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困難生感恩教育現狀與路徑

時間:2022-04-28 03:58:19

導語:高校困難生感恩教育現狀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困難生感恩教育現狀與路徑

[摘要]近年來,國家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愈加重視,建立了完整的“獎、助、貸、勤、減(免)、補”資助體系。但是存在部分貧困家庭學生受助觀念存在歧區、受助學生感恩意識薄弱,本文基于高校困難生的感恩現狀,進一步分析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探索出較完善的資助制度和感恩教育體系。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識;資助

近年來,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經過多年的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政府為導向、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建立了完整的“獎、助、貸、勤、減(免)、補”資助體系。但是,在資助的過程中存在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國家資助之后出現負面的情況,部分困難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認為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感恩意識較為薄弱。因此,各高校在進行困難生資助時,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學校以及感恩幫助過他們的每一位人,將感恩教育貫穿到資助育人的全過程,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等網站查詢發現,有142篇期刊是以“感恩教育”“感恩意識”“高校困難生”為關鍵詞,主要研究高校困難生的感恩意識、感恩教育,研究發現部分貧困家庭學生受助觀念存在歧區、受助學生感恩意識薄弱。基于高校感恩教育的現狀,探索出較為完善的感恩教育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困難生資助現狀

(一)部分貧困生在自尊的表面下存在自卑心理。即便是家里經濟特別困難,他們依舊不愿意去申請國家資助,對各種幫扶資助有抗拒心理。他們擔心受資助的身份一旦“公開暴露”,同學們會輕視或者嘲笑。相關負責人在了解其家庭情況后再三勸說,學生仍然百般推辭、拒絕,甚至覺得是在強迫他申請,迫使得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低人一等”,在這種自卑心理的驅使下學生心理壓力長期得不到釋放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二)部分不符合條件的學生虛假申報。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并未達到貧困的條件,或者學生的家庭已經脫貧甚至趨于富裕,但其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貧困認定的相關材料,心懷僥幸的心理去申請貧困生認定,填寫虛假的家庭經濟信息,希望能夠申請到助學金作為“零花錢”,使得國家資助政策和資助資金未落到實處,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得不到幫助,這種風氣長期存在會存在不良的導向作用。(三)部分貧困生存在賴皮心理。認為自己屬于國家資助對象,國家和社會的資助是理所當然,在自己有能力、他人有需要的時候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從2019年秋季開始,建檔立卡本科生將享受免學費、每個學期給予生活費補助,為了不讓一位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放棄學習,國家推行的資助政策越來越多,資助力度也越來越大,學生經濟上的貧困很大程度上已經解決,現階段存在最大的問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神上的“貧困”,引導學生懷揣著感恩之心回報國家、回報社會是當下資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四)部分貧困生存在虛榮心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過貧困認定、國家助學金的申請獲得了相關資助,但是獲得助學金后不是用于發奮學習,而是用于享受、攀比用于購買高端消費品、吃喝玩樂等,使得國家助學金沒有落到實處,沒有真正發揮助學的作用。

二、高校困難生感恩意識的現狀

(一)對父母養育之恩認識不夠。部分貧困大學生在家中沒有主動幫父母分擔家中事務,進入大學后,面對同學們的富裕家庭,他們有了自卑的心理,認為父母沒有給予他們更好的生活,為了與同學攀比忽略了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給父母增加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暑假期間寧愿留宿在學校玩也不愿意回家照顧父母或者參加社會實踐或者勤工儉學。(二)、對國家、社會的資助之恩認識不夠。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學習,旨在“不讓任何一位學生因貧困而輟學”、社會慈善家設立各種社會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國家資助對象,理所當然接受各種資助。當有個別社會助學金需要回捐時,大部分困難學生不愿意回捐;每年都有高校畢業生拒絕償還國家助學貸款,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漠不關心。(三)對學校和老師的教育之恩認識不夠。新生入學報到時,老師對于通過“綠色通道”報到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懷,導致多數貧困學生認為學校和老師應該無時無刻給予他們幫助并服務于他們,在出現問題時與老師產生矛盾并產生多疑的心理,對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幫助缺乏感恩之情。

