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高等人才持續發展能力培養
時間:2022-05-17 05:36:00
導語:談論高等人才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高等人才市場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持續發展能力是高等人才向現代人才轉型的重要標志,并賦予現代人才豐富的內涵。我國高等人才缺乏持續發展能力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發展的滯后性使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力、激發其對知識的興趣和創造力貫穿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始終。另外,還應該從高校之外,特別是企業界尋求優質資源,以整合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持續發展能力現代人才轉型
考察一下高等人才市場的話,我們發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一些大學畢業生開始進入下崗之列,近幾年來,又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奔走于各類培訓與工作崗位或更高的學位與工作崗位之間,但高學位的獲得者仍然面對隨時失去工作或者來自人才市場競爭的威脅,這些矛盾與問題告訴我們高等人才的市場壽命在縮短,需要通過追求更高的學位或者不斷的培訓才能在市場中立足。
這其中有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國高等人才缺乏持續發展能力所致。本文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持續發展能力是高等人才能否成功向現代人才轉型的重要標志
這里的持續發展能力是指高等人才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直接表現為人才市場生命周期的長短,它決定了高等人才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持續發展能力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人才的知識結構(包括各學科基本原理的掌握);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三是職業能力。其中,合理的知識結構是獨立思考能力形成的基礎,因為只有具備了合理的知識結構,才有可能通過已有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高等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要獲得持續發展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因此,知識結構、獨立思考能力和職業能力三者有機結合,決定了高等人才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小。
持續發展能力與高等人才的學位高低并不成正比。2005年12月的一份《中華工商時報》報道了一位中專畢業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兩年時間里從一個公司打字員逐漸成長為公司副總經理。這位中專畢業生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通過市場實戰歷練從而不斷獲得持續發展能力是其成功的關鍵。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大學畢業生甚至研究生因缺乏持續發展能力,其在就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尷尬局面。可以說這樣的事例很多。
現代人才的內涵要比高等人才豐富得多。大學畢業生經過長期正規的學習訓練,具備了應有的知識結構和獨立思考能力,即為高等人才。但是,要成功地越過就業障礙,并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能夠不斷地應對來自各方面的威脅,保持市場生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還必須適時地實現角色轉換,真正地從高等人才向現代人才轉型。而成功實現角色轉換,并保持市場生命力的關鍵便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現代人才的特質就在于其所具有的持續發展能力。
持續發展能力是獨立思考能力與市場歷練相結合的產物。一個大學畢業生經過長期正規的學習訓練所具備的知識結構和獨立思考能力,是形成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但是,能否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保持其市場生命力,還需要較長時期的市場歷練。因此,我們把高等人才在市場實戰中所獲得的能力,稱為職業能力。這種職業能力是高等人才所具有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市場實戰中的運用和提升。
現代人才的職業能力具有多重內涵。首先,是與具體工作相關的職業能力,即與自己所在公司的業務發展相關的構架、開發方法和工具。而且,這種職業能力與其所在公司的業務領域直接相關,不同的公司所面對的行業和從事的領域不同,決定了不同的業務主線,從而對具體的職業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其次,知識結構的再整合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為了應對來自信息社會知識更新的各種威脅。信息社會,知識“過時”會經常發生,而知識的過時就意味著一代人的過時,尤其對于許多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知識結構的再整合是現代人才必然要面對的問題,而知識結構的再整合是因人而異的。因為,在大學期間,老師教給的各學科知識屬于散件,需要每個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悟性予以整合,才能獲得因人而異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而工作之后的知識結構再整合是對這一能力的進一步運用和提升,而且,此時的再整合是與具體的職業相聯系的。因此,知識結構的再整合是現代人才必備的素質。最后,是建立在每個人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創造力基礎上的市場運作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經過一定時期的市場實戰才能歷練出來,在學校是無法學到的。像西門子、松下、惠普、微軟等企業,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之所以能夠成功,憑借的就是他們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力和對未來發展獨到的洞察力,但是,如果分析這些企業走過的路徑,我們又會發現,他們成功的路徑各不相同。因為,這其中滲透著每一位企業家不同的價值觀、激情促發的創造力。因此,只有建立在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創造力基礎上的市場運作能力,才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職業能力。
總之,持續發展能力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是衡量高等人才是否真正轉型為現代人才的重要標志,也是高等人才是否真正進入信息社會,并且能否成功應對來自信息社會各種威脅的必備素質。
二、高等人才持續發展能力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考察近年來的人才市場,我們看到:
(1)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一些行業出現萎縮,一些企業被市場淘汰,使得一些高等人才面臨重新擇業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有些人因為缺乏持續發展能力而不能及時轉型,便進入下崗之列。
(2)就目前來看,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奔走于各類培訓與工作崗位或更高的學位與工作崗位之間,但他們仍然面對隨時失去工作或者來自人才市場競爭的威脅。相對于他們的求學歷程,其市場壽命在縮短,有些甚至為零。有些人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歸結為高校擴招,總量過剩。其實不然,因為,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比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最低水平11%還低3個百分點,這說明處在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還需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3)已經成功越過就業障礙的一些高端人才,也面臨市場壽命縮短的威脅。如IT行業的軟件人才結構分為高端人才、中間的項目經理和底層大量的軟件工程師,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是,當市場需求等因素發生變化而使高端人才之間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時,就開始向下擠壓底層軟件工程師的工作,而軟件工程師只能另謀他途,這實際上相當于縮短了高端人才的市場壽命。這雖然是軟件行業的情況,實際上許多高科技行業均如此。
