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思英國正規教育中的環境教育課程
時間:2022-05-22 04:11:00
導語:淺思英國正規教育中的環境教育課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教育”這一術語是1920年蘇格蘭植物學家PatrickGeddes(1854—1933)首次將“環境”與“教育”兩詞并列使用后才出現的。而國際上則是在1948年巴黎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正式使用它的。英國是世界上環境教育工作開展得比較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之一。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倫敦的煙霧事件是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倫敦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大城市,處在泰晤士河下游的開闊河谷中。
1952年12月正值寒冬季節,氣溫很低,潮濕的空氣壓在倫敦上空,成千上萬個煙囪向空中噴吐大量黑煙,塵粒濃度為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濃度為平時的6倍,煙霧中的三氧化二鐵使二氧化硫氧化,產生硫酸泡沫,凝結在煙塵上形成酸霧。全市4天中死亡4000余人,以后的兩個月中,相繼又有8000人死亡。此后的1957年和1962年倫敦又發生煙霧事件,經過對比才查清煙霧發生的原因,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高度重視。因此英國也是世界上開展環境教育較早的國家之一。
一、英國環境教育的開始與發展
“環境教育”一詞在英國第一次使用并受到重視是始于1965年,其標志是英國高等學校的研究領域開始涉及環境教育研究,凱爾大學舉行了一次會議,內容是考察鄉村的環境保護及其有關的教育問題,這次會議促成了1968年英國環境教育協會的成立;到了1971年,學校委員會的“5—13歲環境學習項目”公布,環境教育開始走入初級與高級中學的教學中,并且英國各個學校的董事會開始陸續將它正式地列為學校規劃實施項目的一部分,由此標志著環境教育開始在英國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取得一定的地位。此后,英國《國家課程》又明文規定,環境教育應作為一門跨學科的必修課存在,使環境教育在英國正規教育中取得了穩定的一席之地。
國際上進行的一些活動與會議,對英國環境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197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在貝爾格萊德召開會議,并制定了《貝爾格萊德憲章──環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隨后1977年在原蘇聯第比利斯舉行的國際會議,促使英國正規教育中環境教育的體系逐步成形,進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出版《環境教育》課程指南。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及《21世紀議程》的制定,則進一步將英國環境教育在內容充實方面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該會中將環境與發展相聯系,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學校中實施環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這使英國進一步認識到必須對年輕人進行環境方面的教育,并對成年人進行環境方面的再教育,通過環境教育告訴他們如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如何才能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應有的作用。1995年在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形勢的影響下,英國教育部和環境部聯合舉辦環境教育大會,環境教育日漸成熟。
二、英國環境教育的內涵
環境教育在英國的全部內涵主要體現在: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或通過環境教育,以及為了環境的教育。
“關于環境的教育”是指,教給學生環境方面的基本知識,對這些知識的習得與理解都是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環境欣賞的態度,從而使他們愿意去關心和保護環境。為此,只將眼光停留在對環境中一些過程和事實材料的介紹這種水平上是不夠的,將眼光只放在人類對環境造成的負面效應的批評上也是不夠的,還應該提供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環境的積極態度的知識。
為了達到“關于環境的教育”所要實現的知識目標,必須“在環境中或通過環境”將環境作為學習的資源來實施這種知識教學。即學生必須參與到有利于提高環境質量的環境活動中,參與到環境規劃與環境活動的實施中。只有通過實際的參與,學生才能真正學習到關于環境的知識??梢赃@樣描述一下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學習情況:“我聽說了,但是我忘記了”;“我看到了,于是記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這種實際參與、實際做的過程,才是正規教育中保證環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為了環境的教育”所強調的是,在參與環境活動和當地建設的工作中,通過鼓勵和引導學生探索個人與環境及個人與環境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他們學習到對于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和價值觀。只有通過這種參與方式的學習,學生才能體會并理解,小規模范圍內制定的決策是如何產生巨大影響力的。理解這一點,對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國家的決策往往會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利益。學生參與到這種環境教育的活動,會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對于環境的積極的態度和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有助于人們終身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活動中,并有助于提高人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三、環境教育體系及其特點
英國正規教育中的環境教育,從目標的制定到具體實施、再到教學評價,形成一個相當成熟的體系,并已進入主流教育領域。
