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新教材理念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11:07:00

導語:新課程新教材理念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新教材理念管理論文

新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科學合理的教材結構、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新穎豐富的呈現形式、生動活潑的練習設計、富有彈性的教學內容,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所謂“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師不能只是新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而應成為新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一、理解編者意圖

要進行富有實效的教學設計,教師除了平時學習課程標準、課標解讀,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課前與教材對話。能否領會編者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對編者意圖領會得越深,越能充分發(fā)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首先要通過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聯(lián)系,以把握新、舊知識的聯(lián)接點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生長點。怎樣理解編者的意圖呢?主要是多問幾個為什么。例題為什么這樣設計?習題為什么這樣編排?結論為什么這樣引出?等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后,教師肯定會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例如,過去線段是在直線的基礎上認識的,由于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中無法借助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直線的含義,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新課標教材在二年級只讓學生認識線段,而且采取直觀和描述的方式。因此,教學中應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可在學習長度單位和測量實物的基礎上先讓學生先去量線段,再讓學生認識到像這樣直的、可以量出長度的圖形叫線段,使學生在測量的活動中體驗線段的性質。

二、把握好教學的起點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對小學生來說,一次完整的課堂學習可以描述為學生從他的認知起點,到課堂學習目標之間的認知發(fā)展過程。就這一過程而言,在學習目標既定的情況下,起點的選擇決定著這一過程的距離的長段。因此,在教師選擇認知起點的時候,學生課堂學習的距離空間就被設置了。顯然,距離空間過長或過短都不是好事。而適宜的距離空間才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所必需的。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就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該如何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對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并不是“新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舊知識”。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與“數”和“形”打交道,就會積累許多數學知識。

例如,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一課,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因此,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關于形狀的感知方面的經驗。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分一分、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來認識四種幾何形體的形狀特征,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又如,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一課,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不能作為“全新”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學時,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了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說一說圖中的小朋友什么時間在做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再利用鐘表或結合課件進行演示,同時讓學生進行操作,使學生明確:鐘表上有12個數,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分針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三、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為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程環(huán)境。教學中實驗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教材這一優(yōu)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一般來說,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體現:當教材中呈現的問題情境與當地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時,教師可以將其換成學生熟悉的事物;當教材提供的學習內容、數據信息等與本班學生實際狀況有差距時,教師可以作適當的調整;當教材安排的課時對本班學生來說過快或過慢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實際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

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主要表現在對教科書的靈活運用和對課程資源的綜合、合理、有效的利用,這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意識,準確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教學目的,避免形式化的傾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yōu)化的過程;是課程標準、教科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結晶;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融合。

我在平時的課時備課程序一般是這樣的:

1、認真閱讀教材,憑個人的經驗想一想每個例題、做一做和課后習題可能要求教師達到什么目標;再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學生的解題思路會是怎樣的?課上學生可能提出哪些問題?

2、看教師用書中關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目標、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3、看一看其他版本的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如何編排的,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東西,吸取一切精華,為我所用。

4、按照新的課程理念寫出自己的教學預案,預案分為“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選方案”三個板塊。寫完后,再參考一下教育刊物或網上有關這個課題的教學設計,看一看,別人是怎么設計這節(jié)課的,有沒有比較新穎的環(huán)節(jié),再對自己的教學預案進行二次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