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品在中國鋼琴教學的價值
時間:2022-11-12 03:20:15
導語:中國作品在中國鋼琴教學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鋼琴,傳入中國也已有一兩百年的歷史。縱觀中國的鋼琴音樂文化的發展史,無論是思維方法、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形式內容等都存在不足,特別是在中國鋼琴民族化這一領域,并沒有進行系統的課程設置。本文試從鋼琴民族化方面來探討鋼琴民族化的重要性以及探尋鋼琴曲中民族元素的美。
【關鍵詞】中國鋼琴曲;民族化;價值
縱觀中國鋼琴的發展史,大部分的老師都會覺得西洋樂更適合。從啟蒙時期彈奏的《拜爾》《湯姆森》,到高難的貝多芬、李斯特、肖邦等。中國鋼琴曲一直不被重視。作為中國人,理應將宣傳中國音樂放在首位,將我國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本文詳細描述了中國鋼琴曲來到中國之后的曲折歷史以及不被重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論證中國鋼琴曲在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一、中國鋼琴的曲折歷史
(一)簡介鋼琴來到中國的歷史。1.來自西方的樂器。鋼琴,在明代時千里迢迢被傳教士從英國帶到我國的西洋樂器。公元1538年,意大利學者利瑪竇為傳教來到中國,在北京被明代萬歷皇帝召見時,進獻了大量的禮品,其中就有鋼琴,卻不是現今看到的鋼琴,是現今鋼琴的前身,我國史官記錄時命名為“七十二弦琴”。與其同時,為讓古鋼琴在中國被廣泛熟知,利瑪竇特意編寫了有八首歌詞樂譜合集的《西琴曲意》,只是效果不甚明顯。直到明崇禎13年,皇帝終于想起,皇宮寶庫內存有一架古鋼琴,想聽上一聽,于是請在北京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辦理此事,湯若望為此還編著一部《鋼琴學》。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與孝莊太后都善于學習西方文化,“七十二弦琴”更是不在話下,據記載,來在葡萄牙的傳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的改編自古琴曲的中國鋼琴曲《普庵咒》,多年以后,康熙依舊能夠演奏出來,說明康熙對于古鋼琴的喜愛,而且具有相當水平的演奏技巧。康熙共在位61年(1662-1722),經推算正是歐洲巴洛克晚期時期。2.在中國的曲折發展。大量的鋼琴(不是古鋼琴)傳入中國是在1840年左右,是隨著鴉片戰爭下的硝煙和炮火中來到中華大地。19世紀(已經是肖邦的時代)兩次的鴉片戰爭中的中國戰敗,被迫與英法簽訂的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中,有一條便是,開放通商口岸,允許英法商人在華經商。當時殖民者以為地大物博的中國,一定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侵略者萬萬沒想到,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日常生活開銷都很困難,更何況鋼琴。國人聽慣了絲弦管竹之樂,加之鋼琴彈奏技巧甚難,初聞鋼琴聲音,不免會感到無趣進而排斥。然鋼琴的魅力如金子般并沒有也不會因在異國他鄉而被埋沒,漸漸地,隨著戰爭,西洋的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進入東方古國,鋼琴站住了腳跟。到了20世紀,中國上海開始建立鋼琴組裝廠,重要零件是從英國運來,在中國只是完成組裝過程,這期間培養了大批在鋼琴工業技術方面的人才。3.學堂樂歌下的中國鋼琴曲的興起。鋼琴在中國真正得到普及和推廣是受“學堂樂歌”的風潮影響而開始的,將那些原本在日本、歐美流行的歌曲的曲調,填上自己創作的歌詞,便能在大街小巷廣為流傳。最典型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別》,在美國流行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將原詞改編成富有中國氣質的詩詞。填上了歌詞之后,唱起來感覺和中國戲曲音樂完全不同,歌詞又是激勵中華改變現狀,抵抗侵略,沖破封建禮教等。但這種加入西洋元素的歌曲不適宜用絲竹之樂進行伴奏,于是將鋼琴或風琴添加進新式歌曲中。說明任何事物的興衰都是時代的產物。(二)淺析中國鋼琴曲為何不受重視。1.早期鋼琴到中國作品的發展。鋼琴傳入中國之后,因“學堂樂歌”的興起,需要大量的優美的曲調,當時的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們創作了大量中西合璧的歌曲與樂曲。如1915年趙元任在留學時用西方技法做出《和平進行曲》,這首樂曲旋律依舊由中國風味,和聲織體卻是西方古典寫作手法,主題鮮明,結構嚴謹。反映了那時知識分子對待西洋文化的思想,蕭友梅在1923年創作鋼琴曲《新霓裳羽衣曲》一部較專業化的鋼琴曲,作品以歐洲傳統技術為核心,兼帶有民族特色的曲調旋律。成熟時期,最出名的便是賀淥汀的有民族特色的復調音樂的鋼琴小品《牧童短笛》它所采用的歐洲古典復調寫作手法與我們國家的民間元素相結合,影響了我國民族鋼琴音樂以及其他音樂形式并且有著巨大的啟示效果。1949年,在百廢待興的社會局面下,在我國領袖提出了新的指導思想——“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大量的作曲家、演奏家用鋼琴為主的結合中國民間音樂風格與特點,創作出如《雙飛蝴蝶變奏曲》《蘭花花》《夕陽簫鼓》等眾多優秀樂曲2.