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的人文觀特點
時間:2022-07-15 04:19:00
導語: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的人文觀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一論課程改革于本世紀初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其突出特點是大力加強人文教育。本文就以人為本的中學教育人文觀及以人為本在學生觀、教學觀、教師觀和評價觀中新的體現做了分析探討并提出在以人為本的人文觀指導下構建“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體系。
關鍵詞:新課程以人為本人文觀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是促進我國教育變革的重要指導思想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正是要大力加強人文教育。關于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涵義非常豐富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對于中學教育而言以人為本應是人文觀念的核心所在在于對人的充分理解、關愛和尊重。新課程背景下以人為本的人文觀在學生觀、教學觀、教師觀、評價觀中應有新的體現。
一、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溫馨融洽的師生情誼。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相信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價值教師就會用正面的、積極的眼光看學生就會有意識的發現并及時肯定學生身上的每個“閃光點”從而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養每個學生的潛能。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實際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主導者”:課堂中教師是絕對主角學生參與進去的機會非常少。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學生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以及教師和家長的雙重壓力疲于應付。但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注重對學生學習上的教導忽視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使學生漸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我們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要留意學生的喜怒哀樂把他們調整到學習的最佳狀態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新教育呼喚新的教學觀摒棄舊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觀。以人為本正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學觀它的養成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樹立平等、民主的師生觀這種平等和民主應體現在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兩大方面。對人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是人文關懷的第一要義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在知識方面教師與學生只是“先知者”與“后知者”的區別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僅局限于教師的本專業在教師的專業之外好多知識教師可能還不如學生知道得多。所以在認知世界里教師不是學術權威師生不應該是權威依從關系。在情感領域教師和學生也不應該有尊卑之分、長幼之別。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互動和對話。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式的學習為師生共同探究、師生互動交流和對話式學習這種對話不僅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包括教師和學生與書本的對話由“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教”。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工作者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探究意識和自主精神為重點注重教學過程和方法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的教學觀。
三、以人為本的教師觀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特別是在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廣泛而深遠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管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無論是認知、人格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此社會、學校和家長在關注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的同時也應該對教師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份理解、多一點寬容。作為“資方”的學校更要對教師多一些人格上的尊重;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進修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改變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依據的主要手段的狀況建立適應新課程的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
四、以人為本的評價觀
以人為本的評價觀要求改變單一的評價手段??荚?、測驗法由于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并且能夠使教師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學生學習狀況的反饋信息作出定量分析并據此調整教學計劃所以長期以來得到了沿用。但這種方法的局限也比較明顯:在限定的時間內能夠考察的內容和范圍較窄對于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力、創造性、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很難測出。
以人為本的評價觀要求現有的選拔制度必須改變。教學實踐中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存在在升學壓力下不僅教育觀念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受到強烈影響而且教學評價也受到制約評價觀念陳舊、功能蝙狹、手段單一評價就等同于考試和測驗分數決定一切。
以人為本的評價觀要求建立適應教師的發展性評價觀。從教育測量與評價的角度講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投人的程度和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從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反映出來但對教師的測量與評價的內容和方法跟學生還是有區別的。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簡單地以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結果作為對教師的評價依據學生考得好就說明教師教得好;學生考得差就是教得不好其他因素一概忽略。學校根據教師所教班級學生的分數決定教師的一切;教師根據分數決定學生的一切。提高教學質量變成了千方百計提高考試分數學校逼教師教師逼學生以人為本的教學異化成了以“分”為本。這不是以人為本的評價觀。
鑒于中學教學評價的現狀所以新課程提倡發展性的評價觀不僅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要促進教師的不斷進步強調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新課程倡導的這種發展性評價正是以人為本的評價觀這種評價觀的傳播、滲透評價方法的實施需要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努力領會、積極實踐。
五、構建“學校一教師一學生”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體系
在教育教學中師生地位有兩種傾向:一是受傳統教育觀念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極端化即教師中心主義。二是受當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以學生為本”成了辦學基本理念。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摒棄教師中心主義但也要防止學生中心主義。以學生為本不是否定教師的主導性更不能片面夸大學生的主體性。
一所學校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學校、教師和學生學校作為管理方教師、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校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是一種平行關系—學校組織引導教師教師引導學生三方協調一致構成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體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整體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培養出符合新課程培養目標的人才。
學校作為管理者不僅要以學生為本也要關注以教師為本應樹立“師生為本”的人文管理觀念而非以“分”為本。另外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管理要杜絕形式主義的泛濫防止以“章”為本。在學校的規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教師和學生當作管教的對象避免教學改革流于表面文章而得不到真正實施;杜絕權力主義以“權”為本。學校管理需要權力做保障但不能權力至上把領導、專家、教材看作權威剝奪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新型的學校一教師一學生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體系保證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以人為本的人文觀要求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觀教學應注重培養相異思維不要怕學生在課堂上“太活躍”甚至經常提讓教師“丟面子”的問題或聽上去毫無道理的問題我們的學生缺的就是獨立思索缺的就是異想天開。我們的教學要想辦法使學生從接受變成探索把被動變成主動把壓力變成興趣使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到成功感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從而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求知欲和創新意識;要深刻反省應試教育的影響認識到以分數論成敗、以成績定優劣是產生諸多問題的根源落實綜合評價機制全面評價學生的素質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 上一篇:高職生畢業實習與擇業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博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