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瓶頸和對策
時間:2022-05-23 10:35:46
導語: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瓶頸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無錫市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現狀
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名。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無錫高等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著無錫未來發展后勁和原始創新能力。作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無錫實施創新驅動和產業強市戰略,迫切需要增加高校資源配置,提高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能力。近年來,無錫市把高等教育擺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工作的戰略位置,不斷推進無錫高等教育實現新跨越,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擴大高層次高等教育資源,多渠道多形式發展本科以上學歷教育,重點扶持一批辦學條件好、教育質量高、堅持公益性的在錫高校做大、做強、做優,建設高水平大學,取得了顯著成效。無錫現有各類高校16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普通高校12所(按辦學層次分:本科高校2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0所;按學校隸屬分:部屬1所,省屬4所,市屬3所,民辦4所),高校分校3所,成人高校1所。另有高校研究機構5個。2017年,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超過1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無錫高校開設的專業基本覆蓋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的一、二、三產業,培養層次涵蓋了從專科到博士多層次學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無錫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綜合實力和服務經濟轉型發展的能力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結構合理、規模適度、制度創新、質量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
二、無錫高等教育轉型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
無錫市是中國民族工商業和鄉鎮企業的發祥地,經濟總量和綜合競爭力長期位居中國城市前列。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00億元人民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3330億元,外貿進出口超過800億美元,12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位居全省第一,無錫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市能級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無錫市高等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發展水平和質量逐步提高,但仍然與無錫的城市能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的地位不相匹配,距離躋身國內大城市第一方陣的高定位,距離人民群眾對在家門口享有優質高教資源的高期盼,距離全面支撐、引領我市戰略性和重要產業發展的高要求,都還有很大差距。1.高校數和大學生數明顯偏少。蘇州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1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1.4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8.1%。青島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9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6.5萬人。無錫目前只有16所高校,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超過1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尚無一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與無錫經濟發展地位不相稱,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2.高層次頂尖人才相對匱乏。大學是高層次人才培養聚集、高水平科研、高新科技信息和高層次國際交流的基地,對產業轉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蘇州有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6人,發達國家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與“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8人。深圳市全職院士有8人,全市高校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者占50.92%。無錫市僅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與“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3人。3.高校支撐無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力不足。目前,無錫市與各大高校開展市校合作共建,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人才技術合作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除江南大學以外的在錫高校均屬于應用型或職業技能型,國家級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973”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偏少,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偏弱,開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較少,科研服務能力不足。
三、打造適應無錫產業發展的高等教育對策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無錫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地方政府的參與、支持、協調至關重要。2005年8月,寧波市出臺《關于加快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的若干意見》。無錫提升高等教育發展亟需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并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無錫要建立教育、發改、財政、人社、稅務、國土、工商等部門參加的無錫市高等教育發展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定高等教育強市建設規劃,指導在錫各大高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形成若干在國內同層次、同類型院校中的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專業、一流人才、一流成果。2.加強分類指導,促進高校爭創一流無錫要積極引導各類高校準確把握各自辦學定位,按照分層發展的要求,堅持特色辦學,創新辦學體制,及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引導在錫高校在研究型、應用型、中外合作、高職高專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爭創一流、辦出特色。無錫市要加大對一流學科建設的支持力度,以本市產業需求為導向,重點建設處于省內同類學科前列、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學科,打造學科“高峰”,支持若干優勢特色學科建成國內一流學科。推動大科學技術中心平臺建設,支持研究型大學整合學科專業資源,重點打造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大學科大平臺,加快實現研究能力與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支持應用型大學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平臺,按工程學大類,以模塊化、集成化,促進新工科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加快建設基礎平臺、實驗中心和產教融合應用技術中心,組建若干個工程技術性大平臺,支撐應用型大學的專業、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打造一流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德國、瑞士等國家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標準與模式,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政策支持,統籌行業產業與教育資源,支持無錫高職院校發展,建設成為一流職業教育高地。3.吸引高端人才,構筑無錫人才高地一是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實施高校“強師工程”,鼓勵各高校教師進修培訓、攻讀博士、出國深造、雙師掛職等,培養一批較高知名度的教育領軍人才;積極鼓勵各大高校教師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科研課題立項、課題申請、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支持高校面向海內外引進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高校優秀拔尖人才、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提供高層次人才、子女及配偶落戶等配套服務;三是實施高校“名師工程”,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推動高校教師與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的雙向交流。4.創新管理體制,促進無錫高校資源共享提升高等教育發展要發揮政府對資源統籌的優勢,著力推進同城協同、校內外協同和國內外協同,支持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與高校雙向甚至多向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多方共贏。無錫要從市情出發,借鑒寧波、蘇州等地教育經驗,實現高校資源共享,各高校教師在滿足本校任務的前提下,可以在其他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學生在校際間選修課程,學分互相承認,創造無圍墻的辦學模式;實現高校教育信息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建立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高校內的實驗室、圖書館、體育中心、國際會議中心、醫療中心等公共設施均實行共享或租借利用。5.積極牽線搭橋,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發展要積極推進政產學研合作,鼓勵、引導高校與各類社會主體協同合作,促進市內、省內、國內甚至國際要素的流動、配置和融合。無錫要積極推進各大高校與企業在技術合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在項目申報、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給予政策扶持。要充分發揮無錫高校的人才和科研優勢,支持高校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充分發揮高校在我市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支持高校加強科學研究,加快科研創新基地與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應用效果。要引導高校根據經濟轉型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重點支持建設與物聯網、軟件與服務外包、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形成一批一流的學科和科研成果,努力提升高等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作者:金秋萍 單位:無錫太湖學院
- 上一篇: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高等教育對中小企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