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現代化優化路徑探索

時間:2022-02-08 02:16:52

導語:家校合作現代化優化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校合作現代化優化路徑探索

[摘要]家校合作走向現代化是提高家校合作成效的必然要求,探索現代化的家校合作路徑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探索家校合作現代化的優化路徑,首先要突出地方政府的宏觀統籌地位,設立規章制度保障家校合作的開展,其次通過設立家庭駐校崗、共建家校研學共同體等創新家校合作組織形式,最后從家校合作監測評估數據庫、家校合作資源共享化兩個方面促進家校合作現代化。

[關鍵詞]家校合作;現代化;合作形式

家校合作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學校教育資源、產生教育合力。[1]傳統的家校合作的主體是學校和家庭,雙方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家校合作的進行。隨著家校合作的深入開展,傳統的家校合作存在主體權責不清、合作形式單一、合作過程封閉等問題,導致家庭和學校難以發揮自身的參與活力。因此,本文從宏觀統籌、組織形式、資源共享三個角度著手,根據家校合作的主體地方政府、學校、家庭,建立三級家校合作管理與服務隊伍,組建地方政府、學校、家庭三方共同參與的家校合作管理隊伍,探索現代化的家校合作運作模式。

一、突出地方政府的宏觀統籌地位

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由此,我國從政策層面強調政府應該與家庭、社會等力量協同合作,提高育人質量。我國基礎教育實行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因此家校合作也是地方政府教育改革應該關注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具有公共財政支持、教育政策與法規給予保障、組織機構完整等獨特優勢,突出和發揮地方政府的宏觀統籌地位和作用,能夠促使家校合作朝著規范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將地方政府限定為行政層面的區(縣、市)人民政府。(一)地方政府是家校合作的統籌者。傳統的家校合作覆蓋面較小,設立的家校委員會一般以學校、年級或班級為主。以家委會為主的家校合作組織與管理形式缺乏一定的權威性,導致家校合作較分散、封閉,常常得不到相應的保障。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基礎教育實行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結合我國地區教育差異,地方教育治理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設立家校合作的指導服務與監督管理組織,負責為本地區家校合作的開展提供總體規劃,根據地區家校合作的現實狀況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避免不同學校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家校合作從組織管理到制度制訂,都離不開地方政府與學校的協同參與。因為完全由學校管理的家校合作缺乏一定的規范性,所以,將地方政府作為家校合作的統籌者,是實現家校合作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通過征詢和回復與家校合作有關的民眾意愿和意見,直接成為協同育人工作和家校合作的統籌者,隨后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規章制度體系,為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二)規章制度是家校合作開展的基石。學校教育是由專業教師負責的,在特定場所(如學校)組織的具有一定管理制度的教育教學活動。家庭教育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教育者,在家庭輻射范圍內的教育活動。相對學校教育有特定的管理制度,家庭教育是比較隨意、零散的教育形式。鑒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側重點,家校合作需要有統一的管理隊伍,以推動雙方順利、深入開展合作。傳統的家校合作規章制度往往難以真正發揮規章制度的指導作用,而且家長對規章制度知之甚少,導致規章制度的作用被弱化。為了彌補傳統家校合作的不足,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現代化機制,從制度層面保證家校合作的規范化。地方政府為家校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所制訂的規章制度對家校合作的有序開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學校能否有效組織家長、教師,聯合社區,取決于地方政府能否對家校合作有正確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地方政府先通過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幫助家庭、學校規范地開展合作,再由學校制訂家校合作實施章程明確權責,幫助家長、教師明確自己的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地方政府也可以為家校合作提供系統指導,如開展家庭教育名師巡回講堂,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的疑惑、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保證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從“家委會實施意見”到“家校合作中教師角色考核評價建議”“家長學校建立意見報告書”,充分說明了地方政府為家校合作現代化提供方向性的引導和權威性的支持。

