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德國職業基本教育年及其評析
時間:2022-04-21 10:00:00
導語:談論德國職業基本教育年及其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年是德國三年職業義務教育的第一年,其悠久、任務明確、定位合理、課程設置廣泛。文章概述德國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歷史軌跡、課程設置、授課形式及其發展趨勢,并作簡略評價。
關鍵字:德國;;職業基礎教育年
德國是世界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世界享譽盛名。其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完善,形式多樣,效率較高。經職業教育培育的大批優秀人才為德國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職業教育被稱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支柱”。職業基礎教育年(Berufsgrundbildungsjahr)①是德國職業學校教育的第一年,其任務明確、定位合理、課程設置廣泛、授課形式靈活,為學生未來的專業深造與職場就業奠定厚實的基礎,并使學生對因技術升級、產業革新可能導致的職業變化有較強、較快的適應能力。在目前我國知識經濟初現端倪、技術升級日新月異、產業革新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對德國職業基礎教育年的研究,能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方針指導下的我國職業教育有借鑒意義。
一、歷史軌跡
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最初萌芽可追溯至19世紀初的進修學校。1816年北德意志聯邦頒布工商條例,規定18歲以下的學徒必須接受進修學校教育,培養讀、寫、算等能力,對學生進行廣泛的職業基礎教育肇始于此。進修學校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逐漸發展成為在職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場所。1919年《魏瑪》第145條規定了普及進修學校義務教育至18歲的原則。1920年,德國全校大會將進修學校定名為“職業學校”。[1]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后,職業技術教育有了很大發展,政府把職業學校作為法定的義務教育場所。
1958年起,德國在各州開始試設一年制職業基礎學校,各界反映良好。1969年8月14日頒布的《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的第一年作了法律上的闡述:學制一年,屬三年職業義務教育中的第一年,稱為“職業基礎教育年”。這是“職業基礎教育年”第一次正式見諸法律條文。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德國開展了一場廣泛、深入而持久的關于職業基礎教育政策與理論方面的大討論,教育界、工商界都普遍意識到要加強職業基礎教育。1970年,聯邦和各州共同委任的德國教育審議會制定了《教育結構計劃》,就德國教育發展提出了“四個目標”、“七個建議”,其中第六條建議就是“在第一階段后的第十一學級設職業基礎教育年”。[2]1973年以后,德國又陸續頒布了《教育總體計劃》、《聯邦政府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要點》以及《關于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框架協定》這三個對后來德國職業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政策法規。其中《關于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框架協定》對職業基礎教育年的任務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1978年5月19日,德國政府通過修正協議,正式在全國實施職業基礎教育年。同年,德國政府規定給已完成九年或十年義務教育的青年以全日制職業基礎訓練。職業基礎教育年開始受到社會各界重視,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德國職業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
二、職業基礎教育年的辦學特色
(一)入學條件
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招生對象是已完成普通義務教育的青少年。《關于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框架協定》對職業基礎教育年的入學資格作了規定:所有離開普通教育學校、中學教育第一階段結束后的十年級畢業生。也就是說在學制系統的第十一年強制實施職業基礎教育。依此規定,在德國,任何離開普通教育的畢業生都必須接受為期三年的職業教育,在第十一年強制實施職業基礎教育,這一規定既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地實現了無縫銜接,又為受教育者進一步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二)任務與定位
職業基礎教育年的任務就是要教給學習者共通的基本職業技能,為以后從事多樣的職業活動打好基礎。它介于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被賦予了普通教育和專業職業教育之間的“連接”功能,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專業職業教育作鋪墊。
德國職業教育系統包括職業準備教育、職業教育、職業進修教育以及職業改行教育。職業基礎教育屬職業準備教育,在德國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中對此表述為:“職業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應該視為為進一步實施的職業專業教育打下寬廣基礎的階段,向受教育者傳授盡可能廣泛的職業活動領域所共同具有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和行為方式,從而為從事多樣的職業活動做準備”。[3]這一表述在德國職業教育史上首次從法律上確立了職業基礎教育。
(三)課程設置
《教育體系結構計劃》中關于職業基礎教育的設想是:“職業教育應該為通向更高水平(層次)的不同的專業化的道路打下寬廣的專業與文化教育的基礎”,[4]基于這種構想,職業基礎教育年的課程設置廣泛。入讀職業基礎教育年的學生學習分屬13個職業領域的基本技能與技巧課程,即經濟與、金工技術、電、技術、木工技術、紡織技術與服裝加工、化學、和生物學、印刷技術、裱糊技術和房間布置、保健、營養與家政、農業等,共涉及220門職業。各職業領域的課程分為三個方面:(1)普通課,包括德語、社會學、體育、宗教;(2)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課;(3)選修課。目的是在各職業領域中,介紹一個寬廣的、具親緣關系的、職業共需的職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判斷能力,并加深普通教育,為進一步接受專業訓練打好共同的基礎。其作用在于使學習者具有職業上的應變能力和適應不斷提高的、訓練職業的專業要求。[5]為他們進一步選擇和接受各種專業職業教育作好準備,打好基礎。
(四)授課形式
