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改革重要支持性研究
時間:2022-05-08 05:28:34
導語:家庭教育改革重要支持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最直接的方式是支付學費。當然,目前大多數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是禁止學校收費的,不過以“募捐”、“資助”等委婉借口的變相收費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在家庭支付的校外費用方面,主要是購買校服、學校用餐、就讀期間的零用錢等①。另一項大的家庭教育支出則是參加各式各樣的校外輔導所產生的教育補習費。滿足個體需要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初始動力②。
(一)提高教育質量離不開家庭教育投入的保障
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功能在于彌補國家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作為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支持性因素,這當然是不能忽視的。不過在基礎教育階段,更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存在能夠提升家庭對教育服務價值的重視。而這是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動力和支持之一。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關注和支持。家庭教育投入是引起公眾關注的感應點。原因在于,權利與義務結構上的對應關系和功能上的互補關系③驅使人們更加關注自己所付出過的領域,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夠帶來預期的結果;相反,人們也容易忽視自己從未涉足過的領域,對這些領域,人們很難提起興趣去關注。這在教育發展領域當中是有史為鑒的。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經濟發達,政府能夠為本國兒童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教育資源,但是新加坡政府也鼓勵私人和社區進行教育投資。這并不全是因為經濟因素,而是為了提升私人和社區在教育中的義務。1998年,新加坡政府實施了COMPASS計劃,即社區家長共建學校方案,實踐證明,與免費教育相比,對學校進行資助的家庭對學校的運作更感興趣。④Shaef-fer指出,這種合作和參與不僅擴大了教育經費的來源,而且有助于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的相關性、適用性和促進改革創新的持續性。⑤因此,家庭對教育進行投入,就會更加關注教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改革進程中去,從而提高教育本身的社會關注度,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動力。此外,在成本-收益機制的作用下,家庭教育投入使得教育在家庭中不僅僅產生機會成本,而且存在實實在在的現實成本。與機會成本相比,實在的家庭教育投入更能激起人們對收益的期待,從而家庭對教育的關注度會大大增加,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支持力增強。家庭教育投入還是滿足個體教育差異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條件,對提高教育質量具有強力支持性。在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國家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保證公民的受教育權,提供高質量的教育需要拓寬經費來源渠道。“理論上講,家庭教育支出、政府教育預算支出和第三部門教育投入是教育經費構成的三個主要渠道。”⑥家庭對教育的價值有著足夠的期待,家長和個人均希望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因而有充足的動力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高質量的教育機會供給還體現在對個體教育需求差異的滿足上,這一點家庭教育投入具有天然的優勢。家庭教育投入的資源指向體現了其子女不同的教育需求。受教育者作為個體而言,具有各種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長,為了及時彌補不足或拓展優勢,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往往需要投入額外的資源,這就是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滿足個體差異化需求。
(二)教育改革與發展離不開優化家庭教育投入結構
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與發展作為一項公共事業、教育投入應當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導的觀念已經得到廣泛認同,并已逐漸成為政府改革的實踐。但家庭教育投入作為教育成本“合理分擔者”的角色并沒有因此而予以否定,相反家庭分擔教育成本的基本原則趨向一致,只是具體分擔份額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且認同具體分擔份額取決于具體的環境。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家庭教育投入在學前教育階段、普通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將繼續扮演著“合理分擔者”的角色。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投入則是“個體需求滿足者”,雖然政府提供全面的財政保障,但畢竟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財政保障水平也有差異,家庭教育投入還應該在滿足子女的多樣性教育需求方面發揮作用,如選擇民辦學校則需要繳納較多的學費等。由此看來,無論在哪個階段的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對其進行優化和引導便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龐大的教育補習市場,家庭教育投入則不限于上述《綱要》中規劃的向學校繳納的學費、校服費、交通費等類型了。教育補習不是一種新的現象。事實上,目前它已經成為整個教育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貝磊等人的研究發現,教育補習不僅在富裕國家存在,貧窮地區也可能存在;與農村地區相比,城市地區的教育補習更為普遍;教育補習的內容大多數是語言、數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類知識;其“繁榮興旺”的原因在于現代社會生活的高競爭、父母對子女教育成就的高預期和家長們現在經濟生活條件的高質量。②我們暫且不論這種教育補習現象的教育影響及社會經濟影響,但它的存在與整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是不無關系的。因此可以說,這種類型的家庭教育投入問題既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產物,又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與內容。
(三)教育改革與發展離不開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參與和滲透
