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識的培養與課堂的構建詮釋

時間:2022-04-21 10:55:00

導語:文化意識的培養與課堂的構建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意識的培養與課堂的構建詮釋

論文摘要:加強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及注重文化背景的導人,是提高課堂學效率的方法之一。在英語教學中,應統一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用英語進行交際和思考.以達到廣義范圍下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文化滲透

加強英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及注重文化背景的導入,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統一英語的交際能力和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用英語進行交際和思考.最后達到廣義范圍下提高中學英語教學的質量,體現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加深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更好地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

一、讓思維中的意識活躍于課堂

思維中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文化意識亦是如此,語言老師只有使這種意識滲透于課堂的教學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感悟語言.親歷發現知識的過程,領悟技能形成的方法,體驗情感價值的變化,應該是英語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隨著課改的深入.英語教學將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趣味性。這樣,濃厚的熱情高漲的英語學習氣氛就會營造,學生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會調動,就能積極投入學習過程,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英語課標》提出:“要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能力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的過程……”但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存在著諸多的局限,使得學生無法應對文化的敏感性,讓語言教育者無法洞察其內心,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對這種文化的適應能力顯得較為脆弱。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該以文化為導向,寓文化思想于語言的教學中,在學習和交際中,以文化豐富語言,創造多彩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形成一種相對和諧、融洽的語言學習環境,以有助于學生寓學于樂,激勵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效果也是尤為顯著的: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也是符合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這一特點的。

二、讓跨文化意識在活動中不斷拓展

提高課堂效率,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就目前教材而言,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尚有欠缺,因此在El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做有心人,做一名優秀的“接力手”,搞好文化傳承工作。從而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攝入量,豐富學生跨文化意識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應試能力,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和諧統一。然而,一直以來我們更多時候只是簡單的說教或一味的灌輸,使得語言教學失去了趣味性,有悖于現代英語教學中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眾所周知,現代英語教學要想煥發生機和活力,就必須把課堂教學作為一個整體的、師生交互作用著的動態過程去研究。因此.活動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必須在師生互動中滲透文化意識。《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語言能力由五個方面組成: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但事實上,我們往往忽略后三個方面而過分重視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們往往只要求學生做個安靜的“聽眾”。換言之,學生們只是老師所傳授的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非主動索取者。英語課堂也不再是學生學習策略能得以提高,文化意識能得到培養,情感態度能得到發展的最佳學習環境。相反,它演化成了他們學習應試技巧的地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原本應該是趣味橫生的英語課也就很自然而然地變得索然無味了,英語學習的快樂學生也就無從體會了,自然就無法保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作用的正常發揮了。能否在課堂中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讓英語課堂充滿燃燒的激情,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能否創建高效課堂的關鍵之一。當然。如果主體,如果都有較深的文化意識背景.那他們在這種交際活動中就更能表現得游刃有余了。

三、讓傳統意識在文化滲透中逐漸褪色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及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外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被認為應該是上大學以后的事了。注重筆頭表達能力及循規蹈矩單純依照高考大綱要求進行教學,導致學生運用語言交際能力低下,從而使語言交際的功能流于形式。等他們真的進入高等學校學習后,卻不能適應深層次的英語學習,在交際過程中因處處碰壁而面臨太多的困惑。所以這時的他們不是“聾子”,就是“啞巴”了,以至于不能適應工作和進一步深造的需要.也不能用英語進行交際為社會服務。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也是英語教學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當前經濟與政治國際化趨勢對英語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我們正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因此,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與滲透則顯得更為迫切。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聽說讀寫譯展開訓練。對學生英語知識和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進行強化的同時。還應該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與渠道,如開展一些語言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將會大大促進語言文化教學,使語言知識的學習轉化為語言的學習、意識的學習.從而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讓情感認知意識在課堂激勵中進一步深化

情感認知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人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應用語言在社會交際中至少要遵循語言的使用規則,即語言在交際使用時要體現得體性。具體地說,一個人要與別人進行成功的交流,除了要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外.還必須懂得在實際的情境中恰當地使用語言,不斷地根據對方的話語來調整自己的語言輸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具備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

五、讓個性與潛質在知識拓展中不斷發揮

要發揮學生的個性與潛質,拓寬文化導人渠道.教師首先要做個有心人,注意觀察周圍,從平時的生活中汲取靈感,在課堂創設真實或接近于真實的情境。要做到這點,這就必須滿足一定的語言文化背景。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把握課堂教學拓展的寬度與廣度,就要切合學生實際,結合學生個性差異,以文化導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學好英語既要兼顧內還要兼顧外,如有選擇地看英美原著、英語原聲電影電視等。

總之,我們要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影響學生學習心理,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教育和愛心來培養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學科的積極情感,同時培養學生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