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管理與健康發展探索
時間:2022-12-14 03:37:51
導語:農村教育管理與健康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1.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落后的家庭原因。父母出去給留守兒童帶來的諸如心理關懷缺失,情感發育不良;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為不良等問題十分嚴重。另外,農村家庭教育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家長教育觀念落后,對孩子教育方式不得當;家長與教師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等。2.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落后的社會原因。2.1政府投資不夠,教育資源匱乏。農村財力不足導致農村教育投入不足,按現行的教育經費負擔體系來看,當地較為貧困的鄉鎮財政負擔著農村絕大多數的教育經費。貧困的鄉鎮財政一般是“吃飯”財政,根本無力獨自進行公共產品投入。農村教育資源差,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學校基礎設備差,與城市相比,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陳舊,教學設備缺乏,嚴重地限制了教師教學,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阻礙學生拓展知識面。2.2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思想保守。在部分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許多父母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利益,使得許多女孩初中畢業就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而外出打工,這種傳統的教育理念嚴重妨礙教學質量的提高。2.3教育體制不完善,師資隊伍落后。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管理體制是“政府統籌,地方負責,分級辦學,分級管理”(以下簡稱“分級管理”)的辦學體制,曾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分級管理”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已顯現出諸多弊端。農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出現結構性短缺。農村教師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中國有800萬鄉村教師,承擔著6600萬農村中小學生的教育,城鄉經濟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大量的農村教師、主要是骨干教師的流失,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隨之進一步擴大。
二、農村中小學教育的措施探究
1.政府加大重視力度,加大財政投入。落實依法治教是根本,要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等文件精神,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夯實省、市、區、鄉各級政府的責任,加大投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改革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總體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長。對當前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可采取分頭包干的辦法,中央財政包國家級貧困縣,省級財政包省級貧困縣。2.更新現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農村中小學教育要健康發展,從地方行政領導到學校校長、教師、家長,都要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小學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對孩子發展的必要性,認識到為高等教育輸送新生不應成為基礎教育的惟一目標;要通過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將先進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多給校長、教師提供一些外出學習的機會開闊視野。3.完善教育體系,同時狠抓師資建設。農村義務教育應實行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明確新體制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建立教師工資由中央、省、地、縣幾級政府分擔的機制。另外,要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大學生、師范生到基層、農村貧困地區從教。…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培訓,了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只有這樣,農村孩子才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4.加強學校德育管理工作,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并認真學習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認識,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4.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心理品質。學校應充分重視為學生成長創造一個和諧的、平等的、有利于發展的、具有民主氛圍的人文環境,充分尊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健康發展;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學校應強化自我歷史的宣傳,塑造學校的精神,讓每一堵墻壁都說話,每一座人文景觀都成為德育的陣地,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傳播者和受益者。4.2以人為本,以德塑教。以人為本,師資是教育的脊梁,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學永恒的主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校領導的辦學理念既是管理之魂,也是立校之本。學校應該成為師資隊伍成長提高的基地,校長最大的貢獻就是帶出一支好的教師隊伍。現代管理學倡導的“人本管理”認為,一切管理都應以做好人的工作,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根本。因為人是教育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以人為本是教育實踐和人的成長規律的理性概括和總結。強調以德塑教,是借鑒和承習傳統的儒家教育理論的精髓所推崇的德育思想。5.加強教育教學管理,確立教育教學中心。教育教學質量是教師的生命線,同時也是教育這一行業的生命線,學校工作要切切實實以教育教學為中心。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課堂教學都是學校育人工作中一項最經常、占用時間最多、涉及面最大、內容最廣泛的活動。因此,在學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擾,咬定青山,自始至終,突出教學工作的地位。課堂教學時,堅決反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形式化,城里學校可以實行對口支援,全面幫助農村學校“脫貧”。組織農村學生進城參觀,學習城里辦學經驗。要求教師平時課堂教學要有新意,不要總是老一套。在課堂教學上,要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推進研究性學習,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和師生關系,大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彼此相互討論交流,重視合作方式的學習。為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提高教學授課水平和教學效率,我們對教學常規檢查、質量檢測、校本研究、骨干及課改典型教師的培養、教師的基本功、各種教學活動及競賽活動等常規性的內容進行有效實施。
學校管理是多因素整合而成的。管理是否科學,是否有效,作為管理者,要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加強學校管理,使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朝著一個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本文作者:尹樹田工作單位:大安市第三中學
- 上一篇:漫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辦法
- 下一篇:淺談人文關懷下的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