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取決于家庭對于教育資源的選擇行為,反映家庭對教育資源的一種偏好。這種偏好不是“孤芳自賞”的封閉概念,而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印象,體現一定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特征。反過來,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也不僅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約束條件,而且還參與教育改革與發展。例如,優質教育資源對于絕大多數家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其選擇成本是相當高的。家庭教育投入過分傾向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會使得原本稀缺的優質資源過度緊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優質資源本身的最佳配置,如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持續地稀釋優質教育資源以滿足需求,結果影響其效用發揮。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及變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改革與發展是否順利及成敗。其非正式約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符合了教育改革與發展設計的方向,則這種改革與發展在文化上具有了合理性,就能夠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自身正義性的鞏固,增強人們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的信仰和認同,自覺積極地支持教育改革與發展,從而降低了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教育改革與發展政策實施的阻力大大減小。第二,家庭教育投入取向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潛在規則。之所以說是“潛在”,是因為其雖然不具有實體的形式,但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育改革與發展中人們行為選擇的方方面面,在人們的腦中形成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態度和價值觀,指導并規范著人們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態度,以及支持抑或不支持的行為選擇。對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和成效的這種調控作用,意味著家庭教育投入取向是教育改革與發展正確決策的前提。第三,從教育改革與發展效果的長期來說,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則具有決定性意義,它決定著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與制度設計的演變。一次通過“震蕩(劇變)”進行的教育改革能否收到預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方向是否同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自發演變方向相一致,是否有后者的相應變化相配合。第四,由教育制度非均衡引發的教育改革,其目標是要實現教育制度均衡。教育制度均衡意味著教育改革中的正式教育制度供給必須與作為非正式約束的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具有相容性,一旦背離這種情況就會出現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不合作甚至摩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就會十分普遍,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正式制度設計最終在實踐中出現“制度畸形”。
二、當前家庭教育投入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支持不足
教育改革與發展離不開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支持,但是當前家庭教育投入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支持現狀卻不容樂觀,家庭教育投入存在的諸多偏向應該引起反思和關注。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功利主義與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背離
從當前情況看來,家庭教育投入除支付學費外,投入方向的主要領域為子女的應試課程補習,其動機在于讓子女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以便進入優質的初中、高中和大學。廣大家庭不惜花費重金,為子女報各類輔導班、特長班,讓他們加班加點,努力學習。家庭教育投入如此地急功近利與教育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背道而馳,與教育自身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是反教育的。當前家庭教育投入的這種過分功利主義,過于強調應試課程學習,在資源選擇和利用上給予大力的支持,卻忽視了對子女身心全面發展的關注和支持,是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支持的錯位。家庭教育投入的功利主義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制度背景,主要是受當前人才選拔方式和人才觀的影響。當前的人才選拔方式主要以考試為主,考試主要以知識考查為主,這當然使得家庭教育投入傾向于知識學習。“有什么樣的人才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①當然,即使當前家庭教育投入的目的是功利的,也不能完全抹殺其價值。家庭教育投入對子女知識學習的側重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這也同樣能說明家長在對知識價值的肯定和認可,他們認同“知識改變命運”的觀點,也期望子女能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價值,增強未來的競爭力。
(二)家庭教育投入結構失調導致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支持缺位
