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課程歌劇排演實踐意義與啟示
時間:2022-10-10 03:42:19
導語:美聲課程歌劇排演實踐意義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將民族風格題材的歌劇創編、排演融入高校的美聲專業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學體驗。這種與本土民族文化相結合、從課堂教學到舞臺表演的教學方式和語境的轉換,與新時期發展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理念是正相吻合的,對建立科學的美聲教學體系、培養具有綜合性藝術素質和能力的專業演唱人才、發展和推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原創歌劇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美聲教學;歌劇排演;多元化教學模式;民族風格;示范作用
一、歌劇排演的意義
歌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涵蓋了音樂、詩歌、舞蹈、編劇、舞美、化妝、燈光、演出藝術等眾多要素,音樂藝術是其表現手段。歌劇的排演極具實踐性,所有參與其中的演員都將與這些藝術要素產生關聯,并將從緣身性體驗中得到鍛煉和啟發。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為藝術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空間,而課程化的藝術實踐對音樂表演類人才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首先,通過歌劇的排演,有助于對相關文化背景全景式的領悟。音樂人類學指導我們,要突破音樂本體的理念,將音樂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學習和研究,提倡一種在學習和研究多元文化的基礎上,注重獨立思考、自主動手、學術考察、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緣身體驗和能力培養,尊重并試圖更深層地了解文化持有者及其文化特征和內涵。歌劇詠嘆調出自于某部歌劇,而通過對整部歌劇的排演,可使演員對其擁有整體性的認知。作為一門西方“外來”的文化,學習者在學習之初,往往關注于現象或以過去的實踐經驗理解內容,容易處在以外在現象解讀內在內容,或單純關注于技巧的學習;要么對于所詮釋的歌劇內容以空洞的方式去理解,雖然掌握了部分演唱技巧,但建立不起來與“外來文化”的對話以及與具體實踐的聯系。這都是由于對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關系認識不足,割裂分離了經驗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所以,在美聲教學中,不能在單一性的音樂學專業知識的傳授中解決。如何以深層理論詮釋以往經驗,又如何對所學內容進行理性思考,從對以往經驗的實踐中得到新的理論的升華,再將認識付諸于實踐,這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真正求知欲。其次,通過歌劇的排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更好地對作品進行二度詮釋。歌劇是一門西方舞臺表演藝術,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在演繹莫扎特歌劇作品時,對作品的熟練程度、歌唱技巧、結構等看起來把握得基本到位,但是有些學生演繹起來要么是一種競技般的功利感覺,忽略歌劇情節本身,要么對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不能準確把握。歌劇的演繹,無論是課堂與舞臺對于音樂的追求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于藝術的忠誠。不應為句法而句法,為音符而音符,為聲音而聲音,而要以忠于作者和作品的心態對演繹的音樂負責,將所演繹的作品回歸到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中來學習,站在作曲家的視角上去深度理解。這也正如音樂人類學研究領域中倡導的“主位”與“客位”雙視角研究一樣,文化研究者從中獲得的是“異文化”的研究經驗。這就需要歌者在排演歌劇作品的過程中,除了對音樂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準確詮釋外,還需要站在歌劇特定的情景和背景中,在理解作曲家意圖的前提下進行二度創作。學生的二度表演創作,將會提高學生對作品的認知與再建構。第三,通過歌劇排演,可鍛煉學生對藝術資源的多元整合能力。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理論強調歌劇作品表演中演員的創作,并提出演員創造角色將經歷認識時期、體驗時期、體現時期三個部分。歌劇的文化屬性并非音樂本體如此單一,如小仲馬的《茶花女》、梅里美的《卡門》等歌劇的腳本均來源于文學劇本。這就要求學生對歌劇作品的演繹應首先從文本出發,仔細品讀原著,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和升華角色。這是學生通過對文學腳本的案頭分析奠定內心基礎和對所要演繹歌劇作品的“認識時期”。同時超越文本本身,對于歌劇作品各個藝術要素有一個多元整合觀,將演員自身天性與對角色的理解有機結合,再通過情感與行動付諸于舞臺表演。“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下意識的創作”,在各個元素相互作用并融通的基礎上搭建高維度歌劇空間,這便是演員所要經歷的“體驗時期”“體現時期”。另外,用語言表達感情是語言知識目標的功能之一。對于歌劇語言的充分挖掘和學習,能夠更主動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了解與研習音樂及其文化的多元性,以便更好地駕馭歌劇作品及舞臺表演。在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學生經過對歌劇排演的認知、體驗與體現,進而能對音樂作品進行全景式的理解,使學生更全面深刻地演繹作品,調動藝術天性與藝術情感,從而達到結合自身視角和實踐進行更深層次地理解和創造的目的。這是一種“體驗藝術”的美學追求,也是歌劇排演重要的實踐意義所在。
二、國內外高校歌劇排演課程的啟示
