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畢業實習與擇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5 04:19:00

導語:高職生畢業實習與擇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生畢業實習與擇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畢業實習;擇業;就業市場;就業信息網絡;實習形式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擴招與就業制度改革,使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凸顯,學生多把實習時間用于尋找工作。對此,各高校應進一步提高對畢業實習重要性的認識,主動深入基層與用人單位了解信息。使實習與擇業有機結合起來;政府主管部門要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調整各類招聘會的時間,并加強就業信息網絡建設,以減少畢業生的求職成本與求職時間,保證學生畢業實習質量。

畢業實習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畢業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訓練、掌握和應用理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畢業實習與擇業之問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

一、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表現

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高等學校的畢業實習、就業分配帶有計劃性和指令性,接收單位把學生的畢業實習與學生就業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來安排,實習單位與實習內容吻合,就業單位如期安排落實。

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則是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體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以追求盈利為目標的企業,接受學生畢業實習不再是指令性計劃,而是互利互惠性質的。其結果是,部分企業囚經濟利益的驅動,拒絕接受學生實習,或者是在收取費用的前提下接受;有的企業緣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對企業技術進行保密,不愿意讓學生接觸先進的技術。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只能自尋實習場所。在自尋實習場所中,有的實習場所與學生所學專業內容完全沒有關系,加上近年來高等教育就業形勢嚴峻,有的學生就把畢業實習變成了尋找就業崗位,為滿足有錄用意向單位的要求,在實習單位從事與專業要求完全無關的工作。在目前“就業率指揮棒”的控制下,學校對此大多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2005年5月,筆者對廣州地區6所職業學院2002級4977名學生的畢業實習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安排的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占44%,學生自找實習單位達到56%(見表1)。

對實習單位與專業對口情況的調查發現,完全對口的占55%,基本對口的占36%,不對口的占9%(見表2)。

另據周大現等學者調查發現,學生在畢業實習期間,參加供需見面的時間和參加次數比較多,不少學生畢業實習后期的主要精力、時間都花在擇業上,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

二、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成因

自1994年以來,我國逐步實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由過去“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的就業制度,調整為由學校和有關部門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在目前人才市場不太規范的情況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在每年的上半年比較頻繁,而每年上半年的前幾個月,正是畢業生的實習時間。在某種程度上,畢業生的擇業與實習相沖突的情況比較多,學生無心實習,全心應付各種招聘會、面試及用人單位的測試。

此外,從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增長,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逐步加大,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據統計,截至2004年9月1日,2004年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61%,與普通本科院校84%的就業率相比有較大差距。喲推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教育部2OO3年專門下發了文件,文件指出:年度招生計劃安排與畢業生就業率適度掛鉤;從2003年開始,對連續3年7月份畢業生就業率低于本地區平均就業率的高校,控制專業總數。噠一文件的出臺,引起了高校領導對就業率問題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民辦高校,更把就業率看成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將“以就業為導向”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對就業率的過分追求,使得教學工作與就業工作發生矛盾時,教學工作包括畢業實習主動為就業工作讓步。

三、解決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矛盾的措施

(一)充分認識畢業實習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

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社會生產手段高技術化,導致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培養出大量以智力為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以滿足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需求,成為當前高職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畢業實習是學生了解、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及流程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徑。另外,筆者從一項調查報告中了解到,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不滿意的素質與品質排在前5位的是:吃苦耐勞精神(62.6%)、責任感與使命感(55.6%)、愛崗敬業精神(52%)、動手能力(42.4%)、社交能力(37.4%)。而這些素質和品質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可在畢業實習時得到鍛煉。因此,高職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學人員應正確認識畢業實習的重要性,以便采取措施,把畢業實習環節真正落到實處,以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畢業實習安排形式,使畢業實習與擇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目前,有部分學校采取在校企結合、產學合作單位安排學生畢業實習,這種形式下的實習效果比較理想。近幾年,高職院校和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多層面、多形式的實踐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較好地解決了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圍高職教育辦學的楷模。如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的“2+1”人才培養模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工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合作教育模式,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的“雙定生”人才培養模式,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的“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人才培養模式,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模式,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的“以企業為主”的合作辦學模式。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校企結合、產學合作的模式只限于少數學?;蛏贁祵I。多數學校或者多數專業的畢業實習還是采取其他形式進行。無論采取什么形式安排畢業實習,要考慮的不但有專業對口、操作機會、企業接受意向等問題,還要考慮用人單位與學生就業的結合問題。在人才市場上,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缺乏了解,在選擇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偶然性。如果學校在確定畢業實習單位前,能深入社會基層、用人單位多做些調研工作,了解相應專業用人單位的生產、崗位設置、人才需求以及企業發展規劃等狀況,不但能為畢業生找到專業對口實習單位,而且有利于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選擇畢業生,真正做到畢業實習與擇業的有機結合。

目前國有企業的改革與高等教育擴招,使得學校統一安排畢業實習變得不太現實。學生的畢業實習不但要發揮學校的作用,而且要發揮學生個人的主動性,實行學校安排與學生白找相結合的模式。不但要集中安排,還要采取分散的方式進行。其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情況靈活選擇,包括委托實習、頂崗實習、用工實習等形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的,首先要考慮實習單位是否與實習內容一致,不能為擇業而實習。對這類學生,學校要嚴格審批,要求學生按實習要求來做,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審批;不按要求交實習手冊、實習日記、實習鑒定表及實結的,不給實習成績。絕不能讓學生以自找實習單位為由,把整個實習階段用于尋找就業單位。

(三)規范招聘時間、形式,提高擇業效果

根據我們的調查,多數學生從畢業前一年的11月份一直到畢業時的6月份,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參加各種類型的供需見面會。學生迫于就業壓力,不得不奔走于各個招聘會,不但畢業實習受到影響,而且參加招聘會的各類費用也不少。建議教育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根據高校的教學特點,明確規定各類招聘會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每年5月份以后進行,各用人單位不得提前面試。在此時問前只接受書面材料,根據書面材料進行初步挑選,若需進一步面試,要求應試者在統一規定的時間內參加麗試。

(四)加強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及信息服務

由于畢業生市場信息順暢和就業市場中介機構不健全,使得有關就業信息傳播、反饋不對稱,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斷路現象。政府主管部門應重視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加強信息服務。用人單位可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本單位的基本情況、人才需求信息、人才錄用標準、新職員待遇、歷屆大學生就職情況等信息,畢業生將自己的簡歷、求職意向等傳送給對方。用人單位利用網絡對畢業生進行初步篩選,然后在統一規定的時間內組織安排面試。這樣,既可節省用人單位的招聘成本,又可減少畢業生的求職時間與求職成本,提高擇業效果。

與此同時,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應主動收集用人單位的用人信息,積極推薦本校畢業生,讓畢業生有序地參加適合自己的人才招聘活動,減少擇業的盲目性,減輕畢業生的思想負擔,使畢業生把主要的時間與精力放在畢業實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