職業基礎教育年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特別強調實踐活動,嚴格要求學生學會基本功,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每個學生不但都要接受嚴格的文化理論教育,而且也都要接受嚴格的實踐操作訓練和訓練。職業基礎教育年通常由全時制職業學校②或通過訓練與職業學校訓練相結合的“雙元制”形式來完成。實施學校與企業協作式職業基礎教育的學校,采用部分時間制教學,每周教學2天,其余時間則接受企業培訓。
職業基礎教育年近200年的發展歷史表明,它對培育“口徑寬”、“基礎厚”的職業工人是大有裨益的。雖然職業教育基礎年的某些授課內容,也因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企業部門生產要求不斷變化,目前出現了職前培訓跟不上要求的問題,這也是整個德國職業教育目前所處的困境。德國職業教育部門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正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以彌補,如在職業教育中增設普通教育課程內容。總體而言,職業基礎教育年在可以預計的未來將因其課程設置的相對廣泛,任務與定位明確,確定職業培訓的“關鍵性素養”(Schlussequalifikation),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因技術升級、產業革新對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必將繼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歡迎。
三、對職業基礎教育年的幾點評價
職業基礎教育年作為德國三年職業義務教育的第一年,為學生進一步接受專業職業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綜觀職業基礎教育年的任務與定位、課程設置與授課形式,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優勢所在:
(一)通過實施職業基礎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從而滿足未來的就業體系的需要實施職業基礎教育年可提高職業教育的有效性,傳授職業中的“關鍵性因素”,培訓各種職業共通的“核心技能”,避免過早的專業化,確保在未來的職場上,從業人員的通用能力有更大的拓展空間。在不能完全預計到未來變化的情況下,如何使教育內容與未來的工作相適應,職業基礎教育年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取的方式方法。
(二)可以提高受教育者職業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特別是在技術升級、產業革新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當今社會,不同技術相互交織在一起,經過職業基礎教育年培訓的學生,在完成三年職業教育進入勞動力市場后,無需進行大規模、長時間的教育與培訓,就可提高自己的技能,適應因職業結構的變動而造成的工種變化,企業也可縮短對職業工人的培訓時間,從而有效降低培訓成本,迎合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社會對未來勞動力市場的要求。
(三)秉承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優點,職業基礎教育年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職業基礎教育年接受教育,每個學生不但都必須接受嚴格的文化理論教育,而且也都要接受嚴格的實踐操作訓練和實習訓練,在實際操作技術方面,都比較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能從根本上杜絕理論脫離實踐,如“紙上談兵”、“眼高手低”現象的發生。經過職業基礎教育年培訓的學生,在三年職業義務教育結束后,無需再經過長時間的熟悉業務過程,就可直接作為一個熟練工人或技術工人參加工作。
(四)職業基礎教育年的學生因所學內容廣泛,不但能獨立勝任工作,而且可以成為多面手“德國的機器操作員和其他車間工人承擔的任務,要比他們的英國同行廣泛得多,他們能夠更好地滿足高質量標準,并且能一以貫之。”[6]即使可能因一時某一工種人才飽和,也可在其他領域謀得一職,大大降低了培訓后失業的風險。職業基礎教育年的課程設置可使離開學校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簽訂的機會。[7]
(五)職業基礎教育年有助于學生為將要進行的專業職業教育奠定理論基礎,做好實踐準備職業基礎教育年不是中等教育的“死胡同”,它屬于三年職業義務教育中的第一年,處于德國教育體系的第二階段。“它確實為教育水平較低的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機會,通過學習可以使這些學生獲得好的成績,并且為他們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提供了條件。”[8]學生在職業基礎教育年所學的內容相對淺顯,但涉及面廣,這為日后的“專、精、尖”專業職業教育鋪墊了厚實的基礎。
比較而言,我國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急功近利,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所學的內容、技能,往往囿于某一工種或職業,針對性太強。而我國職業教育目前盛行的“訂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旦受到技術升級、產業革新的沖擊,其求職領域將大受限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于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近年來,已經有學者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寬基礎,活模塊”的職教課程理念,“多工種,職業群”的非定向培養模式,提高“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目標。[9]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學習和借鑒德國職業基礎教育年中的可取之處,必將有助于實現我國職業教育在新世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21.
[2]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2.
[3][4]徐涵.德國關于職業基礎教育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政策的討論[J].職教論壇,2004(2)上:63,64.
[5]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0.
[6]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書(第4卷)[Z].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32,833.
[7][8]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書(第6卷)[Z].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38,138.
[9]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7.
- 上一篇:企業人力資源的新動向綜述
- 下一篇:小議提升基層干部執行力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