高等人才缺乏持續發展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滯后于經濟轉型的進程,導致高等人才缺乏應有的知識結構與獨立思考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許多因為缺乏持續發展能力而導致市場壽命縮短或者已經被市場淘汰的大學畢業生,只能算作學歷人才,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等人才。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高等人才有不同要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作崗位主要按工作流程劃分,高等院校主要實行相應的“對口專業教育”。與此相適應,這一階段衡量高等教育的標準,僅僅是培養的人才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適應某具體崗位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改革的初期,許多工作崗位產生了橫向變化,其業務和技術要求變得日益復雜,因此,高等教育的“對口專業教育”開始向“有專業的適應性教育”轉變。這時,要求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能適應某個具體工作崗位,而且能夠被動地適應工作崗位變化的新要求。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所面對的大環境已經發上了顯著變化,市場經濟雛形業已建立,并且整個經濟活動不斷受“知識經濟”的沖擊。因此,衡量高等教育的標準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那就是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必須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等人才,即必須具備應有的知識結構和獨立思考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具有持續的知識結構再整合能力和不斷地應對來自各方面威脅的能力,從而保持市場生命力。
近年來,盡管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高校改革正在全方位向前推進,但是,不可否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還仍然處在第二階段,遠遠滯后于社會經濟轉型的要求。表現在全社會包括高校片面追求學歷教育,并將學歷作為受教育水平的衡量指標,從而導致受教育水平與其所顯示出的個人能力的較大偏差,其暴露在市場上就是大學生就業難,以及因缺乏持續發展能力而使其市場生命周期在縮短。這一問題向我們揭示了兩個困境:一是整個社會在片面追求學歷教育的同時,又表現出對學歷教育的嚴重不滿;二是在全社會追求學歷教育的大環境下,高等教育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追求學歷教育,但是,卻使自己陷入發展的困境。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的嚴重滯后性,不僅有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而且也是全社會片面追求學歷教育所致。
高等教育的嚴重滯后性是通過傳統的學歷教育模式所暴露的弊端來體現的。傳統學歷教育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現在:首先確立教師的權威,然后向學生灌輸經典的概念和理論,以及教育的目的是要學生熟練掌握或儲存盡量多的已有知識,不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和啟迪學生的思想。其結果只是制造出具有一大本考分記錄的定了型的“成品”,造成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正如張五常教授在《最佳、最劣、最受歡迎的教授》一文中指出:“大學是高級教育,學生要養成自立、自修、獨立思考的習慣?!倍缃瘢覀冋诮洑v一場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社會經濟轉型,信息技術與市場經濟相互交織,使知識的內涵大大地擴展了。正如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說:“人類知識的整個結構再次發生變革性的動搖。我們不只是在積累更多的事實。正如我們現在重新構造公司和整個經濟一樣,我們也正在徹底地重組知識的生產、分配以及傳播知識的符號……許多知識,正如這一概念本身一樣,不是明示的,而是假設之上的假設、不完全的模式構成的,它不只是包括邏輯的和表面上的信息和數據,而且還包括價值、感情和激情的產物,更不要說想象和直覺了?!本褪钦f,作為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并不僅僅是我們傳統上所理解的那種靜止的、經驗的、書本上的、理論性的、歷史積淀下來的東西,而是包括價值觀、感情和激情促發的創造力、想象力等。正如張五常教授指出:“教與學的重點是思想的啟迪。”由此可見,傳統的學歷教育模式是高等人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根本原因。高等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須實現學歷教育向能力培養的轉型。
美國高等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轉型:從學歷教育轉向能力培養。目的是培養具有能夠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現代人才。這一轉型的實質正是為了關注高等人才的持續發展能力。像麻省理工大學從1969年開始至今一直在實施促進本科生科研的學習計劃,如“大學生研究機會規劃”(簡稱UROP)和“獨立活動學時計劃”(簡稱IAP),使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目的是教與學的互動,是鼓勵學生在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自由探索過程中發揮個人的獨創性。
三、高等人才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思考
在全社會片面追求學歷教育的大環境下,高等人才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必須依靠高等教育自身在逆境中實現突破,即從學歷教育向能力培養的轉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應該是不斷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具體地講,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轉變認識
必須認識到:
(1)教育的目的永遠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獲取新知識的學習能力,而不是獲得更高的學歷、儲存盡可能多的已有知識。
(2)教育的發展與企業的命運息息相關。教育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教育的發展需要企業界的支持。
(二)充分利用教育部門以外的資源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1)運用21世紀的科學技術重構理工科大學的基礎課程,以保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通過開設高層次的標志性專業課程,使所有進入大學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將研究與學習整合在一起,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
(2)以“校企共建”模式為突破口。利用企業的成功經驗或者失敗的教訓、高科技企業的高新技術等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夠讓企業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
(3)合理利用地區性資源。各大學可以結合地區性的優質資源,對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整合。如,西安作為歷史古都,旅游資源豐富而有特色,如果是國際貿易專業,在服務貿易的課程設置上,就可以將其整合進去,使該專業具有自身特色。
(三)改革課程設置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首先要求其對專業知識背后所依存的共同精神和價值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對知識的興趣和創造力。傳統教育下的課程設置的弊端是,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業已設置好的課程體系和內容。其結果,整個教學過程只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或方案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創造能力的培養。改革課程設置的過程,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讓學生被動接受和熟練掌握業已設置的課程內容的弊端,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設置過程之中,使課程設置過程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習的共同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五)重新評價高等教育
目前,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就業率,而且,還是首次就業情況的反映,這種評價的弊端已經暴露。這是學歷教育的表現。應該構建一套能夠反映高等人才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從動態、一個較長時期內對高校的辦學質量予以評價。
- 上一篇:設計投資估算的準確性詮釋
- 下一篇:醫院固定資產及基金的認知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