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時間:2022-05-23 10:39:44

導語:高等教育對中小企業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摘要】高等教育發展與中小企業增長的關系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點之一,高等教育投入帶來的是人才的培養,技術創新帶來的是研發能力的提高,這二者都會促成經濟的增長,提升經濟軟實力。文章通過分析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與中小企業增長的內在聯系,分析前兩者對中小企業增長的影響,進而總結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來促進中小企業增長的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中小企業增長

一、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與中小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理論關系

中小企業增長離不開外部經濟環境,高等教育投入與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有較大的影響,文章對此進行分析。(一)高等教育投入與中小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關系。高等教育投入與經濟的關系在學界已經有了廣泛的研究,不同學者對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持有不同的觀點。主要代表性觀點有:第一,教育經費投入可以促進GDP的顯著增長,而教育經費的投入可以分為短期的和長期的,這二者都會在一定程度引起經濟的增長。在既有研究中根據外溢性的原理構建的成熟模型中,分析得知基本觀點是,對初等教育的投入更能帶動中小企業外部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還有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層經營能力和戰略分析執行的提高。此外加大教育投入可以增加高等院校的招生量,拉動高校消費,同時學校可以提供更多的職位給下崗職工。第二,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對中小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在時間上存在滯后性。這是因為我國的教育支出普遍低于發達國家,教育經費投入對中小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直接影響較弱。但隨著我國教育經費投入逐漸形成規模,各項教育事業的逐漸完善,教育經費投入對中小企業增長的正向促進作用也會逐漸深化,通過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而影響經濟的效果逐漸顯現。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高等教育投入對中小企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要顯著于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二)技術創新與中小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關系。一是技術創新可以帶動中小企業外部經濟增長,二者之間存在協調互補的關系。技術創新可以影響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對中小企業增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這一結論在我國經濟發展發達地區尤為適用。二是技術創新阻礙中小企業外部經濟增長。這一觀點的提出主要是利用外資效應和技術溢出模型研究而來,主張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負相關。造成這一關系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對技術創新的消化能力尚未達到標準,而且目前技術水平尚未形成規模,技術創新的投入較大,收獲較小。一味投入會帶來經濟總量的減少,GDP降低。這一結論在我國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尤為適用。三是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大,要根據不同的研究樣本具體情況而定。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好,技術水平較為成熟的樣本,其技術創新能夠帶動經濟的增長。而對于經濟水平落后,技術相對單一的地區,技術創新反而成為經濟增長的負累。學術界關于這三者的關系和相互間的促進作用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在實際的決策和應用上,應預先分析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形成狀況,研究出最佳的投資方案。

二、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外部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宏觀經濟視角

(一)高等教育投入與中小企業外部經濟增長實證分析。高等教育投入具體包括人力投入、財力投入和物力投入。相對于人力和財力,物力投入的可替代性較強,人力投入主要體現在學校的教職工人數,財力投入體現在學校的教育經費總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分析我國1995年至2005年十一年間的GDP總額、教育經費投入總額、高校教職工人數數據來看:GDP由1995年的15317億元到2005年的39486億元,教育經費投入有1995年的68億元到2005年的522億元,高校職工人數有1995年的104萬人到2005年的174萬人,三者分別增長了158%、668%、67%。可見,教育經費的投入得到了突飛猛進的增加,但影響GDP的效果卻并沒有達到相應增加。我國很多學者通過對三者進行關于長期均衡關系的研究,檢驗出三者之間的影響存在滯后性,但高等教育投入仍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既有研究發現,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在長期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明顯,人力投入對經濟增長在方差上的影響在開始階段較小,隨后會不斷提升。方差在十一年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動,但幅度保持在一定數值上。經濟增長對經費投入的影響也是逐年正向上升的,但效果并不明顯。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存在較強的計劃性,由政府根據當年政策統一財政撥付,而不是視當年經濟情況而定。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受經濟增長和經費投入的影響相對較大,維持著較高的水平,說明人員投入是以經費投入為標準的。(二)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外部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新技術的獲得可以通過創新形式,也可以通過引進的形式。技術創新相對于技術引進是自主研發的,全部由國內人員參與設計、生產。技術創新會帶來生產技術的提升,體現在產品的設計、新材料的生產等。相對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存在機會成本,如果基礎創新的機會成本大于該項技術帶來的收益,則這項技術的創新會帶來經濟增長的負效應。這是由于,技術創新會伴隨著有傳統的行業抽調人員參與到技術創新上,當邊際產出大于0時,技術進步帶來的產出會超過技術創新投入的成本,總產出增加。但如果該項技術創新的成果沒有得到高效的使用,其產出低于機會成本,則該技術的研發就阻礙了經濟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另外,屬于中小企業技術研發可能由于外國企業的高工資吸引而流向國外,造成資源的溢出,最終服務于國外經濟增長。這主要是由于一項先進技術研發在中小企業缺乏轉化為技術成果的能力,只有依仗國外的先進技術。