中西鋼琴曲的對比。鋼琴畢竟是外來樂器,中國傳統音樂是以傳統線條為主,多是單音,樂器結構簡單,西方古典講究復雜和聲效果。鋼琴到中國來發展的時間并不長,尤其在音樂作品創作上,即便作曲家創作再多,也不過近百年,西方自十八世紀便有多位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各類樂曲,練習曲、復調、奏名曲等。但對于歐洲人來說,鋼琴本土樂器,鋼琴在產生的那一刻,就符合西洋音樂彈奏習慣和弦的編排、旋律走向,符合西方人的習慣與傳統,正因如此,西洋樂曲彈奏起來更適合鋼琴彈奏、音域寬廣、大多有正歌劇、大歌劇或悲劇的特點、氣魄、宏大高亢、激昂。而鋼琴曲多從古箏曲、古琴曲、琵琶曲、二胡曲又或絲竹合奏曲等改編而成,如《夕陽簫鼓》《梅花三弄》《二泉映月》。旋律充滿韻味,深遠悠長。3.中國鋼琴曲不受重視的原因。鋼琴啟蒙時一般都從《湯姆森教程》又或《拜爾》,中國鋼琴曲作為專門啟蒙的樂曲就很少,使得鋼琴教師在選擇啟蒙樂曲,很少顧及到中國曲。不僅啟蒙時期的鋼琴曲少,練習曲、復調也都很少,無法讓學生從各個方面接觸到中國鋼琴曲,對中國風味的樂曲感受不深,久而久之,學生們對中國鋼琴曲興致不高;并且作曲時為了模仿一些民樂,導致在鋼琴上演奏技巧程度高難,比如:裝飾音、自由節奏、演奏時模仿民樂音色等。中國鋼琴曲對于音色與層次以及表現力的要求很高,其魅力就在于指間感覺細膩,敏銳,手指的轉換與手腕的靈活度,語氣與語句要呼氣連接得當,這些都需要學生有高超的技巧與豐富的經驗,如此導致學生不喜歡彈奏中國鋼琴曲。
二、中國作品在中國鋼琴教學中的價值
(一)有利于提高演奏技巧。趙曉生一首曾獲得一等獎的鋼琴小品《太極》,作品吸取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結合了線性曲式結構。曾是電影插曲,后被儲望華改編成鋼琴曲《翻身的日子》,全曲講述翻身做主的人民開心的狂歡場景,所以全曲從始至終都有著心潮澎湃的情緒,狂歡時自然是少不了歌唱,彈奏時要彈奏出群眾歡唱的效果,音樂流暢自然,左右手配合默契。鋼琴曲《百鳥朝鳳》,原是民樂合奏曲,因樂曲結構混亂無章,就演變成了獨奏的嗩吶曲,最后被王建中改變成鋼琴曲。改編成鋼琴曲,需要大量的模仿嗩吶的音色,所以在高音區多次使用不和諧的倚音,可以更好地模仿鳥聲。結尾時用同音反復的手法正是我國音樂特有的習慣也烘托出情緒歡快熱烈,富有濃郁的自然氣息。(二)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1.圣人看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發展。”這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柯達依曾經說過的一句至理名言。但當今社會父母對于孩子們的特長學習越來越功利化。有的父母是看其他孩子學,自家孩子不能落后;有的是父母讓孩子在將來能夠升學中多一份保險。很少有人僅僅是為了培養孩子興趣,又或者完善孩子的性格,陶冶情操,逐漸已經失去了音樂美育的最初目的。“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尤其是中國古時音樂最講究“養性怡情”。“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樂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由此可見,古人對于音樂教育的看重,孔子也將音樂納入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中。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當心情煩躁之時,聽到優美舒緩的旋律,便不再感到焦慮;聽到激昂的樂曲,身心振奮;獨在異鄉為異客,聽到思鄉之曲,思念之情涌上心頭。這都是音樂帶來的。2.音樂教育的本質。孔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2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孔圣人便意識到,音樂能夠完善人格,幫助人的成長。并且,我國民族鋼琴作品里,有很多都是取材于民間歌頌自然、向往美好的音樂,“以人為本”教育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如之前所說,中國鋼琴曲大部分是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改編,這些民族民間音樂本身就是勞動人民長時間積累的成果,通過學習不僅加深鋼琴演奏能力,可以了解樂曲背后的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和自然風光以及學習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等。通過知曉中國鋼琴曲特有的內涵和能夠演奏出中國作品特有的意境和韻味,從而更好地修身齊家,以達到“樂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3.應將音樂教育的地位提升。柏拉圖的一句名言,“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的多,因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人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法得當,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但如今這種音樂美育教育已逐漸被技藝教育替代,家長讓孩子學琴的初衷也不在于人格修養,只是追求彈琴技巧。