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析法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4 06:55:00

導語:內容分析法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分析法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采用文獻統計的方法,對我國內容分析法的相關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分析,考察我國內容分析法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而探討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展望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摘要題】理論縱橫

【關鍵詞】內容分析法/研究進展/統計分析

內容分析法是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量化分析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它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情報研究,在情報戰中成效顯著。戰后,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圖書館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軍事情報機構一起,對內容分析方法進行了多學科研究,使其應用范圍大為拓展。[1]本文采用文獻統計的方法,對國內有關內容分析法的期刊論文進行了較全面的統計分析,以期對我國內容分析法的研究進展情況作一番考察,進而探討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展望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本文選取的數據來源是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研制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1989-2002)和清華大學開發的《中國期刊網專題全文數據庫》(1994-2002)。這兩個網絡數據庫具有覆蓋面廣,收錄期刊全,檢索途徑多等特點。此外,輔以《全國報刊索引》(社科版)進行手工檢索,共收集到內容分析法研究論文80篇。

1我國內容分析方法的研究現狀

1.1論文數量分布情況

研究論文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發展狀況。截至2002年6月,關于內容分析法的期刊論文按年代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我國內容分析法研究時間分布

附圖

從表1看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研究內容分析的論文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近3年來,發文數量有了顯著提高,說明內容分析法開始得到廣泛的重視。

1.2論文期刊分布情況

對某一領域論文的期刊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不僅可以確定該領域的核心期刊,了解各刊物的辦刊特點,而且有助于分析該領域的研究范圍和發展趨勢。在期刊分類中,筆者將各學院學報劃為綜合學報一類,將僅有一篇相關論文的學科劃為其它類。內容分析法研究論文分布的期刊數量很多,約有60種,按期刊學科范圍劃分的論文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表2我國內容分析法研究論文的期刊

附圖

從表2看出,內容分析法研究論文分布的學科面非常廣泛,這也是內容分析法作為一種社科研究方法的普適性所決定的。雖然綜合學報和其它類期刊載文量較大,但鑒于其刊載文章涉及學科不固定,因此不能反映內容分析法的學科分布情況。相對而言,圖書情報學、新聞傳播學和醫學是研究內容分析法較多的學科。

1.3論文主題分析

從微觀視角出發,就內容分析法論文的研究主題進行統計分析,有利于了解我國內容分析法研究的重點和方向,認清優勢與不足,指導今后的研究發展。

系統分析是指該論文運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全面、系統地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而理論研究論文主要是介紹內容分析法的由來、定義、作用、實施步驟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以“內容分析”為關鍵詞搜索相關論文的過程中,搜集到大量文章,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所指的是“對某方面內容進行分析”,與內容分析法并無關聯,因此未統計入內。

表3的數據反映了兩個方面的情況:其一,系統應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論文居多,證明研究人員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精神和研究能力,因為只有將數據統計與推導分析相結合,才能更有力地說明實際問題。理論研究類文章所占比例較少,反映出內容分析方法本身仍在不斷完善和推廣的過程中。其二,各學科對內容分析法的研究也各有側重。圖情專業人員發揮信息優勢,追蹤研究動態,在引入、介紹內容分析方法方面的論述居多;新聞傳播學既關注社會現實,又進行理論研究,因此各類主題均有涉及;而醫學、社會學、心理學雖然發文不多,但注重實用性,大多運用內容分析法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表3我國內容分析法研究論文的主題分布

附圖

2我國內容分析法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2.1理論研究缺乏廣度和深度

對內容分析法進行理論研究的論文總體所占比例不高,且大多集中于圖書情報學領域。一方面是由于內容分析方法本身屬于實驗性較強的實用型方法,大多數學科將其作為一種應用研究的

工具;另一方面是內容分析法在我國的應用還比較少,很多需要理論指導的細節還未顯現。而在圖情領域的研究論文中,概述文章多,深入研究少。在10篇理論研究文章中,有5篇是從整體上介紹內容分析方法,包括其定義、基本特征和一般步驟,并就在圖情領域引入內容分析方法的可能性、必要性及途徑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其余幾篇分別介紹了內容分析法在軍事、傳播、圖書館等領域的應用。數量與內容都反映出我國圖書情報研究人員對內容分析法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

2.2應用研究缺乏體系和標準

與理論研究比較起來,目前對內容分析方法的實際應用比較多,但是仔細了解就會發現,真正領會了內容分析法的精髓,全面掌握其方法步驟的并不多。內容分析方法是一種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它將用語言表示而非數量表示的文獻轉換為用數量表示的資料,并將分析的結果用統計數字描述。通過對文獻內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文獻內容的一定本質方面又易于計數的特征,從而能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觀性和不確切性的缺陷,達到對文獻“質”的更深刻、更精確的認識。[2]然而就目前我國的應用研究情況來看,很少有能真正符合內容分析方法客觀、系統、量化三個要求的論文。如表3所示,占13.8%的定性分析類文章,只進行了粗略的統計,在分析上強調邏輯理論,忽視數字依據;與之相反的是,占22.5%的定量分析類文章,比較全面的開展了統計工作,數據充分,但是在描述分析方面欠缺力度,變成簡單的數字羅列;占多數的系統分析類文章雖能掌握正確的方法步驟,但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由研究者獨立完成,這對分析結果的客觀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為為了避免主觀意識造成的誤差,內容分析應由多人合作完成,而且還要經過信度和效度的驗證,最終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由此可見,不僅理論研究要深入開展下去,應用研究也亟需建立起科學而完整的實施標準和方法體系,理論與實際要結合起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2.3技術研究進展緩慢

