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時間:2022-08-18 08:57:07

導語:《愛彌兒》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彌兒》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盧梭是法國18世紀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是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批判意義,而且對當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響。盧梭的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愛彌兒》中得到充分而詳盡的展現,數十年如一日把日程表安排得像時鐘一樣規律的康德,唯一一次令他主動打破作息規律、使得柯尼斯堡鎮居民以為教堂的鐘壞了的,正是《愛彌兒》?!稅蹚泝骸吩谔N含了豐富的公民教育思想的同時,也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幅家庭教育的圖景。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系列重要指示。因此,在我們日益重視和強調家庭、家教、家風的當下,吸收和借鑒《愛彌兒》中家庭教育思想的營養,對我們建設和諧家庭、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意義重大。

二、我國當今家庭教育現狀

(一)重知識教育而輕道德教育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將來進入名校,家庭教育中重知識教育而輕品德教育,導致道德教育缺失。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在“知識就是力量”“活到老學到老”的感召下,在不斷學習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步伐、不被社會淘汰的壓力下,人們越來越注重知識教育的普及。于是家庭教育越來越功利化、工具化和片面化,“唯智化”傾向日益明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氛圍中,孩子的內心感受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他們是否感受到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很少被納入考慮范圍。為了讓孩子們在競爭中不被淘汰,家長們將孩子送入各種補習班,導致很多家長和孩子都身心俱疲。甚至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將“起跑線”不斷向前移動,于是抱有功利化目的的“胎教”進入視野。

(二)愛的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中“愛”的教育既包括父母給予孩子無私且有原則的愛,也包括教會孩子如何去愛———愛自己、愛他人,以至達到愛人類共同體的博愛。然而現實情境中,愛的教育兩方面的狀況都不盡如人意: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和獨生子女的增多,使得很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增強,界線和原則意識缺乏。與之并行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使得父母很難自己有時間來照顧孩子,于是孩子要交托給隔代的長輩或者交由保姆來照顧,嚴重影響親子互動。或許出于“彌補”心態,家長會對孩子的訴求越來越寬容,底線越來越低,甚至于最后孩子明顯不合理的要求也會去滿足,使得“溺愛”深化。與此同時,社會大環境中的金錢至上、利益優先等功利主義觀念蔓延,無形中影響和侵蝕著孩子的價值觀念,如果父母沒有及時進行引導,孩子很容易偏向自私一方,而遠離真正的自愛和他愛,于是出現越來越多“愛無能”的現象。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告訴我們,愛的問題不是對象的問題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和提高孩子愛的能力。

(三)不能正確對待和合理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當孩子對事物產生好奇心的時候,很多家長不知采用何種方式恰當應對孩子的疑惑,或者選擇避而不談、或者選擇了不恰當的回應方式,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由于長期得不到有效回應而被磨平。甚至很多時候,當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無關的時候,有的家長還會采用反對和壓制的方式。比如孩子對一些事物產生興趣愛好的時候,由于與文化課的學習無關,家長擔心孩子發展這些興趣愛好可能會影響到文化課的學習,于是不僅沒能繼續激發孩子在這方面的興趣和天分,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孩子發展其他方面的才能、提升綜合素質的機會。

三、《愛彌兒》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啟示

(一)重視道德教育,培養健全人格

道德教育是盧梭家庭教育理念的重點內容,家庭承擔著孩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重要職責,所以他主張為社會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公民。盧梭強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榜樣作用、做好道德典范,從小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道德氛圍,否則將“母不母,則子不子”[1]22。比如,在對待他人的時候,母親要懂得尊重和善待,如果她們“教唆孩子輕視他們的保姆,把她當作真正的仆人看待。當保姆授乳的期限一滿,他們就把孩子領回來,或者把保姆辭掉;當保姆來看她哺養的孩子時,她們就對她表示愛理不理的樣子”,“她不但不能把這個天性已變的孩子變成一個孝順的兒子,反而使他學到一些忘恩負義的行為;正如她教他看不起用奶哺養他的保姆一樣,她正在教他日后看不起他生身的母親”[1]20。無獨有偶,道德教育在我國傳統教育體制,尤其是家庭教育中,一直是重中之重,道德一直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們中國也有類似的教育典故:以前有一戶人家家里很窮,夫妻倆商量把年邁的父親送到山上,于是就把老父親放進了筐里,準備背上山。兒子看了就問為什么要把年邁的爺爺送走,父親不讓孩子管那么多,于是兒子叮囑父親記得把背爺爺的筐拿回來。父親感覺奇怪,就問為什么?兒子說:“等你老了以后我也要拿來背你走。”父親聽了以后就放下了筐,把爺爺帶回了家。這啟示我們,在家庭中,父母要把道德教育貫穿到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二)重視愛的教育