首先,英國環境教育目標的確立、內容的設置與教學方式的設計,是在充分借鑒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作為理論依據后制定的。比如,根據皮亞杰的他們思維心理學思想中提及的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理論,科學地設置并安排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所接受環境教育的內容,從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例如,對于低幼階段的學生,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先通過親身實踐,在觀察接觸環境事物的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對環境事物強烈的好奇心,讓他們在興趣的驅使下收集到一些關于環境的第一手資料,從而使他們形成一定的關于環境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這些兒童進行有關的概念、知識的教學,以此達到知識、技能、態度的教學目標。而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則可以通過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與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長補短;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與學校的一些環境事務,從中受到環境道德的教育。諸如此類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對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級,加以區別對待。
其次,環境教育目標的制定,在以心理學成果為依據的基礎上,同時緊緊圍繞“關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以及在環境中或通過環境教育”為中心,提出在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分別要達到的目標。
1.知識目標主要圍繞“關于環境的教育”來組織內容,認為作為評判環境問題的基礎,學生應發展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理解:
(1)在環境中發生的自然過程;
(2)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3)過去和現在的各種不同的環境;
(4)諸如溫室效應、酸雨、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
(5)保護和管理環境的地方級、國家級以及國際級別的立法控制,有關環境的政策和決策是怎樣制定的;
(6)個人、集體、社區和國家在環境方面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關系,例如:英國火電站的排放物是如何影響斯堪的那維亞的;
(7)有關環境問題可能引起的爭議與矛盾;
(8)環境是怎樣受到過去的決策和行為影響的;
(9)規劃、設計和美學的重要性;
(10)保護和管理環境的有效行動的重要性。
《國家課程》中提出以下七個領域的知識和認識可形成課題:
(1)氣候;
(2)土壤、巖石和礦物;
(3)水;
(4)物質與資源,包括能源;
(5)植物和動物;
(6)人與社區;
(7)建筑、工業化與工作。
2.技能目標主要圍繞“在環境中或通過環境教育”,提出培養學生六種技能
交往的技能:通過不同的方式,如論述、寫作、戲劇或藝術等來表達關于環境的觀點和思想;清晰地、簡潔地論述一個環境問題。
計算的技能:對數據進行收集、分類和分析,例如,進行一次生態調查;解釋統計結果,例如:關于天氣。
學習的技能:對于不同來源的關于環境的信息進行檢索、分析、解釋和評估;組織和規劃一個項目,例如,關于學校一部分環境的改善。
解決問題的技能:鑒別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后果;形成關于環境問題的合理意見,并且發展平衡的判斷。
個人的和社會的技能:與他人合作地工作,例如,“為了環境”的集體活動;具有“為了環境”的個人的和集體的責任心,例如,對廢棄物的處理。
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能:收集信息并將它們輸入到數據庫,例如,利用學校中關于鳥類的表格進行關于鳥類的數據記錄;利用信息技術模擬一項調查,例如,核反應堆的運行。
3.態度目標主要針對“為了環境教育”而設的。認為如果要使學生珍視環境,并且要使他們懂得自己對于保護未來環境的作用,那么,培養他們形成對環境的積極態度是必要的。為了培養學生對環境的積極態度,教師應當鼓勵他們形成下列五個方面的態度和個人品質:
(1)欣賞、愛護并關心環境和其他生命;
(2)對環境問題的獨立思考;
(3)為他人的信仰和意見的尊重;
(4)對證據和合理論據的尊重;
(5)容忍的態度和開放的思想。
英國的環境教育在實施時,首先,將環境教育納入學校發展戰略中,從學校整體角度出發,制定出環境教育的整體實施策略,使環境教育滲透在學生的學校生活中與學校管理中;其次,強調充分利用身邊的環境及校園的環境進行環境教育,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優勢;第三,通過跨學科的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從整體上協調地進行多學科環境教育的滲透教學。另外,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學校的環境管理事務,除了達到完成對學生的環境教育目的外,還達到了擴大環境教育影響力的目的。
最后,關于環境教育成果的評估問題。在英國環境教育的評估是分兩方面進行的:一方面對于課程和大綱中知識與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傳統的評估方式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是通過對具體生活環境的審查來進行行為態度方面的評價。如通過對學校環境質量改善情況的跟蹤調查,通過對學校節能狀況的考察等來評判一所學校環境教育的實施成效,以及觀察學生對待環境的態度與行為的轉變情況等來評判該校環境教育實施的成效等。
英國自古就推崇自然教育,環境教育作為其后的延展,雖然起步晚,但已日臻完善。二戰后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是環境教育發展的現實基礎和直接動力。自1990年起,英國環境教育實現了跨學科教學,中小學正規教育中的環境教育有明確的、強調有效參與的目的與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態度目標;環境教育的內容豐富,就地取材,便于實施;關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和在環境中進行教育;環境教育的實施注重實效,形式方法多樣,理論聯系實際;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特征,采取不同起點,設計相應內容,實施過程注重情境性和探究性,形成好的學習體驗和團隊精神;評估注重學生行為態度、師資培訓和對學校環境教育實施的督導。
環境教育的歷史雖短,但在各國的實驗過程中,已出現了共同特點,如環境教育應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貫穿于教育全過程,貫穿于人的一生。環境教育正在擴展與整合為可持續發展教育??沙掷m發展教育不是一種新的課程,而是通過了解各門學科如何通過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相聯系,開發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內容,也是為適應生態文明所進行的教育改革的過程。
縱觀英國環境教育走過的歷程,使我們對當前在我國開展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充滿信心,我國的環境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已有了基礎,正在盡快擴展為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步,而且可借鑒別國環境教育中的經驗與教訓。
- 上一篇:小議加強村級財務內部調控水平的方法
- 下一篇:新環境下企業提高內部調節制度建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