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體性研究
時間:2022-05-15 11:07:38
導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體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調動高中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文章首先分析了教師主體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的必要性,然后闡述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主體性發揮不足的現狀,最后提出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主體性發揮的促進策略。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師;教師主體性
一、教師主體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的必要性
教師主體性是指教師在與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與學生主體的相互作用,確證其主體地位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和主體間性,并且不斷發展而表現出來的維持狀態[3]。教育中有兩個主體部分,學生主體是重要的,但教師主體也應受到同樣的重視。馬卡連柯在《論共產主義教育》一書中說過:“如果沒有教師集體的話,那是不能夠培養出(學生)集體來的[4]。”心理健康教育是涉及學生身心健康的一門關鍵學科,這就對心理教師的主體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發揮教師主體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專業性很高的學科,雖然各地政策對從業者的要求不同,但總的來說是要求從業者是具有心理學和教育學背景的專科人才。但目前大多數學校只配備一到兩位心理教師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而只有他們具備了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進而在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改善問題,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自覺性。(二)發揮教師主體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要求。多種形式且富有創造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之一。在不同的學校,可能學生適合的教育形式也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心理教師要有敏銳的覺察能力、與師生的溝通能力,以及結合實際的創造能力。這需要教師不僅要具有專業性,還需要有強有力的實踐性和創造力。在一對一的學生個案咨詢中,心理教師主體性的作用發揮顯得尤為重要。專業的心理咨詢不但需要心理教師有專業的心理知識,還需要其具備專業的心理咨詢技術。同時,心理教師還要具備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積極正向的三觀對學生進行引導。(三)發揮教師主體性是高中生的現實需要。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的頻率會高于其他學段的學生。且高中又是處于學生人生的轉折期,學生需要面對學業和生涯選擇的壓力,很多時候會處于一個高壓力狀態。即使這樣,很多學生仍然不會主動求助,因此心理教師要能及時捕捉到學生普遍的、大多數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主動地幫助學生面對困難、分析現狀、解決困難。這既是學生的現實需要,也是內在需要。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主體性發揮不足的現狀
(一)社會各界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阻礙了教師主體性的發揮。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各地區也積極地把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常規課程體系。但由于受到學業壓力的影響,其仍不能得到學生、家長的重視,以及其他學科教師的認可,使心理健康課程常在高中這樣的高升學壓力下受到“排擠”,導致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任課教師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得到認可,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沒有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及社會價值。時間久了,心理教師易產生職業倦怠,其創造力、實踐力都將受到阻礙,無法推動學科教育進一步發展。(二)工作中缺少研討和交流的機會限制了教師主體性的發展。在師資配備上,心理教師占學校教師比例比較小,有2020年4月些學校只配備了1~2名心理專業專職教師,且學校本身沒有成立教研組,在教學研討和技術交流上往往實現不了知識的更新及互通有無的作用。遇到問題時,沒有專業的指導,心理教師有可能駕馭不了課堂上或咨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后產生無助感,以至于對自己工作能力產生懷疑[5],這限制了教師的思考與觀念的轉變,以及個人成長。(三)學校及心理教師對心理工作定位的偏差降低了教師主體性的意識。在實踐過程中,不少學校對于心理教師工作性質的定位不清、概念不清。有些學校把心理教師的工作與德育的理念混淆;有的學校認為心理教師的工作是用來“救火”的;有的學校覺得心理教師的工作是對學生的個別輔導,而不是面向整個學生群體的。這些理解就讓心理教師的工作外延變得狹隘了很多,也使心理教師的工作出現了短視的現象,缺乏前瞻性[6]。不少心理教師會對自己工作定位出現偏差,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但時常會發現達不到自己心中的期待,如工作量大,收入達不到預期;在工作中沒有達到理想效果,遇到困難時沒有專家的指導和同行間的支持、交流;有學生求助時,有些心理教師會覺得自己是學生心目中的“救星”,希望來訪學生都能滿意,當不能圓滿解決問題時,他們會出現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心理教師會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處理自身的問題上,而教師在工作中運用主體性的意識會逐漸降低。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主體性發揮的促進策略
(一)創建適合心理教師主體性發揮的校園文化生態。教師主體性的發揮有賴于教師所屬真實環境的生態情況,處境不一樣,所產生的意識導向和意識層次都將不同。過分的規則束縛,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師在學科教育中主體性的發揮,會阻礙個體的發展[7]。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是可以豐富多彩的,除了課堂統一教材的教學及學生個別心理咨詢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形式和內容,而具體如何運用主要取決于心理教師對學校文化、學校環境、學生個性特征、學生能力興趣等多方面的評估。高中生學業負擔重,學校對心理課程的設置有所限制,實施常規課堂的課程會比較困難。因此學校主管部門應適當制定彈性規則,實施“人本”的管理理念,創設“學業、人文,兼容并蓄”的校園管理文化。學校要給予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的創造空間,尊重心理教師的創新,鼓勵心理教師的教學改革,并建立合理的心理教師評價體系,促進心理教師主體性的發揮,為心理教師主體性發展做支撐。(二)提升心理教師的專業素養,加強其自我覺察意識。從教師生涯發展的角度來講,學校要為心理教師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社會要為心理教師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平臺。學生是不斷發展的,這就要求心理教師也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不斷自我成長,以適應學生不斷出現的新狀況、解決新的困惑。因此,幫助心理教師喚醒主體的內在價值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價值來源于主體自身所具有的人文修養、教育教學技能及尊重生命的關懷品格等。心理教師可通過參加專業技術培訓、專家講座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定期充電是發揮心理教師主體性的保障,而品質的部分則需要心理教師時刻進行自我覺察,實現自我成長。(三)增加教育研討,注重朋輩交流和專家督導,維護教師主體性的持久性。學校要引入督導和朋輩交流的方式,即對于困難的咨詢個案教師要接受專家督導,面對教學困擾可進行同行朋輩交流。心理教師個人的情感因素同樣也需要關注,這樣的督導、交流、研討更加有針對性,能有效提升其專業技能、預防職業倦怠。因此要保持心理教師主體性的持久,就需要讓教師獲得更多的關于工作的積極體驗。(四)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化”參與,提升全校教師主體性。目前,我們更多地在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這種機械化的發展走向有時卻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否定了非專業心理教師的作用[8]。但實際上,在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滲透于其他學科教育,且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是可以得到運用的。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教師一個人的工作,學校還可以對非心理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和輔導,結合他們的教學實踐,教授其需要的心理學知識,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員化”。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提升心理教師的主體性,甚至可以提升全校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體性。
四、結語
在高中階段,心理教師要放眼全局,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緊跟學生及社會的發展,也要有長遠的眼光,利用自身專業特長,發揮主體性的能動部分、主動性、覺察性,善于總結和嘗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合高中生的特殊性、實際性,不斷嘗試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教育規劃綱要輔導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9-10,21.
[2]吳忠權.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辨析[J].成才之路,2007(10):13-14.
[3]李小紅.論教師的主體性[J].江西教育科研,2002(5):3-6.
[4]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
[5]周琰.中小學心理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成因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9(11):88-89.
[6]王選麗.當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1(46):207-208.
[7]錢家榮.略論教師主體性的遮蔽與去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7):85-86.
[8]康釗,萬龍.心理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教師教育研究,2017,29(3):25-30.
作者:姜曄 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孕期多元化健康教育研究
- 下一篇:積極心理學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