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境外培育方式

時間:2022-07-03 09:01:51

導語:高校人才境外培育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人才境外培育方式

境外人才培訓工作是高校人才培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為“北工大”)作為一所地處國際化大都市的地方大學,多年來通過多渠道組織和實施人才境外培訓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具備國際視野、理解異國文化差異、熟悉國際高等教育體制、擁有流利的外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境外人才培訓工作依據其培訓渠道、培訓時間、培訓人員、培訓經費、培訓課程、管理模式的不同,培訓模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一、培訓渠道

一般來說,高校境外培訓項目的渠道主要有四種形式,即:政府主導的境外培訓渠道;高校自主開發的培訓渠道;非政府組織、非贏利組織培訓渠道及個體聯系的培訓渠道。這四種渠道構成高校人才境外培訓的一個有機組合,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了高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1.政府主導的渠道政府層面組織實施的培訓項目,從培訓的計劃、內容、課程、經費、時間和地點全部由政府主導,帶有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它的特點是計劃性強、規模較大、經費充足、重視過程管理;而其受訓人員來自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因而培訓內容針對性較差,培訓效益評估和培訓后效益跟蹤管理較弱。

2.學校自主開發的渠道盡管許多高校,包括北工大能從政府主導的境外培訓渠道直接受益,但由于受到名額、時間和內容等的限制,政府主導的培訓渠道遠遠不能滿足高校自身對國際化師資隊伍培養的要求。高校人才的培訓可以通過派遣交換學者,團組短期考察與調研,團組中、長期集中培訓等模式展開。校際交流渠道具有培訓成本低、針對性強、質量高且具有可持續性。通過購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的服務,在境外大學或培訓機構接受培訓是大學自主開發的另一種培訓方式,這種培訓以團組培訓為主,培訓時間長、短期兼而有之。

3.非政府組織、非贏利組織資助的渠道一些境外的非政府組織、非贏利組織熱衷教育事業,他們不定期地組織各種專業人員培訓,許多大學的師資都得到過相應的境外培訓機會。一些境外企業通過資助高等學校教師參加其技術培訓,作為其儀器、設備銷售的一種售后服務。此類培訓基本以各大學的個體或小團組參與為主,培訓內容明確而具體,專業針對性較強。

4.個體聯系的渠道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主體往往是大學的教授或教師。在國際交流合作的過程中,許多個體的教師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境外培訓或進修的機會。從以上培訓渠道看,北工大從自主開發的培訓渠道中受益最大(見表1)。北工大納入政府渠道的培訓,人數非常有限,每年在3~8名之間;通過個體聯系的渠道每年受益的人數大概在5名左右;通過校級交流渠道參加培訓的人員每年7名左右。而自2002年始,北工大自主培訓各類人員244人,平均每年培訓人數為25人。因此,學校自己設計培訓項目,開發培訓渠道成為北工大的主要培訓方式。

二、受訓人員的構成與培訓時間

1.受訓人員的構成高校在設計培訓項目之時,首先要考慮到的是培訓對象,即受訓人員的構成。北工大根據其自身教學和管理工作的特點和要求,對不同層次的人員展開培訓。其中包括雙語教學教師、英語教師及管理骨干培訓等。從表2可以看出,2002~2011年,北工大共派出境外集中培訓團組21個,受訓人員195人。其中雙語教學所占比重最大,團組比例約占46%,受訓人數占約46%;管理骨干團組比例約占29%,受訓人數約占據32%(見表3)。北工大受訓人員主要以三類人員為主,而其中又以雙語師資力量培訓為重。過去的10年里,學校派遣了90名教師赴境外培訓,占整個培訓人員構成的46%。

2.培訓時間關于培訓時間以多長時間為合適,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依據培訓內容、培訓經費、培訓的渠道和舉辦培訓項目機構的具體情況等而定。北工大的境外培訓項目一般以短、中期培訓項目為主,時間為30~90天。在設計項目培訓時間時,以下關系必須給予考慮。(1)時間與經費關系。眾所周知,境外培訓是高消費培訓項目,培訓成本昂貴。培訓時間太短,可能會導致培訓效果較差,甚至沒有達到培訓的效果;若培訓時間太長,培訓成本太高而使學校不堪重負。(2)時間與學校正常開展工作的關系。選擇什么時候進行培訓和培訓時間的長短,必須考慮派出學校的正常教學與管理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對于集中派出大團組赴境外培訓,勢必會對學校的正常教學與管理工作帶來影響。因此,合理安排培訓時間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3)時間與課程設置的關系。在培訓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許多培訓項目的內容都安排了教學觀摩這一環節。在實際工作中,培訓時間大多以派出學校的假期時間為宜。而在假期中,許多提供培訓項目的大學由于學生放假而沒有可觀摩的課程。因此怎樣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培訓項目的設計者應予以考慮。(4)計劃與時間的關系。在制定培訓計劃時,一定要考慮培訓團組的出訪時間。如團組辦理出國手續的時間;而有些國家的簽證率的獲得無法預測,因此,在制定計劃時,外事手續、簽證的成功獲取率等方面的因素應給予充分考慮,并提前做好預案,以便培訓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三、培訓課程的設置

培訓項目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培訓課程的設計。合理的課程模塊設計是保證培訓效果的基石。培訓課程應針對受訓人員的構成及其培訓目標,以量體裁衣的方式,精心設計,特別打造;同時也應考慮成本因素,量財力而行。北工大根據自己的培訓對象和目的不同,實行分類派出、分類管理。第一類培訓為外語教師培訓;第二類培訓為“雙語”教師培訓;第三類培訓為管理骨干培訓。根據項目類別不同,課程側重點和內容各自相異。在設置外語教師培訓課程時,主要將語言強化、英語教學法、跨文化交際講座等內容整合成為核心課程。“雙語”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除了應考慮外語能力的強化提高課程以外,還應增設專業課堂教學觀摩、工程等專業知識的講座以及教學法等課程。管理骨干培訓的課程設置是圍繞提高管理骨干的領導和管理能力進行設計,核心課程為領導力培養專題講座、對口部門業務實習、社區探訪和調研等。

四、培訓經費

眾所周知,境外培訓是一種昂貴的培訓,因此培訓經費的保障是做好培訓項目的首要前提。為了保障培訓經費,一是要提前制定經費預算,籌措培訓經費,二是要想方設法節約培訓經費。從北工大的集中培訓項目看,經費的主要來源為政府部門,當然也可考慮由受益者、學校和政府共同分擔的形式,以保障更多的人可參加境外培訓。為了節約境外培訓經費,北工大通過校際交流協議,與外方學校直接聯系,省略了中介機構這個環節,因此費用相對合理,且培訓質量能得到保障。因此,與許多培訓單位通過第三方安排和組織的培訓項目相比,學校節約了大量經費。

五、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知,培訓渠道、受訓人員、培訓時間、培訓課程、培訓經費等因素構成地方大學的境外培訓模式,各因素之間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境外培訓的效益與地方大學的境外培訓模式直接相關。通過不斷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境外培訓的新模式,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拓寬學校管理層的國際視野,為地方大學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增強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