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時間:2022-01-24 08:58:45

導語:課程思政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思政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摘要:大學英語是高等院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課時多,時間跨度大,具備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條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必然會接觸西方文化,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學會以批判性的思維對待西方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基于英語課堂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分析,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開展的現狀,研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滲透的主要途徑,為英語課堂實踐課程思政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提供可行性建議和實施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思政教育;課程思政

一、英語課堂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成因

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課和大學英語同屬公共必修課,在高校教學中是兩門平行的課程,相互之間少有溝通交流。英語教師普遍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由思政課和輔導員來完成,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不足,對于國外意識形態滲透防范意識不強。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英語教與學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習俗、價值觀念,但是對待這些外來文化不能全盤接受,應當引導學生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吸收先進有益的部分,摒棄腐朽落后的內容。大學英語教師學歷高,知識廣博,大多具有出國訪學和國外留學經歷,身臨其境地感受過英語國家社會和風土人情,一些教師可能容易從思想上認同西方文化并認為其更優越。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選自國外報刊、文學作品,有的高校直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這些教材中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比例很低,學生使用英語介紹中國歷史文明成果、社會生活、名人逸事的能力不足,不利于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因此教材需要經過授課教師篩選或改編補充才能避免思政內容生硬的填塞,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滲透到語言文化教學中,這也給授課教師增加了較大的備課負擔。大學英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也面臨思想政治理論儲備不足的問題。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主要依靠教師個人體會尋找切入點,主觀性較強,缺乏系統連貫的計劃安排和扎實的理論指導。

二、結束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應當引起高校和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視。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還處于探索性實施階段,教師理論儲備、教材和教法都有待于提高和完善,需要群策群力地完善每一個環節。本文意在研究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創新模式,從“四教”即教師、教材、教法和教評角度入手提出教學改革的方法,構建一套可操作性強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體系。大學英語是一門兼具知識性和技能性的綜合課程,在提高學生英語技能的同時也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思政教育的介入恰好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吸取其中有益的人文知識,抵制落后腐朽的觀念,培養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001).

[2]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1):84—85.

[3]張巨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20(1):94—99.

作者:謝德靜 單位:哈爾濱華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