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5 04:03:00
導語: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
媒介素養教育概念引入我國后,學者對這個概念給予了不同的界定,如卜衛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在于“建立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發展關于大眾媒介的思想、提高對負面信息的覺醒能力、培養建設性的使用大眾傳媒的能力。”[1]吳廷俊和舒詠平認為實行媒介素養教育是為了“滿足信息社會人們對傳播溝通空前巨大的需求。適應社會結構、生活形態的巨大變化;在現代中國社會,由于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帶來巨大的社會變化,人們所處的社會結構與生活形態也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各種變化均指向了對傳播素質教育的需求。”[2]無論哪種界定,“媒介素養”的概念都包含有以下的元素:媒介是被建構的,它也在建構真實;媒介有商業的利益和追求;媒介有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訴求;由于內容和形式各異,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審美特質、符碼和傳統;受眾獲得媒介的意義是通過協商而來。[3]所謂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簡要地說,就是指導青少年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二、青少年的媒介素養現狀
1、青少年面臨的傳媒環境
美國媒介素養教育學者W•JamesPotte在他的《媒介素養》一書中對媒介對人們的影響有個形象的比喻:“媒介傳播效果對人的影響就像天氣對人的影響一樣,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并且有著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4]據世界報業協會統計,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報紙消費國,日銷量達8200萬份,報紙種類也高達2000多種。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塑型力量”。有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頭腦中關于“社會圖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知的。由于人們對信息獲知的渠道依賴,大眾媒介在議程設置、社會輿論形成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2004年7月的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止,中國網民總數已達8700萬,其中未成年人約占網民總數的一半。據抽樣調查,有71%的教師和家長發現孩子接觸過網絡上的“黑信息”或進過“黑網吧”,81%的教師、家長和學生對“黑信息”的攔截和抵御不懂得采取安全的措施,95%以上的家長對孩子上網可能帶來的危害抱有警惕心理。
2、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青少年因其個性年齡特征,對大眾傳媒十分敏感,最容易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有調查顯示城市小學生接觸大眾傳媒的人數百分比為:電視87.7%,報紙71%,廣播61.7%,書籍59.9%,錄音帶51.2%,雜志46%,計算機14.4%,城市中學生的比例指數略低。[5]中國社會科學院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最經常的課外活動是看電視,多數生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達100分鐘。在青少年使用互聯網中,年級越高的上網越多,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212分鐘。媒介的無處不在和青少年接觸媒介的特點決定了青少年在使用媒介時,除了能利用媒介給其帶來的方便之外,還不能很好的抵御媒介所帶來的負面信息。
青少年屬于信息認知弱勢群體,由于知識結構不健全,缺乏社會認知經驗,他們缺少基本的媒介知識、辨別能力,更不具備對媒介的運用能力和批判素養。傳媒素養的匱乏,再加上傳媒擁有向大眾信息的特權,使得青少年對傳媒傳遞的信息喪失了基本的警覺性。媒體聲畫并茂的傳播優勢,電子媒介對許多人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特別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在媒介的“自我”之中。
消極價值觀念侵蝕青少年的精神家園。在感性發展上,青少年信賴于大眾傳播媒介,他們往往視媒介為權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消極價值觀念滲透在許多大眾媒介作品中,潛移默化地侵蝕著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園。一些廣告的消極示范效應扭曲了人們的心理常態,導致“炫耀性消費”等畸形社會行為的出現。大眾媒介憑借其特有的“欲望的模仿”機制重塑社會消費行為,引導社會時尚。
暴力色情信息對青少年的危害。隨著媒介競爭的加劇和在全球范圍的展開,為迎合部分受眾的收視欲望,暴力色情信息成為大眾媒介揮之不去的附屬品。大眾媒介中暴力節目直接影響青少年的侵犯行為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些意志薄弱、未成熟的青少年會因模仿媒介的暴力行為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整合社會資源,建設全面、立體的媒介素養教育實施網絡