二、創新家校合作的組織形式

傳統的家校合作形式以制度化為主,非制度化為輔。制度化合作主要包括家長會、家訪、家長接待日等。[2]然而,這種組織形式較為單一,以學校為主導的局限性很明顯,弱化了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創新家校合作的組織形式是實現家校合作現代化的有效路徑,能提升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和家校合作的層次。有學者提出,要完善家校合作的現代治理體系,就要確保家長作為治理主體的主體地位。[3]傳統的家校合作以語言溝通和低層次交流合作為主,難以真正發揮家校合作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因此,學校和家庭要提升學校、家庭協同育人的素養,進而提升家校合作的層次。(一)設立家庭駐校崗。傳統的家校合作偏重于由學校全權組織,家庭的主體地位并不明顯,直接參與度也不高,家庭大多時候是家校合作的支持者、執行者、服從者和參與者。家庭參與學校活動的機會受時間、空間、自身專業水平和重視程度的限制,以及學校的忽視,這些成了阻礙傳統家校合作的因素。所以,家校合作現代化不能忽略家庭的參與度和主導作用。因此,學校在設立家校委員會的基礎上,還要設立家庭代表常駐崗位,讓家庭代表有充分的話語權。區別于傳統的家長委員會,家庭駐校崗是面向家長的“招聘”,遵循擇優原則,讓家庭代表與學校教師共同負責家校合作的組織形式,與學校后勤、教務處等同級。家庭駐校崗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解決部分家長的就業問題,為家庭創造就業崗位;二是提高家庭在家委會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充分發揮家庭在家委會中的作用;三是家庭和學校共同負責,平行管理,真正形成地方政府、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家校合作管理隊伍,調動三方參與家校合作的積極性;四是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避免教師在家校合作中承擔過多的工作。學校設立家庭駐校崗既是對家校合作組織形式的創新,又是對家庭主體的增權與賦能,有利于提高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二)共建家校研學共同體。有調查顯示,母親參與家校合作活動的比例較高,而父親所占比例不足20%。[4]父親角色缺失是中國家庭教育也是傳統家校合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當母親的時間和空間受限時,這種以母親為主要參與者的家校合作活動將很難組織起來。但同時,由父親參與的家校活動的效果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學生難得看到父親參加家校活動的體驗和感觸;憂的是,有的父親甚至不知道自家孩子的在校情況。暫且先不論家校活動的參與者是父親好還是母親好,我們都不能忽略的一個問題是,家庭和學校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家校合作方面的培訓,不僅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還每次都是采取固定的組織形式。鑒于此,共建家校研學共同體是家校合作現代化的有效形式,促使家庭與學校從伙伴關系走向緊密合作的共同體關系。[5]家校研學共同體是指家庭和學校對課程合作、行政管理進行雙管齊下,形成方向、目標一致的團隊,推動家校合作的專業化和現代化。共建家校研學共同體得由地方政府牽頭,地方政府、學校、家庭共同研討家校育人問題,制訂學期家校研學計劃。例如,家校共建校本課程,即家庭、學校同上一堂課或共讀一本書,共編一本《家校合作指導手冊》等,組成家校協調發展的研學共同體。在共建家校研學共同體的過程中,家庭更新家校合作理念,提高對家校共育的重視程度,學校提高對家校共育的認識,尊重家庭在家校活動中的地位,實現家校共育雙贏。

三、探索現代化的家校合作

學校需要家庭提供學生居家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家庭需要學校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這促使家校合作從傳統的任務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家校合作現代化是傳統家校合作向現代化家校合作轉化的過程,意味著以“任務—合作—完成任務—合作結束”為主的傳統家校合作將得到改頭換面,改善了合作過程缺乏追蹤監測和記錄的情況。鑒于此,家校合作現代化會對家校合作的過程進行監測與評估,充分利用家校合作資源,實現家校合作信息資源共享。(一)建立家校合作監測評估數據庫。家校合作現代化體現在“地方政府、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合作過程的現代化,地方政府為家校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學校有效組織,家庭積極參與。為解決家校合作雙方的權責分工不明確、缺乏系統的評估監督體系和監督者的問題,家校合作現代化將做到公開化、透明化、數字化、共享化。評估監測數據庫建立的意義是確定家庭、學校各自的權利和責任,及時發現家長和學校在家校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家校合作的質量。同時,評估監測數據庫還為地方政府了解轄區內家校合作的實施情況、家校合作決策的制訂和修改情況提供參考。而且信息數字化還有利于家校多次分析合作數據,實現資源共享和科學決策。(二)家校合作資源共享化。實現家校合作資源共享,主要是依托網絡數據庫,借助家校合作資源網絡數據庫,實現地方間、學校間、家庭間、家校間合作信息共享化。傳統的家校合作是組織一次活動,積累一次資料,總結一次經驗,資源較分散。家校合作資源共享化是基于資源節約型提出的說法,通過對家校合作信息進行收集、歸納和分析,達到分享經驗教訓、降低失敗成本的目的。家校合作資源共享化是實現家校合作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夠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和質量,還體現了對數據資源的有效重復利用。家校合作資源共享化通過追蹤記錄,根據用戶偏好、信息利用率、檢索頻率等分析和預判家校合作改革的方向,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隊伍、親子教育名師、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等,促使家校育人工作更加科學合理。

總而言之,家校合作既是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從教學活動層面來說,家校合作承擔著培養人全面發展的責任。從教育資源層面來看,家校合作打破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間界限。家校合作現代化是教育邁向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既有利于家校雙方提高權責意識,明確自身的權責,又有利于提高家校雙方對彼此權利主體地位的認可程度。創新家校合作的組織形式是實現家校合作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能夠激發家庭和學校雙方的主體活力。從監測評估和資源共享的角度出發探索現代化的家校合作,能促進家校合作朝著信息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18.

[2]楊揚.新時代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0(3):49-52.

[3]劉紅,張權力.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當前家校合作:文化困境、問題及其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4):35-39.

[4]郭中凱,章亞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長主體缺失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5(22):20-23.

[5]單志艷.建設家校學習共同體構建家校合作新形態[J].人民教育,2019(22):17-20.

作者:楊桐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