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感恩教育實施的新途徑
時間:2022-01-21 09:09:21
導語:小學生感恩教育實施的新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感恩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是培養小學德育素養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感恩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一種感恩、知恩和報恩的人文教育理念。本文對小學生現階段的年齡特點進行分析和考量,確定對其實施感恩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主要的內容樣式,從而進一步加強小學生的感恩意識,進一步提高小學生德育的水平,推動我國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小學生;感恩教育;內容;新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競爭壓力也在不斷的加大,一些觀念上的東西從根本上也發生了改變,新舊觀念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了較為激烈的碰撞。作為感恩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小學生感恩教育在現階段不斷地受到人們的重視,通過對小學生感恩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喚醒其內在的感恩意識,從小就培養他們心存感激的心態以及知恩圖報的良好情操。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作為其重要的環節在現今乃至以后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小學生良好感恩情操的培養符合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的內容表現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美德。感恩教育在實質上就是對別人在各個方面給予的幫助或者其他方面的好處表示內心層級的感謝。感恩的教育內容在社會中范圍較為廣泛,主要包括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對自己學習指導和幫助的教誨之恩,在社會中感謝他人對自己的幫助之恩以及在祖國這個大家庭的呵護之恩,還有就是對大自然以及社會給予自己相應物質和精神上的賜予之恩,而小學生感恩教育的關鍵環節在于教導小學生如何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二、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行為的不良示范,父母對于長輩或者幫助過自己的人沒有做到知恩圖報,所以在小學生心里留下了比較不好的印象,還有就是小學生在父母的溺愛下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從而把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認為是天經地義。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育力度不足,在課堂教學中沒有較好地傳授感恩思想的相關內容,對于學生出現的不認真學習以及曠課等現象不能夠進行及時的糾正與教導。此外,國家作為學生德育的提倡者,在具體實施中沒有較好地實現國家的關懷力度,在有關的硬件及理論知識上不能夠較好地隨著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適時地作出調整。而小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學校和家庭方面,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導致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不斷加深,從而不利于學生感恩教育的實施。學校教育過于功利化也是學生不能較好地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學校教育沒能較好地根據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根據國家的感恩教學方針進行相關的感恩教學活動,從而給學生在知恩、報恩等方面的學習和實踐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三、實施小學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新途徑
作為小學生感恩教育的關鍵因素的教師,在對小學生有效地實施感恩教育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那些經驗較豐富的老師來講,他們在實施感恩教育的方式上會選擇日常教學中的德育環節來進行感恩教育工作,并把德育作為其實施方法的主要陣地,在實際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關方面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而對于那些德育活動課的課程內容來講,在讓人感受到其課堂氛圍活躍和形式活潑多樣的同時,總感覺在其中還是缺少一些東西。比如,在平常的德育活動課堂當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和場景:在進行少先隊儀式之后,輔導員老師進行表態。老師表態時總是會運用有關原活動計劃進行的口令,然后就是學生按照以前的活動安排來進行相關的活動,最后由教師在活動結束后對整個活動過程按部就班地進行常規總結和分析。如果是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展開感恩教育工作,在實施的效果上恐怕很難達到理想的狀態。實施感恩教育,在具體課程的選擇上應該挑選那些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教材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能夠更深地打開內在思維邏輯,并實現學生有話可說的課堂效果。其中老師要在一定條件下為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創設較好的意境氛圍,同時,在設置授課內容的角度上要貫徹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讓學生在質疑的心態下去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從多角度提出的問題越多,就說明其內在的思維越廣。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較好地將教材的信息與他們所在的客觀世界的萬物聯系起來,那么,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較好地把感性和理性上的東西有效地結合起來思考問題。而在這個環節上實施感恩教育主要應從兩方面做起,即:一是過渡階段,在具體問題的篩選過程中,要對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進行合理利用,在具體實施上要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及對于相關問題的分析能力來進行合理有效的篩選。當然,在過渡階段也需要考慮到老師在整個課堂的把控能力、授課方式等;二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能夠較好地實行群體研究,根據主題內容和思想進行相關方面的拓展與延伸。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感知力、評判力、知識的領悟能力以及參與群體性討論的技術、在課堂中的答辯技巧、團隊精神、意志力以及相應的世界觀和表現力等。除此之外,感恩教育在具體實施中還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1.感恩教育從點滴做起
小學生的內在品德在一定條件下主要是通過其外在的言行加上具體的肢體語言來表現的。在進行感恩教育過程中,要讓教育內容重返現實生活,就必須讓小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發現恩德并學會將其自身的感恩意識付諸行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鼓勵學生敢于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用真誠的心態去報答身邊的人。(1)感恩父母。父母是養育我們的主體,父母不僅賜予了我們生命,還不求任何回報地把我們養育成人。這是何等的恩德!我們要教育小學生對父母的養育要心存感恩。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是對小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最為基本的要求,也是作為一個人最起碼的準則。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心存感激的話,那他在一定環境下也會對老師或者同學乃至社會都不會有較好的感恩之心。在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內容進行把握:①學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從而養成獨立的好習慣,讓父母省心。