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包括多樣的技能和專門知識的活動,所以必須建立一個以全民教育為基礎,政府、媒體、學校、教師、家庭和研究者之間合作互動的體系,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媒介素養教育實施網絡。中小學傳媒素養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對信息作批判性選擇和有效利用。在這些信息的選擇和利用中,媒體和各類社會機構必然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學校實施傳媒素養教育不僅要充分利用本身力量加大傳媒素養教育的實施力度,還應該主動與社區、周邊企業、當地媒體、高等院校等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聯合,有效整合校外教育資源,構建多位一體的綜合教育網絡,形成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1、政府部門為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把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提上議事日程,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為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提供教育基金的支持,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研究是循序漸進的,開展青少年的媒介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基金的支持。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給予政策保障,教育界專家提出,我國應每隔3-5年《未成年人媒體素養狀況白皮書》、形成媒體自律聯盟,建立未成年人新聞發言人制度,對青少年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提供權威調查材料,改變媒體“亂發聲音”的現狀。
2、學校教育部門是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前沿陣地
提高教育工作者媒介運用水平,加強對中學生網絡文化的正面引導。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迎接挑戰,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養,提高計算機水平。在信息社會中,一名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信息和網絡積極認同,深入了解且有良好的悟性,能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管理、運用,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效果,能通過網絡與學生、學生家長交流,才能在濃郁的現代信息技術氛圍中,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實現引導中學生網絡文化的目的。
組織編寫媒介素養教育的教材,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學校應開設信息教育課,把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納入學習范疇,針對性地進行“導視”、“導聽”、“導讀”和指導網絡活動。組織專家、學者定期為青少年做報告,承擔學校專家顧問的角色,為媒介素養教育活動獻言、獻策。如深圳推行的“媒介素養與素質教育”活動,就很好的為中小學生進行了媒介教育。活動主要在各中小學,通過舉辦“媒介素養進百校”系列培訓講座、“媒介素養與素質教育”深圳市首屆教師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和“媒介素養與素質教育”大型研討會等形式,2005年9月20日下午,深圳報業集團與寶安區上合小學聯合舉辦了“媒介素養進校園”的活動。活動中,報業集團的資深記者向學生們講授了少年兒童理性地辨別各類媒介信息的意義,并教授他們學習如何使用傳媒、如何利用傳媒發展自我。
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媒體參與意識,引導學生以積極姿態介入傳媒,從優秀的傳媒文化中獲取營養,作為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如一些學校開展的“關注《新聞聯播》”,“評點《焦點訪談》”、“感悟《東方時空》”的討論寫作活動,以及網絡信息檢索活動、網上主題創新活動等等,都值得加以推廣。再者,學校廣播站、電視臺、報紙可以為未成年人認知、熟悉媒介、實際從事媒介操作提供直觀形象的講堂和場所。
在教學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將媒介素養與現行活動整合,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和實踐媒體知識。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媒體產品,組織播放,并通過討論來豐富學生的媒介知識。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如在學校設立電子閱覽室,建立國外媒介素養教育數據庫,以方便學生可以經常查閱。另外,老師可以建立自己班級的主體網頁,通過網絡這個互動平臺,信息,和學生討論媒體方面的技術、知識,在利用媒體的過程中更好的認識媒體。
3、發揮媒體在青少年媒介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倡導媒體形成自律聯盟