真正的愛要和溺愛區分開來,因為溺愛給孩子帶來的并不是真正的成長。正如盧梭所言,母親“為了防止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嬌弱,卻把孩子養得愈來愈嬌弱,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則的危害,于是使他遠離種種痛苦,可是沒有想到,由于她一時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卻在遙遠的將來把多么多的災難和危險積累在他的身上”[5]22。愛不是一味的縱容和無條件的滿足孩子一切要求,父母要給予孩子無私但有原則的愛,杜絕溺愛?!霸诮o他們以幫助的時候,應當只限制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幫助他們,絕不能依從他們胡亂的想法和沒有道理的欲望?!保?]58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愛的能力,教會孩子去愛。盧梭啟示我們要遵守這樣一個邏輯:從自愛到愛他人,最終到博愛;從一種習慣演變成一種內心自發的需要。他主張讓孩子在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各種挑戰,以磨礪他們的性情。父母要遵循自然原則,讓孩子自由活動,并在自然的熏陶下,逐漸養成堅忍的性格。也要讓孩子學會如何生活,學會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學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并熱愛生活?!岸鴱倪@第一個情感產生出來的第二個情感,就是愛那些同他親近的人”,但最初的時候孩子對與他親近的人的愛只不過是出于習慣,處于對親近之人帶給他們的益處,“需要經過很多的時間之后,他才知道他們不僅對他有用處,而且還很喜歡幫助他;只有到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愛他們”[1]290?!八_始對我們周圍的人發生興趣,他開始覺得他生來不是要單獨一個人生活的,這時候,他的心對人類的愛打開了大門,懂得什么叫愛了。”[1]301也就是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原子化的個人,而是和其他人共同處于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時候,他們心中開始萌發對他人的真正的愛。愛的終極要義是愛人類,是博愛。這需要有同情心,有對人類共同的痛苦和苦難深深的同情與憐憫?!拔覀冎孕膼廴祟?,是由于我們有共同的苦難,我們之所以愛我們的同類,與其說是由于我們感到了他們的快樂,不如說是由于我們感到了他們的痛苦;因為在痛苦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看出我們天性的一致,看出他們對我們的愛的保證。”[1]303因此,通過家庭中愛的教育,培養孩子將自愛、愛他人和愛整個社會相統一,如果大家都能“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良好和諧的社會風氣指日可待。

(三)正確對待并合理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關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艱深命題。一些重量級的科學家,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在談及他們的成功之道時,“好奇心”“興趣”是高頻出現的詞匯,他們呼吁我們要充分認識好奇心對科學發現的意義和價值。在他們看來,重拾和重視好奇心或許會使我們的教育和科學更接近科學的本源,而好奇心要從孩子抓起。孩子的好奇心比較脆弱,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呵護與引導,若引導得好,會成為孩子求知的動力。首先,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奇心,并且要靈活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如果孩子的好奇心無法得到滿足,可能會在“達到一定的年齡后,受到自己的好奇心的危害”[1]295。其次,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斑@種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年齡的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1]216“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的方法?!保?]223再次,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要講求方式方法。為了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就不能急急忙忙地去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家長可以提出一些孩子們所能理解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答。這樣既可以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又可以培養他們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避免孩子被他人的見解所左右。

(四)充分發揮父親的教育功能

父權制度是所有當代社會中的基礎結構,其特征是在家庭單位中制度性地強化男性對女性與孩童的權威[2]155。但隨著人類生殖科技的變革,婦女斗爭以及多面向的婦女運動不斷發展,父權家庭正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和危機?!敖y計資料正顯示的一般性趨勢是:傳統家庭形式中未經挑戰的父權支配,妻子和子女對丈夫和父親的依從的關系,都在弱化或瓦解中。”[2]180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漸趨弱化。在盧梭看來,父親在兒童的家庭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真正的教師便是父親”,“愿孩子從母親的手里轉到父親的手里”[2]26。父親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耙粋€做父親的,當他生養了孩子的時侯,還只不過是完成了他的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他對社會有培養合群人的義務;他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2]26-27因此,我們要重視父親在孩子教育問題中作用的發揮,呼吁他們承擔起為國家培養合格公民的責任。

(五)夯實家庭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基礎

在盧梭的教育理念中,孩子的培養過程是一個把人從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也就是把自然人培養成公民的過程。盧梭在一開始就指明了自然人和社會人的區分,并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勾勒出“由個人和自然轉入社會和社會關系,強調人類的互相依賴”的變化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促進個體由自然人轉變成社會人、進行社會化的功能。家庭教育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個體個性、品德、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個體從兒童到成人的成長過程,即人的社會化,是一個人由嬰兒期的“自然人”轉變為成年期的“社會人”的過程。教育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充當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培養個體扮演不同社會角色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角色規范。家庭是個人最先進入的人際群體和社會組織,也是兒童接受教育的啟蒙學校,因而家庭教育無疑是個體社會化教育的第一步。我們要夯實家庭教育這一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基礎,并優化家庭教育對個體社會化的功能。

四、結語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和單元,與之相伴生的家教與家風對家庭功能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又對家風的塑造、和諧家庭的營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轉型期,各種矛盾與不適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突顯,家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面對家庭教育中令人堪憂的狀況,我們需要進行調整,而《愛彌兒》中家庭教育思想的精華恰好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希望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好貫徹落實習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建設中國特色家庭教育,將家庭建設置于國家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宏觀進程中,動員全體成員共同建設,其成果所有成員共享。

作者:米紅 單位:北京大學

參考文獻:

[1][法]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黃慧琦,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