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學生品德問題
時間:2022-03-25 05:34:00
導語:技校學生品德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家庭的不良環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它對孩子影響的突出特點是不受時間、形式的限制,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熏陶過程。家庭關系破裂、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等往往是學生問題行為形成的源頭。
黃某的媽媽在他一年級的時候出車禍去世了,這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一直認為自己很可憐,不像其它孩子那樣有媽媽的疼愛。兩年后,爸爸再婚,后母對他很好,后母的關心體貼一度讓他淡忘了喪母的悲痛。但在他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后母生了一個小弟弟,雖然父母對他還是不錯,但重心偏向了小弟弟,對他不像以前那樣關懷備至了。當他犯錯時,后母批評他的語氣也顯得十分不耐煩。所以他覺得車禍奪去了他的媽媽,而后母和小弟弟奪去了他的爸爸。這樣的家庭環境使他對家庭及周圍的人冷淡、疏遠、不滿、抗拒,甚至充滿敵意和憎恨。
二、學校教育不當。
教師“潤物細無聲”的愛可以使學生心靈受到感化。特別是對患有情緒饑餓的學生,愛可以使學生心靈產生巨大的向上的內驅力,喚起他們的自尊心,自愛心,自信心。師生間經常會碰撞出心靈感應的火花,學生就會愈加信任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的過程中,作為班主任,就要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真正做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面對違紀學生,不能簡單地粗暴批評,而是找其促膝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指出其危害性,并經常深入宿舍去查看,找學生聊天,說說心里話,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黃某的班主任是一名新分來的大學生,沒有工作經驗,推選班委人選時不夠慎重,在對該生缺乏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選其當任生活委員。我們都知道生活委員是負責班級的班費收繳及班費做賬工作,負責各項活動票據的記錄,負責班級公共物品的保管等,責任重大。班主任缺乏與學生溝通,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征,根據黃某的性格不適合當任生活委員這一職務。班委應該推薦熱愛班集體、關心班集體,思想品德好,積極上進,有高度責任心的同學當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要,對學生關心不夠,發現問題沒有及時處理。在入學后期當發現該生經常通宵上網,并時常曠課時,作為班主任就應該其談話,了解其曠課原因,并指出過分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的危害性,它不但能荒廢學業,影響身體健康,產生不健康的“心理依賴”,更主要的是會誘發犯罪。班主任更不應該將近二千元的書款交給黃某,這也是誘發其犯錯誤的原因之一。
三、學生個體的內因。
1、早期的創傷性經驗和個性的影響。
早期經驗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如果孩子遭受過創傷性打擊,可能構成其將來心理問題發生的根源。這位學生幼年喪母就讓他受到創傷,他羨慕別人有完整的家庭,而自己卻沒有媽媽,沒有母愛,和別的孩子不同,所以他變得特別脆弱、多疑和孤僻。
2、心理沖突或挫折,抑郁冷漠,以及不合理認知和不良的應付方式。
心理沖突或挫折,常常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尤其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學會良好的應付方式,不能較好的處理各種心理沖突和挫折,則容易導致其心理問題的發生,所以,應付方式被稱為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重要的中介因素。
黃某本來就是一個不太喜歡集體生活的學生,同學們自然不大喜歡和他一起玩,長期缺少集體生活的溫暖,以及本人缺乏群體觀念造成了他冷漠、孤僻的性格。進校半學期以來,在每次的專業課考試中,成績經常不及格,故對學習表現出畏難情緒,總是憂心忡忡。原來黃某有中學時,雖然成績不是名列前茅,但也沒有不及格的情況,自從進入了新的學校,新的環境他不能適應,加之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相對中學輕松,時間也較寬余,他覺得無聊,因此常常沉溺于玩樂中,全沒了中學的學習勁頭。加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夠,和同學們的關系也處得不太融洽,這些使得原本性格內向的他更是感到憂慮和不安,整天愁眉苦臉,笑口難開,覺得生活沒意思。
黃某在參加學院學生會成員的競選中,因為競選失敗,就整天怨天尤人,不能正確面對挫折,而是自暴自棄,整天沉溺于網絡游戲中,他認為只有在網絡游戲這個虛幻世界中才能找到自我,在網上可尋覓到“知心朋友”,在游戲中還可以過足當“英雄”和“國王”的癮。害怕回到現實生活中。這樣消極的應付方式,對他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傷害。