培養青少年的傳媒使用權并尊重青少年的傳播權。聯合國基金會1999年在挪威形成的《奧斯陸挑戰》將少年兒童對媒體的使用權歸結為:接觸媒體的權利;獲得媒體教育和識字的權利;參與媒體的權利;免受媒體侵害的權利;媒體在保護和推進少年兒童權利方面的作用五個方面。尊重青少年的傳播權,不止是為他們提供優質的電視節目,同時將制作主權交給他們,這是在巴西舉行的[2004年世界兒童期青少年媒體高峰會]的結論之一。
設置寓教于樂的媒體,青少年使用媒體的目的在于探索自我,尋找生命的出口,但有娛樂沒有教育的媒體,青少年無法從中學到人生智慧。報刊、廣播、電視、網絡設置專門的欄目及出版相關書籍。如一位傳媒學者在中青網“青少年園地”頻道中開設的“媒介課堂”欄目,透過網絡媒體向未成年人普及媒介知識,努力讓更多青少年討論新聞、了解媒介,就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做法。“怎樣當個小記者”、“我也能做小編輯”、“我來做主持”等類似內容書籍的面世,也是大大有助于未成年人的媒介未成年人媒介素養教育的。
不刊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報道,抵制一切妨礙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信息傳播,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暢通媒體和未成年人之間的溝通渠道。
編寫媒介素養知識普及讀本,深入校院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宣傳,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如深圳青少年報社和特區教育雜志社深入校園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宣傳,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培訓班,并編寫媒介素養知識普及讀本,舉辦《媒介素養與素質教育》研討會等。同時深入校園開展閱讀活動,提倡閱讀書籍,閱讀媒體,閱讀社會。增強大眾傳媒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積極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加大主流媒體對未成年人的針對性,要用未成年人的語言和文化對其宣傳。
媒體注重發展報紙的教育工程。報紙教育工程:NIE,即NewspaperInEducation的英文速寫,美國報界高度重視并廣泛開展教育工程,“據美國報紙協會去年統計,2000年全國有950家日報定期開展NIE工程。這些報紙向全國106,000所學校提供寶,有381,000位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報紙提供的內容輔導學生,當年美國日報的學生讀者達到1450萬。”[6]這種教育工程值得我們借鑒,報紙教育工程是培養報紙校園讀者很好的途徑,通過實行報紙教育工程,青少年成了這些報紙的忠實讀者,同時也擴大了報紙的影響力和說服力。
4、家庭和社會組織為青少年媒介素養提供環境保障(1)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上網
富邦文教基金會于5月25日公布一項青少年媒體實用性為研究調查,先是青少年離不開手機與網絡,同時,還應確認傳媒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家庭是青少年接觸傳媒的主要場所,家長對孩子媒體活動的關注和引導特別重要,包括需要端正認識、加以重視,要以身示范、提高自身信息素質及對孩子的指導能力等。
培養家長自覺運用媒體的能力,引導孩子認識利用媒體的優點,規避媒體的負面影響。如家庭中指定互聯網規則,家長應明確地了解什么樣的網站是適合訪問或可接受的,使用互聯網有什么樣的規則。給孩子良好、明晰和易于理解的例子,說明上網時應該注意什么,確保他們知道當他們對有問題的或使他們迷惑的內容時及時向家長求助;制定家庭政策,列出一系列家庭里任何成員在瀏覽網絡時應該或不該做的事情,監督他們使用互聯網;監督孩子接收和發出的電子郵件,了解他們的網友,就象了解他們其他的朋友一樣;經常查閱歷史文件。
(2)社會組織為青少年媒介素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充分利用社區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所進行媒介知識宣傳,如社區可以聯合圖書館、其他社區機構來推動學校以外的媒體教育。積極組建一支輔導和幫助青少年提高媒介素養的社工隊伍,這支隊伍可以發起一些促進媒體教育的活動,如寫信給地方電視臺呼吁播放較好的青少年電視節目,建議媒體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關注他們好的媒體氛圍的營造。各個社區定期評選優秀媒體節目,并向青少年推薦優秀圖書、刊物、文藝作品和音像制品等。
參考文獻:
[1]、卜衛,《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M]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第449頁-450頁
[2]、[8]吳廷俊、舒詠平:《一種基本素質的教育:中國傳播教育發展新思路》,[C]“2003中華傳播學論壇暨中華傳播學研討會”入選論文,
[3]、W•JamesPotter,Medialiteracy1998Sage,p7-81
[4]、W•JamesPotte.“MediaLiteracy”secondedition.SagePublication,2001.260.
[5]、魯潔.德育社會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辜曉進《走進美國大報》[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
- 上一篇:學校健美選修課特點研究論文
- 下一篇:商鞅的輿論控制思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