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與孩子教育問題

時間:2022-08-01 02:46:50

導語:人才與孩子教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與孩子教育問題

人才的成功是諸因素的綜合效應。教育是成才的基礎,教育比起環境中的自發影響來說,它對人的成長和發展,特別對于年輕一代的成長和發展起著更明顯、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對人才的成功也是如此。在今天聽的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授王志義先生的講座,我深受震動。在他講到《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人才成長10大定理》里面,講到《人才成長之才——人才成長讀書定理》里面,指出了對孩子應培養良好習慣,從小培養孩子愛書、買書、看書的習慣等等,言外之意是強調作為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王志義教授強調:身教重于言教。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又是孩子最貼身的人,父母的一舉一動經常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要把自己的好作風、好習慣潛移默化的傳給孩子。父母教育孩子應注意“八戒”:一戒臟。有的愚昧無知的父母,張口閉口污言穢語,諸如日常所聞,此處勿需贅舉。孩子大了用臟話罵人。二戒嚇。有些沒有本事、沒有經驗的父母,當孩子哭鬧時,為了立見成效,就恫嚇孩子。三戒寵。有些不清醒的父母,愛子女過分,變成溺愛,孩子長大了就管不了了。四戒騙。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信,行不果,說了不做,許愿不還。孩子大了學會搗鬼。五戒損。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動輒損孩子,這樣容易傷了孩子自尊心。六戒辱。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當發現“不端”,則認為大逆不道,不問明白就亂打一頓。七戒氣。有些缺乏修養的父母,心一不順就拿孩子出氣,使孩子模遭冷落。八戒令。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家威,沒有民主空氣,強迫下令干孩子不愿干的事情。在王志義教授的幼兒早期教育里,我作為一個家長,一個3周半孩子的母親來說,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父母教育孩子應注意“八戒”里,我就犯有“三戒”,即第二戒嚇,第三戒寵和第五戒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不稱職的母親,我在孩子4個半月時候就把她交給她的奶奶,我去浙江去寫碩士畢業論文,后來由于工作和老公在兩地,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孩子在奶奶身邊長到3周歲,今年才回到我的身邊。可是現在在教育孩子上就出現了問題,平時總是爺爺奶奶陪著孩子,感覺總是不太對勁,但是自己實在太忙,自己又沒有辦法,現在孩子在爺爺奶奶的身邊,被溺愛的不成樣子,我中途也管過幾次,可是我一管問題就來了,家里就出現了矛盾,弄得整個一家人都不高興。孩子現在每天也不太聽話,調皮,還出現犟嘴的習慣,現在也很任性。后來,把她送去幼兒園,在幼兒園里還可以,一回到家里,就又不太聽話了,有時候我想打她一下,可是就被手快的爺爺抱走了。有時候孩子哭鬧的時候,我也會嚇她,然后她就不哭鬧了。在這里,我看了王志義教授的《人才與幼兒早期教育》一章里,我似乎又在犯一個大錯誤。我現在才知道,孩子是不能嚇的,是要用“理”來說服的。可是有時候孩子小,聽不進去,我就失去了耐心,又變成了嚇。我的孩子喜歡貼紙書,我就從書店買回來,和她一起做,有時候看見她不會,我就會說她“笨”,到今天,我又無形中犯了一個大錯誤,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這是不能說的,這樣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我現在和許多家長一樣存在著教育孩子的重大誤區,不懂得孩子,就培養不好孩子;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連老母雞都會做;但是如何去愛,卻是一門偉大的學問!王志義教授在今天的講座中指出,英國教育家斯邁爾曾經說過:書是最有耐性并令人最愉快的朋友,即使在我們窮困潦倒或悲哀痛苦之際,也不會背棄我們。它待人和藹,始終不渝。它在我們青春年少之時給我們以快樂和教誨,在我們黃昏暮年之時給我們以慰藉和同情;法國教育家莫洛瓦也說過:書是自我提高加強修養的工具對于孩子來說,首先應該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這個良好的習慣除了應該從家庭中平常的小事獲得外,最主要的還是要培養孩子愛書,讀書的習慣。書可以說是我們人類教育最好的朋友,孩子從小喜歡看書,養成良好的習慣,勢必會在今后的成長中打下良好的基礎。王志義教授在其《人才學基礎》中對于幼兒早期教育方法里,提出了七點幼兒教育的方法。其中第一點是在游戲中學習。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游戲特別是智力游戲乃是兒童認識世界、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早期智力教育要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把學習寓于游戲中。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對于我的孩子來說,現在我并不要求她能學多少東西,她只要能好好的玩就好了,在玩中把知識學會就是最大的成就。

我給我的孩子買貼紙書,我和她一起玩時候,那里面有數學題,我就和孩子一起用手指頭算,孩子一邊算一邊學會了用手指頭計算10以內的加法;還有,貼紙書中有鍛煉孩子觀察力的東西,我就讓孩子自己先觀察,然后再指正,這樣孩子一方面學到了知識,另一方面又感興趣。第四點是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欲。王志義教授在書中講到,新穎的刺激、有趣的故事、誘人的形象等都能激發與發展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我給我的孩子買了一套童話故事書,其中我給她講《睡美人》的故事,她特別的感興趣,每天都要攙著我給她講故事,我還從電腦上給她找《睡美人》動畫片看,她感興趣極了,現在已經能把整個故事的經過完整的說出來了。第六點是發現與引導幼兒早期表現的智力傾向。幼兒有不同的興趣,家長就要因勢利導,發展兒童智力。我的孩子喜歡跳舞,在幼兒園正好老師教他舞蹈,回家里后她都會給我們跳上一遍,看她高興的樣子我也很高興。通過聽王志義教授的講座,我知道教育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怎么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為此,我從自身角度提出了如下改進措施:第一,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做思想工作,告訴他們怎樣才是更好的愛孩子。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改變的了的。他們溺愛孩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他們的心里容不得孩子受半點委屈,不能虧待孩子,現在又是孩子少的時代,所以問題很明顯。孩子現在也存在這樣一種思想,犯了錯沒有關系,有爺爺奶奶撐腰,爸爸媽媽也奈何不了我。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我們現在為人父母的所遇到的非常頭痛的大問題。第二,要改變威嚇恫嚇的方法,要有耐心給孩子講道理,盡量避免在孩子哭鬧時候恐嚇。如果經常嚇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知道知識在嚇唬她,到時候就會不靈驗了。第三,在學習上要鼓勵孩子,不應該說她“笨”,這樣會給孩子小小的心靈造成一種傷害,是她認為自己就是很笨,從而在學習上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會毀掉一個一個孩子的大好前途。第四,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給孩子買她喜愛的書籍,領她到圖書館看書,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習慣。王志義教授在講到《教師座右銘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時提到德與才的坐標圖示時指出,我們培養人才,最好的效果是在第一象限里面,德才兼備。代玲《先做人再成才》中寫到,“有德無才是半成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德有才是精品”。我們培養人才,就是培養那種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不是有德無才或是有才無德的“人才”。

鄧小平同志對于人才培養的標準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們今天所要求的人才標準也正是在這樣的要求下而進行的。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的有德又有才的人才,我們的教育要從幼兒抓起,從小培養良好的品格,從自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