三、如何加強高校困難生的感恩教育

(一)把感恩教育同困難生認定流程緊密結合起來。近年來貧困生認定材料有所改變,大多數學生戶籍所在地的相關政府部門不再出具貧困生證明等材料,除精準扶貧等材料需要當地扶貧辦蓋章外其他材料不再出具證明,高校貧困生認定申請表也取消戶籍所在地蓋章一欄,采用信任制的方式進行貧困認定。這種方式雖然簡化了準備證明材料的程序但是加重了貧困認定的壓力。因此要把貧困生認定和學生的感恩教育相結合,以學院為單位參加相關的感恩教育主題講座以及組織志愿者活動,活動會上交心得體會,納入考核標準里,對于缺勤以及消極對待者,將取消其享受資助的資格。(二)培養貧困學生感恩回饋社會意識。國家和社會秉持不讓任何一位學生因貧困而放棄學習的原則,設置了一系列的國家資助和社會資助,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為了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回饋社會意識,以二級學院為單位成立愛心基金,主要由受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回捐所得,旨在幫助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傳承和發揚自強不息、互愛互助的精神。為了激勵受助學生奮發自強、立志成才、感恩奉獻,展現新一代大學生的青春奮斗風采,通過主題征文活動征集優秀作品旨在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自強教育,最終實現育人的目的。(三)改善資助機制,有償和無償資助相結合。助學金的類型分為有償和無償,有償類型主要包括勤工助學、助學貸款等,個別社會助學金如仲明助學金也要求簽訂道義契約畢業后回捐所受資助,無償類型包括國家助學金、學費減免、生活費補助等政策。每年貧困生認定時期都會有大量的學生報名申請,甚至少部分同學為了認定為貧困生出現偽造貧困認定材料,目的在于爭搶國家助學金,而有償資助如仲明助學金,每年都會出現極少數人申請或者沒人申請,通過了解大部分認定為困難的學生認為把這筆助學金留給更需要的同學,因此增加有效資助的困難。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高校資助工作中,要改善資助機制,鼓勵學生通過有償的方式獲得資助,讓他們既感受到了通過自己努力獲得資助的成就感,也養成了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精神,真正實現高校資助的育人功能。(四)發揮家庭培育功能,樹立榜樣示范。家庭是貧困學生成長的環境,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步。感恩教育只靠學校一己之力難以實現最大效果,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構建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才能發揮最大作用。首先家長要建立和睦、科學的家庭教育,要以情感交流為主要方式,不僅關心學生的物質領域也要關心學生的精神領域,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其次家長要樹立榜樣,要強化引導教育,從家庭做起,從孩子抓起。做到“人不率,順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引導作用,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樹立榜樣示范,做到以身作則。(五)搭建社會支持平臺,宣傳感恩教育思想。高校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物質保障,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專業見習、實習等基地,通過實習檢驗貧困學生在校學習的專業能力以及專業素養,積極推動就業困難貧困學生參加實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競爭力。為不同專業的高校困難生提供相應的社會實踐平臺,實現“助學”“實踐”“教育”三者相結合,有助于困難學生建立自行、形成感恩意識。借助于大眾傳媒的力量,發揮輿論宣傳的指引功能,樹立正確健康的社會輿論導向,弘揚感恩主旋律,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語

培育高校困難生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發揮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高校困難生的感恩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新領域,對學生心理健康、人文修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資助工作中應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實現物質上和精神的“貧困”同時得到資助。因此,在進行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探索出較完善的資助制度和感恩教育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全人格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全國資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N].人民政協報,2019-3-7.

[2]杜虹.我國高校家庭貧困生感恩意識現狀及改善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8.

[3]楊萍萍.“雙創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受資助貧困生感恩回饋長效機制研究[J].現代交際,2019(9):154-155.

[4]袁小平.高校貧困生救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李彩婷 邱小慧 左曉媛 羅藍潔 單位: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