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教師就是為學生而活著

時間:2022-05-09 03:58:00

導語:談論教師就是為學生而活著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教師就是為學生而活著

摘要:教育本是一件簡單的事:該做的成為習慣,該止的成為底線;教育也是一件復雜的事:該做的有時有地有人不讓做,該止的有時有地有人不讓止。

關鍵詞:積極;職業(yè)倦怠;愛和嚴的統(tǒng)一;批評

要想培養(yǎng)陽光向上、積極進取的學生,首先要有身心健康,心態(tài)積極的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個“快樂的老師”。每天走進校園,走進班級的時候,用我們心中的陽光溫暖學生,用我們甜美的微笑感染學生。

但工作幾年之后,老師往往會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常見教師“職業(yè)倦怠癥”如下:當我們踏進校園,孩子們一聲聲清脆的問好已無法舒展我們緊縮的雙眉;當我們走進教室,同學們婉轉悠揚的誦讀已難以激起我們心靈的共鳴;當我們端坐辦公桌前,以一句“這點小事也來煩我”打發(fā)滿含委屈來求助的學生;當我們從積滿灰塵的書本下找出一份“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點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講臺……

如果是這樣,老師們,我們是不是真的“老”了,即使我們還很年輕但我們的心態(tài)已經老了;即便我們自認為擁有年輕的心態(tài),但此刻的我們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師感染過或正感染著的一種“職業(yè)倦怠癥”。有些教師工作時“目中無人”,一學期下來竟叫不上幾個學生的名字;有些教師把一切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邊,只是靠“傳統(tǒng)工藝”去以不變應萬變;這些,正是教師“職業(yè)倦怠癥”的具體“癥候”。

職業(yè)倦怠會使人失去職業(yè)自豪感和責任心,道德弱化,行為會扭曲。生理表現(xiàn):身體疲勞、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質量下降、活動力降低等。工作效率降低,人際關系淡漠,行動遲緩,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精神恍惚。心理表現(xiàn):對職業(yè)前景茫然,沒有工作熱情和動力,逃避競爭,失去工作樂趣,對辦公場所有強烈排斥感甚至恐懼感。

愛因斯坦:“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世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沒有想做壞孩子的孩子,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沒有不可救藥的孩子

教育不光是給孩子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帶著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未來作準備。我們的教育是為了未來的教育,是著眼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用安全、可信賴、能夠共情的形象面對學生,緩解他們的抵觸情緒,幫助他們放松戒備的心態(tài)。

作為老師還要注意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

剛做教師的小郭是個工作熱情很高的小伙,和許多剛做老師的大學畢業(yè)生一樣,特別希望能在工作單位很快做出一些成績。常聽人說:“親其師,信其道。”為了讓學生認可自己,他從一接班就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到了高二,他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暴露越來越多,想加大管理強度,局面卻是易放難收教師對學生要有慈和愛的一面,也要有威和嚴的一面,這是師愛中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他們互相依存、滲透和結合著。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要通過嚴表現(xiàn)出來,嚴又要以愛為基礎。失去了嚴的愛就是溺愛,而失去了愛的嚴就變成蠻橫了,這都是不可取的。正確處理愛和嚴的關系,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師愛是一種大愛,既要有博大無私的境界,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也叫智慧。在正確處理愛和嚴的關系問題上,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學會批評。批評,是教師最通常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它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嚴的統(tǒng)一。批評應該是愛和嚴的統(tǒng)一,批評是一種藝術。

(一)批評要以信任為基礎。如果不相信他能改正,又何必去批評呢?我以為,信任是批評的前提條件,并且要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的這份信任。

(二)批評要講方法,看對象,有的需要含蓄一些,一點則明,適可而止。有的則需要透徹一些,有的只需要個別談心,有的則非當眾指出不可,有的要通知家長配合,有的則以不通知家長為宜。總之,要根據(jù)對象和具體環(huán)境、條件而定。

(三)批評要講態(tài)度,要心平氣和,以理服人。少發(fā)脾氣,避免粗暴。

如果我們對待前面的學生是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法,那么對待這個問題則要旗幟鮮明地執(zhí)行學校的法律法規(guī),讓學生懂得要承擔做錯事的后果,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再者作為老師教還要有自責精神,如果事情和自己有關,教師應敢于實事求是地承擔應負的責任和做出認真的自我批評。這樣批評的說服力就大多了,同樣是一種身教。

批評后,要注意觀察改正的情況,善于發(fā)現(xiàn)微小的進步,并且盡量使她知道老師已經看到了。對于學生已經改了的錯誤就是不存在了,一般不要再提了,更不要記仇。

作為老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塊陣地,教師只有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并切實地指導他們正確做人,才會受到學生的尊敬和喜愛。教師和學生的互尊互愛關系,是建立在教與學的基礎上,離開了教與學,就沒有師生。

通過知識的傳授,培養(yǎng)他們的求知欲,樹立他們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嚴謹?shù)慕田L和嚴格的要求,教育他們誠實做人,使學生具備目標明確,虛心刻苦,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品格。

在主題教育活動中去滲透人類的優(yōu)秀品質,讓學生在活動中被教育的主題感染。因為對于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比如讓學生回家后主動為家人做飯,我認為學生飯做得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有這種體驗。因為體驗不僅是一個情感問題,而是在情感交流中逐步升華的一種認識、養(yǎng)成的一種習慣,最后形成的一種道德觀。體驗活動讓孩子們不僅去聽、去看、還讓他們去做。孩子們經歷了這樣的認知過程,情感交流過程,行動實踐過程之后,就會努力的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健康的個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高低往往決定著他在學生們心目中位置的高低。古人講: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同樣是這六個字,教師的努力程度,決定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高度、深度、廣度。每個學生都是渴求新知的,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非常敏銳地捕捉到老師的付出與努力。不管教師天資如何,只要是真心地投入、忘我的鉆研,你的教學就會是充滿陽光,充滿靈性、充滿激情的。

幾年的教學經歷我深深地感到: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教與學的互逆反饋、雙向流通中,教師即教育學生,又教育自我,二者相諧才能共同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二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使我作為一名教師積蘊了豐厚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其一、身體力行的實踐使“敬業(yè)精神”不是作為一個口號而是作為一種本能融進我的教學生涯,每逢家庭和事業(yè)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我總是把事業(yè)放在第一位,同時,學生對老師的先期信任成為我“言傳身教”的原動力,為了不辜負這份信任,嚴格的自我要求和不斷的自我超越對于我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其二、多年的教師工作實踐還使我磨練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平等、寬容,因材施教和開掘潛能成為我特色教育的“三位一體”。

其三、我工作中的另一特色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實踐證明,這種創(chuàng)新了形式的教育因為更易于被學生接受,更易于調動起他們自己的積極性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經說:“作家是為作品而活著的。”我要說:“教師就是為學生而活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就是我們的幸福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