模擬來生動體現。如病毒的復制周期,通過邊講解邊逐一展示動畫的方式,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會令學生耳目一新并加深記憶。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將平時作業和重點難點內容通過網絡給學生,還可以開設教學輔導答疑的師生互動網絡學習平臺,減少學生來校面授的時間,鼓勵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積極思考、提問。5.構建科學考評方式。完善適合成人醫學教育培養目標的考評體系,將考核重點定位于專業知識的運用、臨床技能的提高和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有利于激發成教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單純為考試而學習,同時能更全面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真正培養出高素質醫學實用型人才。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而言,考評內容應科學、系統,符合成教醫學生的特點,摒棄一些重記憶、輕理解、單純注重書本知識的內容,側重實踐,把實踐與書本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科學組織考評內容。同時,考評成績不能僅局限于期末考試,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綜合考評。根據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作業、討論和出勤,按一定比例折算為平時成績,在學期結束時與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綜合,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三、結束語
總之,提升成教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探索之路,任重道遠,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從事醫學成人教育的相關工作人員,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勇于探索和創新,進而為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出專業過硬又醫德高尚的應用型醫學人才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高立雅,賀靜,黃亞芳,等.北京某醫科大學成教學生學習現狀、需要、動機與困難調查[J].醫學教育管理,2018
[2]張懷斌,秦國民,馬麗英,等.醫學成教學生的特點分析及增強學習效果的策略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7
[3]位秀麗,蔡大敏,劉龍.美國UCLA啟發式和PBL教學模式對我國醫學微生物教學的啟示[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
[4]苑天紅,鐘良,馬國華,等.高校提升成人醫學教育培養質量淺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
作者:苑天紅 陳崢宏 潘際剛 楊勤 單位:貴州醫科大學
- 上一篇:醫藥類高等專科學校校院結合研究
- 下一篇:汽修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與實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