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15 11:10:23

導語:積極心理學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為了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文章首先對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概述,接著論述了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包括課程途徑、課堂途徑、評價途徑、校園文化途徑四個方面。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質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心理健康不僅指個體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還應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揮到最佳狀態[1]。隨著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有相似之處。積極心理學創始人Seligeman認為,積極心理學是指人們將積極情緒投入而獲得滿意的情感,獲得幸福。它倡導關注人的生活是否健康、幸福,是否得到了積極的改變[2]。近年來,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的情緒情感、意志、習慣、人格、心態、學習意識和人際關系等積極心理品質[3],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輸入了正能量。Susan曾發現,當人們感受到幸福的同時也可感受到快樂、自信等積極情緒,它們之間具有同步關系[4]。主觀幸福感和快樂作為積極心理學中的情緒體驗,在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激發學生內在積極品質,使其學會創造并分享幸福與快樂,讓學生愛學、會學和學會[5],這是將積極心理學知識及對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新的教改目標,這也將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探索。

一、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因此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人際交往能力偏差、缺乏學習興趣等[6]。傳統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使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等方式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7],這種教育模式具有局限性,無法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需求問題。筆者就目前實地調研發現,在鄉村小學的心理健康團輔活動中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小學生排斥心理健康教育。鄉村小學近幾年開始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每周開設一節心理健康教育團輔選修課程。但是小學生認為選修這門課程是因為自身有心理問題,對此產生排斥心理,造成了團輔課程的實施困難。2.心理學專業師資力量匱乏。心理教師未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訓練,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目前我國對心理教師的需求量大,而心理教師的數量卻不多,專業的心理教師數量更少,大多是學科教師兼顧心理教師的職務。因此學生很難學到相關的專業心理知識,才會出現人際交往、學習能力等方面較差的現象。心理學專業師資力量匱乏也是導致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要素之一,對此也要加強重視。3.課程種類單一。部分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并未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僅開設了團輔課程,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理論知識,且團輔課程覆蓋不全面,許多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僅限于團輔活動,并無深入了解。(二)心理健康教育新目標?!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表明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其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這與積極心理學中的培養積極品質相吻合。積極心理學的引入也使部分專家學者開始反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應該融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并重新定義它[8]。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心理健康課應將學生視為獨立的發展個體,注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教師需要塑造師生平等的、有情境性、互動性、體驗性、學生可以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心理品質是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重點。積極的情緒是一種主觀體驗,對于在校的中小學生來說,教師對他們的肯定和贊揚是很重要的。中小學生處于不同的生理發展階段,教師需要對不2020年4月同階段的學生給予不同的關注,《綱要》曾明確指出,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更需要關注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人際交往、自信樂觀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9]。對于中學生,教師則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創造創新、積極情緒情感、道德素質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課程途徑:多元議程設置。目前大部分學校對心理健康課程設置都是團輔活動和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課,但無論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還是積極情緒的養成,都不僅限于心理健康課程。因此,學校可安排學科教師進行課程實訓,讓他們學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將其理念滲透學科課程,構建學科一體化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了解的同時,多方位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積極情緒。另外,積極心理學可以激發學生潛能,教師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時,可將挫折教育、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內容融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拓寬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做好中小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心理問題并解決問題。(二)課堂途徑:建立“體驗和參與式”課堂。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往往采用“問題導向”式,這種課堂模式缺乏主題鮮明性和可操作性。為了喚醒學生的積極情緒力量,筆者倡導“參與式”和“體驗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團體輔導活動,運用提問和討論等課堂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校也可以開展“心理沙龍”和“團體輔導”等類型的選修課程,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三)評價途徑:多元評價體系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具有選拔性質的課程,它是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課程,因此,教師在設施評價體系時應強調其發展功能[10]。其他學科中的分數評價體系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應該設置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將教師批改、講評作業與學生自己批改、講評作業相結合,讓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這樣教師才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從而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增加其自信心,并不斷地提升積極心理品質。(四)校園文化途徑:構建積極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隱形課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對中小學生心理具有導向作用,營造積極的校園環境和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圍對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至關重要[11]。學校教育工作者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構建積極的校園文化。首先,良好的校園環境是課程開展的前提,學校應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考慮學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其次,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貼近學生的內心生活。學校應倡導民主的管理風格和積極導向的班級管理方式[12],對學生進行適當教育,讓學生積極交流,樂觀交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最后,學校應積極組織心理健康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活動周”,每次活動選定一個主題,通過手抄報評比、板報評比、專題講座等活動將積極心理健康知識滲透校園文化建設,增加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進而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

三、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不應該只針對心理問題的發現和治療,而是關注大對數人的發展。學校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如課程評價改革、課堂形式多樣化和校園建設的豐富性引導中小學生積極關注自身心理健康。通過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品質,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牧新義,白世國,安莉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5.

[2]ALANC.積極心理學[M].鄭雪,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孟萬金.中國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測評量表研發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14(10):62-66.

[4]ENGINES.Mappingthemeta-domainofdiscretepositiveemo-tions[J].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SectionB:TheSciencesandEngineeing,200061(4-B):2260.

[5]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3-8,12.

[6]楊林娜.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6):197.

[7]夏江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施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5):37-40.

[8]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6(5):65-69.

[9]湯妮,湯燕.小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建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22-25.

[10]李艷鴿.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校園心理,2018,16(2):157-158.

[11]葛楠.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路徑[J].高教論壇,2018(9):24-26,40.

[12]邊玉芳,吳洪健,張玲玲.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6):115-118.

作者:穆海婷 呂行 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