三、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增長的影響-基于微觀經濟視角

(一)人力資源角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加大投入,會使得中小企業的雇員(或潛在雇員)的職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得到加大提高,會間接節省中小企業的培訓成本,也會提高中小企業所擁有人力資源的價值,進而間接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此外整個社會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會帶動中小企業員工技術創新積極性與潛在能力的提高,在技術創新后的產品服務得到市場認可的前提下,也會間接使得中小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二)企業戰略角度。高等教育與技術創新會開辟新的產業與市場需求,中小企業由于其經營相對于大型企業,具有靈活性,市場反應能力也相對較快,所以中小企業往往能在技術創新大潮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在企業戰略角度上,有利于中小企業制定新的發展戰略,例如在人工智能這一新技術浪潮下,就涌現了不少新的中小企業,在創業創新浪潮下技術創新無疑會給中小企業帶來很多潛在發展機會。(三)融資角度。目前融資難仍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銀行貸款對于中小企業成本高、審批嚴、流程慢、額度小。然而技術創新由于為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與競爭優勢,自然會大大擴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例如應收賬款抵押融資、引入風險投資等等,這些對于積極技術創新的中小企業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促進中小企業增長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首先,政府要重視對高校教職工人員素質的培養,向高校投入更多的高素質人員。21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力資源是影響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應創新對高校教職工的培養方式,提供更多的成長渠道,幫助高校服務人員規劃職業生涯。其次,高校的教育資源投入要與本地的經濟發展向協調,高校的盲目擴招會造成畢業生的就業困難,成為中小企業增長的負擔。應避免高校教育投入與地方經濟的不適應,追求投入的高效性。高校要重視校企合作,一方面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在企業實際應用上的成果轉化,提升高校科研力量,另一方面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提供更多的就業方向。最后,各級地方政府要重視對高校長遠發展的規劃,將高校發展納入到政府5年計劃的重要環節,提升到戰略高度。(二)強化自主創新。首先,在今后較長的時期內,要繼續引進技術,提升本國創新基礎。借鑒國際上經驗,著手完善本國的技術基礎,鼓勵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和經驗溝通。不能阻礙本國人員參與到外國企業的研發,鼓勵其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后服務于本國經濟。其次,要加大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力度,重視模仿創新,進而縮小差距提升本國的技術能力。最后,在我國技術創新本領與發達國家一致時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高校要重視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充分結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主動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以使用的創新技術。

【參考文獻】

[1]周圓圓.高等教育發展、區域科技創新與中小企業增長的關系研究-以泛長三角地區為例[J].柳州師專學報,2013,(8).

[2]王樹喬、王惠、尹潔.高等教育投入、技術創新與中小企業增長[J].教育學術月刊,2016,(5).

[3]趙樹寬.高等教育投入與中小企業增長關系的理論模型及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9).

[4]唐未兵.技術創新_技術引進與中小企業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14,(7).

作者:郭紅艷 亢國杰 單位: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2.秦皇島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