從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黃某的問題行為屬于心理性問題導致品德性問題,學生心理不健康勢必會擴展成品德不良。根據該生的實際情況,對于此類學生,我認為應該用以下方法來進行糾正:
一、尊重、關心和愛護。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對學生充滿愛,特別對于問題行為的學生更要給予無私的愛。因為只有愛才能使他們受到鼓舞、感到溫暖,對前途充滿信心積極向上。愛是一種感情力量,能夠轉化為推動學生前進的心理動力。只有當他們體會到教師的善意,才會去除戒心,接近教師,向教師吐露心聲,把教師當作知心人。只有這時,他們才會樂于接受教師的勸導,出現態度的轉變。
二、正確對待,熱情幫助。
只有當學生體驗到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集體的溫暖時,他們才能逐漸消除種種消極的、對立的情緒,恢復他們的自尊心和對人的信任感,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并從中受到教育。所以教師不但要熱情對待他們,還應該讓全班學生都主動接近和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并且能一分為二地在他們身上發現湮沒在問題、缺點中的“閃光點”和細微的進步,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動、贊揚或信任,就會使他們獲得克服弱點的勇氣和自信。
三、幫助學生積極面對挫折
挫折心理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兩面性。所謂客觀性,是指挫折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因此,當我們面臨挫折時,也無須驚慌失措、怨天尤人,而應該坦然面對。所謂兩面性,就是說挫折對人生的發展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挫折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極頹廢,或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失去對生活的信心,造成人生悲劇;另一方面,挫折又能讓人受益,使人在錯誤中猛然醒悟,在失敗中汲取教訓;完善自我,起到磨礪人意志的作用。所以,要教育學生要善于把挫折轉變成自己前進的壓力和動力,切不可被它嚇倒。學會堅強,一旦遇到挫折,要保持樂觀的態度,受到別人冷落,要換位思考,理解這各冷落是沒有惡意的。當考試失利,前途渺茫之時,堅定信念,相信自己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最終就會成功。從來成功多磨難,挫折并不可怕,它只是對成功者的一次考驗。
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有機結合。
利用家訪、信訪、家長會,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加活動等形式溝通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感情,使之相互理解。讓師生間的感情、同學間的感情、家長與子女間的感情渾成一體溶為一片。讓黃某這樣的孩子能感受到自己也和別的同學一樣有父母的愛,有父母的重視,形成一種良好的教育合力。也使家庭的問題得到緩解,使孩子在家庭之愛中得到向上的力量。
五、針對性格缺陷,進行心理指導。
問題學生盡管存在著種種毛病,但本人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識到這些毛病的性質和危害,更難獨自找到擺脫這種處境的方法。就像黃某某,他經常覺得一切問題都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從不認為自己的主觀因素也在起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及時提供正反兩方面的有關事例,運用暗示、啟發等手段,有針對性地給予必要的心理指導,幫助他們提高認識,促使他們去改變。
六、允許反復,在反復中耐心誘導。
反復是問題學生進步中新舊因素斗爭的復雜性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現象。學生如果能在反復中汲取教訓,這種經驗就會轉化為抵制誘因的內在力量。當學生出現反復時,教師不應泄氣和懊惱,而是應把這種反復視為良好的教育時機,循循善誘。相信堅持下去,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近年來,學生厭學、暴力、自殺等事件時有耳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正逐漸成為社會、學校和家長三方共同關注的新焦點。當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教師們不可急躁,要耐心找出學生問題行為的原因,對其進行識別和分析,對癥下藥,找到合適的方式來糾正,使學生能健康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田雷《德育1》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商學院開展創業教育
- 下一篇:高等院校鋼琴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