忽視了孔圣人推崇的修身音樂教育才是真正體現音樂和音樂教育的價值所在。以古琴為例,中國古代音樂教育與古是琴密不可分的,說明古琴在古時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彈奏古琴對于環境、坐姿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彈琴前,有焚香、凈手等一系列規矩。彈琴時要在平和的心態下演奏,這樣才能達到文人墨客所認同的人琴合二為一的境界。如今的人們再彈琴時,不再強調這些要求,不僅僅沒了規矩,更少了心境,不再追求音樂中情感和美育,音樂教學也少了培養學生完善人格的目標,音樂教學變的枯燥無味,與此同時,教學目標也被大打折扣!(三)學習中國鋼琴曲的價值。1.弘揚鋼琴中的民族性。當今中國,學鋼琴的學子越來越多,音樂教學也不再是傳統教學,應該把音樂文化的傳承視為己任。鋼琴教學中應當將中國鋼琴作品放在應有的位置,并將其民族性提煉出來。對作品的處理上,將民族的精神由此媒介發揚光大。19世紀的西方浪漫派的肖邦與民族樂派正是大量的表達深深的民族情的代表,尤其是肖邦,他將波蘭的民族民間舞曲搬上了音樂會的舞臺上,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教學過程是理解中國文化最好的時機。中國鋼琴曲創作有近百年的歷史,留下了太多好的作品,比如肖友梅《哀悼進行曲》、賀綠汀《牧童短笛》、陳培勛《雙飛蝴蝶》、王建中《瀏陽河》《百鳥朝鳳》等。這些都是作曲家的心血,也是民族文化與鋼琴融合的榜樣。2.中國鋼琴曲的價值。隨著當今中國的騰飛,藝術發展的環境越來越優質,鋼琴教學更應與時俱進,鋼琴教育者更加努力將中國鋼琴曲搬到音樂會的舞臺上。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中國鋼琴曲起到了那么巨大的能量,那在如今的正在崛起的中國,更能推動中國這頭雄獅的怒吼!作為學習鋼琴的中國人,更應該自覺地去彈奏一些中國鋼琴作品。因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展現中國民族藝術魅力。即將從事教育事業的學生更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漫漫長路上,盡些綿薄之力。
三、如何體現中國鋼琴曲在教學中的價值
正因以上所述,更應該多學習中國鋼琴曲,以提升中國鋼琴曲的知名度從而彰顯民族精神。當然,作為教師,應該多向學生推薦中國鋼琴曲,讓學生適應在西洋樂器上彈奏中國風味的樂曲,體會中國風的鋼琴曲的獨特魅力。為人師者,若是教師都對中國鋼琴曲沒興趣,掌握不好中西鋼琴曲的比重,便是誤人子弟,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與義務。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更應將祖國文化精髓傳承下去。然而,作為學生,尤其作為學習中國鋼琴的學生來說,更應該將傳承中華文明視為學習鋼琴的最終目標。更需要作曲家們多多寫出優秀的中國鋼琴曲,不僅是樂曲還有啟蒙音樂,練習曲等各種題材的鋼琴曲,為中國的鋼琴事業盡自己一份能力。
四、結束語
音樂教育自古便被圣人學者尊為德育之首,“樂者,德之華也”樂通而人和也是音樂教學目標。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質。楊板倉先生曾說“自閉桃園稱太古,欲栽大木助成天”所以,教學不僅要教其技術,更要將民族精神傳承。民族精髓的傳承需要音樂,挖掘民族元素,融入到鋼琴中,定位在國際舞臺。這需要學生與鋼琴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將中國鋼琴曲詮釋到最佳的效果,帶到每一個國內國外的舞臺。無論走到哪里,都將把中國音樂的烙印刻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全世界都更加認同和喜愛中國音樂!
參考文獻
[1]薛維恩.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趨勢[J].戲劇文學,2005(4).
[2]卞萌,卞祖善.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原為俄文)[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
[3]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高藝.重視和提高中國鋼琴作品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地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222-225.
[5]牛玉冰.《樂記》音樂美學思想探微[J].音樂天地,2008(4).
[6]楊曉琛.音樂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J].群文天地,2009(3).
[7]李玉峰.試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組織結構與演奏[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報,2006(2).
[8]徐麗梅.音樂能使人的精神爆發出火花[J].教育藝術,2010(3).
作者:李泓樂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 上一篇:鋼琴演奏教學中音樂表現力分析
- 下一篇:鋼琴集體課基礎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