作為一種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對文獻資料的依賴性很大,不僅數量多,而且要求來源準確可靠,這就給研究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工作負荷。從筆者搜集的文章來看,絕大多數統計工作都是由研究人員手工操作完成,沒有提及運用了何種輔助工具或技術。僅有2篇理論研究類文章介紹了計算機輔助技術的進展及在網絡媒介上的運用。

實際上,資料的收集、整理、統計是較為簡單的重復性工作,只是因為待分析文獻量浩大,才使研究變得耗時費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文獻統計部分的工作可以在計算機軟件工具的輔助下變得輕松起來;但同時,伴隨網絡時代而來的“信息爆炸”又進一步加大了內容分析的難度。因此,只有不斷將新技術應用于研究之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分析結論可信度。

3對內容分析法研究的展望

3.1逐步完善內容分析法的理論體系

在內容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方面,主要有以下問題亟待研究:

首先需要對內容分析法究竟是一種定性的還是定量的研究方法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對文獻的內容分析一般有兩個角度:概念分析和關系分析。概念分析通過發現文獻內容中常用詞最常表示的概念并統計其出現頻率,從而對研究問題做出推斷;關系分析更進一步的研究文獻內容中各概念之間的關系、與上下文的關系、概念的組合及其涵義等。[3]可以看出,概念分析側重于運用定量方法計算詞頻,關系分析則側重于定性推導。二者能夠獨立成為研究手段嗎?還是應該互相結合,以保證研究結論不失偏頗呢?

其次,需要明確制定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內容分析方法體系,包括實施步驟和評價標準。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圖書情報部門已將內容分析法引入方法論體系,80年代以來,內容分析方法不斷用系統論、信息論、符號學、語義學、統計學成果充實自己,在社會發展和國際政治等領域業績顯赫。[4]但就我國開展的研究來看,內容分析方法尚未成為社科情報研究的核心方法,相關應用由于缺乏理論基礎和操作規范的支持,因而得不到應有的信任和重

視。為了促進內容分析法在我國社科研究中的應用和發展,各領域尤其是圖書情報人員應加緊對該方法的原理、機制、模式、規范和評價的綜合研究。

另外,作為一種通過所掌握的信息資料推斷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實際情況的研究工具,內容分析法的信度和效度問題十分關鍵。為保證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對信度和效度進行驗證是必不可少的。信度是對文獻編碼一致性、分類準確性和方法穩定性的檢驗;效度是指結論與事實的相符程度,以及理論研究結果的適用性,包括概念效度,即類目的定義是否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實驗效度,即是否有更多的外部依據來證實內容分析的結論;以及現象效度,即研究人員是否真正理解了研究內容所表達的意思及方式。[5]目前這方面的問題尚未得到廣泛的認識。

3.2加強內容分析法的技術研究

在歷史上,內容分析曾是一項極其耗時費力的工作,分析要靠手工完成,或者借助于當時速度還很慢的計算機來分析編碼人員制作的數據卡片。通常一項研究就要使用成千上萬張卡片。人為誤差和時間限制使這種方法不能用于大型文本內容。盡管操作有困難,但內容分析法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已成為一種經常用到的研究方法。一開始局限于詞頻統計研究,到20世紀50年代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考慮更成熟的分析方法,關注概念而不只是單詞,關注語義關系而不只是詞頻。[6]這就需要有先進的技術手段的支持才能實現,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Computer-AidedContentAnalysis:CACA)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計算機主要是作為一種數據管理工具。在數據的搜集、存儲、編輯和整序等為分類做準備的工作程序中,計算機具有手工方法不可比擬的速度優勢。編碼工作也可以在交互的、聯機模式的計算機上進行,通過確定內容分析的目標并準確定義詞序和詞義來產生一部作為依據的電子詞庫,實現對電子文本的自動編碼。CA-CA還有一個顯著的優勢表現在對分類的信度和效度進行先進的、快速的驗證,計算機不僅能對相關的類目和變量做更深入的統計分析,而且更能保證編碼的客觀性。[7]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計算機技術對于內容分析法的應用和發展十分有益。

3.3內容分析法的應用前景

由于內容分析法能被應用于研究任何文獻或有記錄的交流事件,目前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寬廣,包括從市場和媒體研究,到文學修辭、人種和文化研究、年齡層次問題、社會學和政治學、心理認知科學以及很多其他領域。在調查研究中運用內容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各國傳播、交流內容的差異;監測宣傳機構的運行狀況;識別個人、團體或機構的意識傾向、關注焦點和交流趨勢;描述人們在態度和行為上對交流的反應;以及調查個人或團體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另外,內容分析成果反映出的社會語言和心理語言的密切關系,在人工智能開發中也發揮著整合的作用。[8]

【參考文獻】

1,4范并思.論社科情報研究的方法體系突破口.情報資料工作,1995(2)

2馬文峰.試析內容分析法在社科情報學中的應用.情報科學,2000(4)

3,6,8Overview:ContentAnalysis.http://writing.colostate.edu/references/research/content

5Haggarty,Linda.Whatis...contentanalysis?.MedicalTeacher,1996(2)

7WilfriedBos,ChristianTamai.Contentanalysisinempiricalsocial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19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