比如,在學習中,要學會自覺完成作業,努力學習知識,從而少讓父母對自己的學習操心。②在休息的時候,學生可以幫助父母處理家里的雜務,比如:掃地、洗碗等。在父母節日來臨的時候,要學會慰問父母,對父母說一聲最起碼的“謝謝”,或者是把自己親手做的禮品贈送給父母,從而感動父母。(2)感恩老師。老師在學校不僅教授學生所需要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做人的道理,而正是老師們孜孜不倦的教育才促使我們領悟知識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因此,學生要有對老師的感恩之心。老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指路人,學生對老師的感恩是無條件的。(3)感恩他人的幫助。同學作為學生最純真、最真實的朋友,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自己學習生涯的陪伴者,更是同學之間互相支持和鼓勵以及互相幫助的最真摯的伙伴。因此,應教導我們學生對幫助過自己的同學有感恩之情。(4)感恩社會的關愛。在學校的各項事務中都存在著社會的關愛之情,我們所處的校園是社會資助建造的,我們學校在不斷地接受祖國、社會以及個人的關心和支持。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養成獨立的個性,而且還要讓學生把眼光放長遠,把學生培養成對他人、對社會乃至對國家都具有較為寬廣胸懷以及有幫助的人。(5)感恩大自然。大自然是世界萬物的創始者,我們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所以要讓學生學會愛護校園乃至身邊的花草樹木,養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良好意識,從而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無限感恩之情。總之,通過點滴感恩教育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父母養育我們的不易、老師對我們的無私奉獻、同學對我們的真誠幫助、社會對我們的持續關愛以及大自然對我們美好的賜予,從而讓學生能夠主動幫助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養成發奮學習、回報社會的高尚情操,從而在一定條件下改變大部分獨生子女偏執的內心世界,真正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禮儀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基礎。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通過感恩教育,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父母、老師、他人以及社會群體等方面的關心與幫助,要懂得回報,并且要以更大的力度回報給幫助過自己的人們,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要以最真摯的誠意去感謝他人。而這種回報不應該僅僅是物質層級的,還應該是具有內心感情的回報。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所謂的回報并不是簡單的物質或者某種形式的大恩大德的回報方式。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明白,有時一句簡單的“謝謝”在一定條件下也能達到回報的效果,能夠讓施恩的人心情感到愉悅。感恩要從我們的言語做起,從身邊的文明禮儀做起。而學校要學會創設能夠體現實際需要的語言情景,比如:在學校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張貼文明標語,從而使小學生在學校的每時每刻都能夠想起“謝謝”“你好”等文明用語,從而做到感恩教育影響下的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在進行文明禮儀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學校的感恩環境的建設,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受到感恩氣氛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內心抵觸的情緒,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也要學會運用相關事件來對學生形成一種感恩氛圍,比如,可以通過真實的案例進行講述,讓學生感受到感恩的魅力。而這樣不僅能夠較好地讓精神文明建設有效推動感恩教育,也能夠使學生學習到更多關于感恩的文化知識。
2.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感恩教育
可以針對有關節日進行相關的感恩教育活動,比如:母親節、端午節和教師節等,而這些節日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最為有用的手段。老師還可以針對不同節日設置相應主題的班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感恩教育的內涵。比如:在教師節那天,可以組織學生在老師面前說出自己發自內心的對老師的一句話,還可以送給老師具有紀念意義的祝福卡片;還可以讓學生在父母面前講一句關心的話語,或者是送上一杯充滿親情的茶水,或者是寫一張發自內心話語的卡片送給父母等,從而達到學生和父母之間親情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親情的偉大;在重陽節的時候,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唱歌或者跳舞的形式來給老人送上歡樂和祝福,從而讓老人們能更好地感受節日的氛圍。通過多種節日的熏陶,使學生在節日的氣氛里用實踐去感受感恩的真諦,從而把小學生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感恩動力,使學生在精神和心態上都能夠較好地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在感恩教育中,還要學會培養學生知恩圖報、關愛他人的思想意識,通過感恩教育的開展不僅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感恩精神,而且對推動整個教育領域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有效開展,還可以為學生和家長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增進學生和父母之間的親情關系,從而達到較好的親情、友情的有效互動。感恩教育的開展也為學生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創造了條件,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養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感恩教育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建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環節,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從自身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去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以及感恩他人。作為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引領者和積極組織者,教師要在感恩教育中更為深刻地領悟感恩的內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多為學生組織形式多樣的感恩活動,從而達到感恩效果的持續有效的發揮。感恩教育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需的,在一定條件下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也是不夠的,學校感恩教育要更多地融入社會團體、政府或者個人等各個環節,在社會的共同研究努力下發揮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從而研究出更多的感恩教育方法,在以后的小學日常感恩教育中提供更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從而推動我國學校和社會德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季紅波.小學生感恩教育實施方略探究[J].大觀周刊,2013(05):155.
[2]袁熙惠.小學生德育的新途徑:感恩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1):14—15.
[3]常少玲.淺談小學生感恩教育實施方法[J].新課程學習(下),2014(07):164—165.
[4]梁麗堅.小學感恩教育的實施策略[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3(07):6.
[5]裴玉霞.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4(02):99.
作者:饒寶美 單位: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建筑技術下居住建筑安全質量保障措施
- 下一篇:建筑結構隔震與減震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