家庭教育投入一般分為必需性投入和發展性支出投入。其中學雜費、住宿費、生活費等滿足學生上學的基本費用為必需性投入;課外補習費等為發展性投入。狹義家庭教育投入的結構失調,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必需性投入占家庭教育總投入的主體,發展性投入不足,必需性投入中,學雜費所占的比例較大,這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表現明顯②;第二,發展性投入占家庭教育總投入的主體地位,發展性投入中,知識學習投入所占比例較大,對子女實踐創新學習投入不足,這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比較明顯③。這說明由于學雜費占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比例,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不得不將財力集中到滿足子女“上得起學”,發展性投入基本被壓縮。當然,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免除學雜費,學雜費所占的比重在逐步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貧困地區免除學雜費以后,家庭對于子女的發展性投資并沒有增加,這需要引起研究者的繼續關注。在經濟發達地區,財力充足的家庭同樣面臨著家庭教育投入結構失調的問題。在高額的發展性教育資金投入中,應試課程學習投入占極大比例,對子女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的支持性投入不足。此外,從廣義的家庭教育投入的角度來看,當前家庭教育投資中,還存在金錢、物質的投入比重大,時間、精力、文化投入少;重旁觀式的賜予性的單向投入,輕參與式的共同性的雙向投入等結構問題。①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向。學生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同樣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家庭教育投入對子女的綜合素質培養創造條件。家庭教育投入結構失調,導致對子女的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的投入支持太少或缺失,造成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支持缺位。貧困家庭由于子女發展性教育投入過低自不必說。富裕家庭子女的發展性投入主要在教育補習方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教育補習的存在使得體育運動、閑暇活動和交往活動都被擠掉了,課程學習和考試分數的取得經常都是以犧牲其他方面的教育為代價的,而這些被犧牲掉的教育也早已證明是很重要的②。
(三)家庭教育投入差異不利于促進公平
有研究發現,世界主要國家的私人教育支出與社會公平是反方向變動關系,較低的私人教育支出和學費支出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公平。③從家庭教育投入的區域和群體來看,家庭教育支出現狀的不均等不僅存在于地區間、城縣鄉間及不同的教育階段間,而且還存在于校際間、不同群體間以及教育支出的內部結構之中。家庭教育投入的差異關乎教育公平。由于不同家庭的財力有著較大的區別,富人比窮人的負擔能力強,家庭教育投入會加大教育的不平等。因為研究者擔心“家長總是盡力使自己的孩子接受具有排他性的優質教育”。④以教育補習為例,富人要比窮人更容易獲得教育補習,所獲得的補習量更多,質量也相對較高⑤。“此種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差異性的存在,必然導致地區、城鄉和不同人群間教育投資水平的差距,導致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分配的不平等”⑥。因此,家庭教育投入差異過大違背了促進教育公平的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有差距不等于不公平,應該允許通過合理途徑獲取的優質教育資源被人們享用。比如通過增加受教育者個體家庭投入,而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就應是合理的。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在于教育發展長期以來的不均衡,即教育的最低水平離平均水平的距離太遠。顯然,這并不主要因為家庭教育投入的差異,而是在于政府公共職能的缺失,家庭教育投入對擴大教育差距只是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投入的集體無理性造成社會教育資源的浪費
現在的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家長都望子成龍。在很多情況下,家庭教育投入就成為了某種社會心態的反映。比如諸多家庭認為,讓子女進入優質學校、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意味著子女就會有更好的學習成績;接受更多的教育,意味著子女就會得到全面發展,將來也會有更大的收益。但是家庭往往忽視了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子女的實際需求,盲目跟風攀比,造成家庭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社會教育資源浪費嚴重。“真正成為‘人上人’的學生鳳毛麟角,可是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生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表現在教育投資上就是不計成本,過度消費。”⑦出于對教育資源價值的重視和對子女的熱切期待,在個體理性推動下,優質教育資源成為香餑餑,普通的教育資源變得無人問津,或者是無奈之選。這些現象,在東部發達地區、城市家庭和優勢群體家庭中體現的尤為明顯。這種從個體理性出發的家庭教育投入,實則是成本—收益機制博弈導致的集體無理性。家庭教育投入的本意是收益最大化,結果卻往往陷入了投資收益低下、教育資源浪費的困境。家庭教育投入的集體無理性導致了教育過度需求和大量的過度教育,加大了地區和群體間的教育差距和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政策建議
家庭教育投入來源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應該讓國民真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投入因教育改革與發展而帶來的效益的增加,或者是教育改革與發展帶來的家庭經濟壓力的減少,從而引起全體國民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注。首先,縮小經濟差距、促進社會收入平等是根本之策。經濟生產的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之間差距過大、社會收入在行業間差距過大,是導致家庭教育投資的重要社會背景。如果經濟差距能被縮小,家長們就沒有理由再去過于功利地進行教育投入。其次,改革教育評估方法是當務之急。教育系統內部嚴格將學校、班級和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家庭教育投入過于看重課程學習和考試分數的根源之一。可以考慮在教育系統內部采取去精英化策略和改革考試制度。第三,提升公眾教育意識是必由之路。家庭教育支出的主體是千千萬萬的家長,通過一些宣傳活動,告知家庭教育投入偏向的危害,提供家庭教育投入的合理化建議,提升家長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的決策能力,或許是優化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選擇。總之,家庭教育投入可以成為政府引導社會關注和支持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抓手,從解決家庭教育投入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支持性的問題入手,引導家庭教育投入的流向、優化家庭教育投入的結構、解除家庭教育投入的困境,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進程。(本文來自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葉忠工作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教育改革負面影響的消解
- 下一篇:歷史多媒體技術教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