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英語教學模式芻議
時間:2022-05-09 03:29:28
導語:產業結構英語教學模式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滄州概況與人才需求
滄州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北依京津,南接齊魯,京杭大運河縱穿全境,是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聞名全國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境內有京滬高鐵和京九、京滬等鐵路干線及京滬、津汕、大廣等8條高速公路,全市業已形成了石油化工、裝備制造、裝備新材料、電力能源、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根據2015年滄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33.38億元,增長8%,主要指標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1]。從全省范圍來看,2016年至今,河北省政府拿出3000萬扶植出口企業,針對與政府合作的企業會給予額外額度。河北企業信保提額已提上日程,結合智慧外貿落地,河北外貿企業勢必蓬勃發展,未來河北省及滄州市對外貿人才的需求會逐年上升。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滄州中小微外貿企業發展迅速,由原來的中大型外貿公司壟斷逐漸演變為中小微企業自己經營,因此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甚至連續多年呈現英語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很多小微外貿企業連續多年、多次校園招聘未果,企業持續缺乏英語人才。2015年,北京現代第四工廠入駐滄州,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招牌”項目,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成為深化京冀合作的排頭兵。滄州經濟發展勢頭正猛,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培養高效能的英語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深入,高校很多專業實施工學交替,基礎課課時尤其是英語課課時被大量縮減,公共英語課程逐漸被邊緣化。與此同時,企業因涉外業務增多對高校畢業生英語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畢業生在具備一定讀寫能力的基礎上,具有突出的聽說能力,造成了高校英語人才供不應求的尷尬局面。因此,高校應以立足滄州經濟、服務滄州經濟、發展滄州經濟、引領滄州經濟為目標,調整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要以滄州企業崗位需求為指引,加強學生的英語專業技能培養和理論知識學習,從而為滄州企業輸送合格的英語人才。
2.1高校英語教學現狀
首先,高校英語教材的職業導向性不強,具體表現為英語教材內容脫離職場需求,英語教學和專業教學兩條線,彼此缺乏更好的銜接與互補,很多時候學生感覺所學知識對未來職場無用。其次,英語教學考核方式沒有凸顯出職場導向性和實用性,很多高校英語教學仍然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傾向,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學生在行業背景下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高校辦學的地域性、行業性特點決定了高校應為當地企業輸送一線應用技術型人才,因此高校英語教學應首先服務于地方經濟需求,以地方產業結構特點為背景,以服務地方為出發點,以發展地方為己任,最終立足地方、發展地方、引領地方,從而實現地方政府、高校、企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多方共贏的良好態勢。
2.2改變傳統英語教學理念
高校應將服務滄州企業人才需求作為英語教學的方向,加強與當地企業合作,注意人才培養的應用性、職業性,從而培養出集專業、方法、社會能力為一體的英語人才。以服務滄州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為學生的英語專業職業能力服務,其中包括學生的基本英語技能聽、說、讀、寫、譯,還有職場語言表達與交流技巧、記憶能力、材料檢索、接受與適應能力,甚至是學生待人接物的情商和職場應變能力。因此,應該將職場化概念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英語教學突出職場特色及應用能力;建立科學的測評體系,調整和優化學習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加強雙師型教師資格培訓等。
2.3加強教材建設
高校英語教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行業性,教學內容不僅要貼近某個專門行業,也要貼近某個特定地區,最大限度地與工作實際、行業標準以及地區社會經濟或人文背景相聯系,體現地方特色,使學生感覺語言應用的場景觸手可及,不再是天馬行空紙上談兵。高校英語教學突出職業導向的核心是教材建設。英語教材應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社會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英語水平要求,按照“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由校企合作共同編寫。滄州高校應邀請滄州外貿企業精英結合自身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參與編寫英語教材。以服務滄州本土外貿企業為例,讓學生分組,每組調查和發現最終確定一個產品,進而確定進入哪個企業,然后了解產品,產品,宣傳產品,最終成功銷售產品,這其中所有的環節均以實踐為依據,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4以職場化概念為導向延伸英語課堂
基礎英語教學應與職場英語有機鏈接,模擬職場的情景,學生分角色進行仿真訓練,不定期地把學生帶到當地涉外企業參觀學習;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創造這個行業所涉及到的一切學習機會,比如帶學生參加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廣交會,對于學習商務英語的學生,如果能有機會去親身感受一下這個行業的真實面貌更能激勵和帶動學生去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應依托學校、企業和教師三方共同努力進行教學改革,更好地服務滄州,服務社會。近年來,各高校鼓勵教師自主創業,從而帶動學生,服務市場,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崗位職場過程的培訓與實踐,從而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職場、服務企業。
3結語
如果說20世紀培養大學生是為了讓他們走出去,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小城市走向大城市,從國內走向國外,21世紀的高等教育應該是讓學生留下來,服務地方,發展地方,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和領頭羊。畢業生回農村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新型農民,到地方企業是身懷絕技、深諳職場的技能工人,90后畢業生將不再是讓領導頭疼的“燙手山芋”,在新的以地方產業結構為依托的專業教學模式培養下,他們會成為最受歡迎的“香餑餑”。如今的高等教育使無業者得業、得業者樂業,也因此讓家長放心、讓學生開心、讓企業省心、讓政府寬心。培養出優秀的畢業生,贏得地方企業的認可,在老百姓心中樹起幾個響當當的高等教育品牌,形成地方高等教育名校的標桿和示范效應[2]。地方高校要創辦標桿專業,爭做地方名校,服務地方企業,發展地方經濟,抱團成長,多方共贏。
作者:劉倩 單位: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參考文獻
[1]2015年滄州市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5-02-06)[2016-09-18]http://www.cangzhou.gov.cn/zwbz/gzbg/313762.shtml.
[2]趙忠見.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的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學刊,2016(1):36-37.
- 上一篇:產業結構財稅政策優化思考
- 下一篇:油品運輸營銷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