如今,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過去單一模式的聲樂教學已無法適應當下歌劇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將歌劇排演實踐作為一門課程引進教學當中,已成為新時期聲樂實踐教學的新趨勢。近年來,四川音樂學院戲劇系為適應音樂劇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開設了聲樂劇目課程,且與表演劇目課相輔相成,實現了專業融合、由“靜”到“動”、由“唱”到“演”、由“樂”到“劇”的轉變;武漢音樂學院也將課堂延伸到舞臺,在歌劇排演實踐中做了很多嘗試。自2014年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以來,僅三年時間內就成功上演了三部經典歌劇。作為赴美訪問學者,武漢音樂學院張蓉教授曾在美國愛荷華大學音樂學院進行訪學,期間全面考察了愛荷華大學音樂學院在藝術實踐課程中所做的探索。通過她的描述,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愛荷華大學音樂學院在藝術實踐課程機制的科學架構與順暢運作上,尤其是通過歌劇排演帶來的整體聯動機制的良好效應。愛荷華大學音樂學院開設的大量藝術實踐課程以及每年幾部歌劇的排練演出,給學生們帶來了充足的表演實踐機會。其實踐活動受益面廣、訓練充分,不僅有效促進了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也得以全面提升。國外的諸多教育很早便將音樂人類學理論中的“音樂作為音響體驗”和“音樂作為社會體驗”兩種實踐觀融入到學校教育中。體驗與實踐并置,多聽多看歌劇視頻,學習歌劇相關理論知識,在引導學生學習多元文化的同時,讓學生走出課堂,打破單一的音樂技能訓練禁錮,通過親身考察和研究大大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與參與觀察的能力。同樣的道理,歌劇排演實踐對于學習聲樂表演的人也必不可少,不但能夠提高學生自主能動性、綜合素質、團結協作的能力,同時所學知識對于學生也不再處于靜止環境中,而是在舞臺實踐中逐漸提高專業技能,這也正是專業院校培養聲樂學科優秀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些實踐課程的開設為高校美聲演唱技能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這是專業知識、技能的整合在實踐中有效運用的教育教學意義所在。美國藝術教育體系中一直倡導“整合教育觀”的理念,即“實現藝術間的跨越,超越藝術的單純涵義,上升到人文、歷史、民族等文化和精神高度,培養真正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才是音樂劇普世教育的重點,也應該成為中國藝術教育體系較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在這種科學的藝術教育觀的引領下,我們的歌劇排演、課程結構安排,學生們在中西不同文化中的場域轉換,對于培養多維思考視角、整合與組織、融通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使對于音樂文化的理解與專業音樂的具體操作互為過程和交融。尤其在當前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藝術發展與人才培養形成合力的趨勢愈加明顯,高等藝術教育改革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刻不容緩。
三、基于內蒙古具有民族特色歌劇創演的思考
不少有識之士一直致力于對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應用創新,他們有的以內蒙古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為基礎,借鑒中國原創歌劇和西方歌劇創作的經驗,通過歌劇創演的探索實踐,推出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歌劇作品。如已故蒙古族作曲家斯仁那達米德,于2007年創作了大型蒙古族歌劇《木雕的傳說》,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成功首演后,得到學界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譽,該劇現已成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歷屆學生的必演劇目;近十年來,國家大劇院每年都有歌劇季,與國外制作團隊和指揮聯合,采取一個劇目國內國外兩班人馬的排演運作辦法,已上演了近百部國內外經典歌劇;北大歌劇院每年都舉辦中國歌劇論壇,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也積極鼓勵各地區原創中國歌劇的立項、創作和排演……中國原創歌劇的不斷推出,對專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有著巨大的意義,產生了重大影響。筆者任教的內蒙古藝術學院,是內蒙古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曾在中國原創歌劇的教學排演上也做出過有益嘗試。近兩年,聲歌系將歌劇排演和聲樂教學相結合,先后排演了《雷雨》《鄉村女教師》兩部中國歌劇,獲得了成功。這是立足內蒙古民族及中國民族歌劇特色之路,將美聲教學和歌劇排演結合邁出的堅實步伐。將民族風格題材的歌劇創編、排演融入高校的聲樂教學,更是一種有效的、多元化的聲樂教學體驗。民族風格題材的歌劇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創作領域,濃郁的本土文化與民族屬性以及獨具風格色彩的音樂風格必將引起更多人關注。理論賦予我們從認知的高度思考現象,前人經驗指導我們如何解決相似的問題。蒙古族傳統音樂體裁多樣,題材廣泛。以近代產生的科爾沁敘事民歌為例,很多故事題材來自于民眾中的真實人物,有些被當成英雄來歌頌,如《陶克陶胡》《嘎達梅林》等,有些則講述了令人同情悲憫的故事,如《云亮》《波如來》等。有些則作為反面形象被人們挖苦和諷刺,如《北京喇嘛》《張玉璽》等。這些豐富的敘事民歌故事題材讓我們看到了蒙古族敘事民歌所具備的絕佳創編條件,這些“天然”的劇本和歌詞也成為具有蒙古族特色歌劇創編的基礎;其次,曲調、演唱方面也為歌劇的創編提供了大量的可用素材。敘事民歌中很多角色的出場,可以使歌劇創作加入大量的重唱、合唱等歌劇演唱藝術形式;此外,蒙古族音樂自身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長調、呼麥、馬頭琴、冒頓潮爾等體裁和民族語言的融合與碰撞,使音樂極具民族特色。
總而言之,這種與本土民族文化相結合、從課堂教學到舞臺表演的教學語境的轉換,與新時期發展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理念是吻合的,對于建立科學的美聲教學體系、培養具有綜合性藝術素質和能力的專業演唱人才、發展和推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原創歌劇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澳]楊沐.音樂人類學對音樂教育的啟示及其應用[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6.
[2]谷杰.歌劇作品“戲劇表演貫穿行動”的認知與建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
[3]張蓉.一場歌劇排演引發的“蝴蝶效應”——美國愛荷華大學音樂學院學生藝術實踐活動課程化一瞥[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
[4]張曉群.論音樂劇的整合教育觀[J].藝術教育,2016.
[5]錢建明.問題、概念與抉擇——高等專業音樂教育之多維共生觀[J].中國音樂學,2012.
[6]袁佳,敖路.音樂劇“聲樂劇目課”的探索與研究[J].音樂探索,2012.
[7]劉剛.歌劇排演對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和表演能力的作用[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7.
作者:楊光 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
- 上一篇:車輛工程專業課程與實踐教學研究
- 下一篇:高效營造林技術及應用實踐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