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問題分析
時間:2022-06-14 10:38:47
導語:基層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概述了煙臺市萊山區X街道流動黨員基本情況,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探析應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的辦法和對策:統一關系轉接標準;設立流動黨支部;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關鍵詞】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基層黨建;困難與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各類人才加速流動,流動黨員的數量越來越多,流動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出于各種原因,現實中有不少流動黨員只能在戶籍所在地“掛靠”組織關系,導致本人工作和居住地離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距離較遠,在日常學習和管理中處于一種組織“夠不著”的“真空狀態”,日常學習效果差,監管起來也困難重重。
一、X街道流動黨員基本情況
X是煙臺市萊山區下屬的一個街道,轄區內全部為自然村居,又因其離市區較近,市區內打工經商者較多,在流動黨員管理方面與傳統意義上鄉鎮來說相對好些,但在流動黨員的日常學習和管理中依然給當地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麻煩。截止到2020年初,X街道共有黨員1303人,流動黨員97人,占比7.44%,主要包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離退休職工三大類人群。其中大部分為農村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約65人,主要是在煙臺市區內流動且在牟平區(萊山區緊鄰區)居住較多,少數在北京、上海、濟南等大中城市;第二類是高校畢業生,約20人,多為跨省流動,這部分人比較年輕,文化程度較高,很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就業;第三類是離退休職工,約10人,多是因為年老投奔子女,所以居住地不定。其余為復轉軍人,約1-2人,因暫無就業單位,關系臨時放在X街道流動黨支部。為進一步做好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X街道黨建工作部門也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比如,對于年輕的流動黨員,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互聯網平臺通知、上傳學習資料;對于年老的流動黨員,采取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由其黨員親屬送學上門,幫助接通知、送資料。但在最終的教育效果上與一般黨員教育管理效果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
誠然,當下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在實踐中實踐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但在目前的流動黨員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1、黨員教育管理難。流動黨員存在較強流動性,使得教育管理起來相比一般黨員困難許多。在X街道,約有48%的流動黨員外出前不告知所在黨支部,不主動與組織關系所在黨支部或當地黨組織聯系,加上外出黨員務工經商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有的無固定工作單位,有的居無定所,黨組織很難隨時掌握外出黨員的去向,更無從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工作等情況。一些流動黨員活動地點不固定,長期不與黨組織聯系,成為掛名黨員;一些流動黨員流出地黨組織管不到,流入地黨組織不愿管,成為“兩不管”黨員。據不完全統計,在X街道此兩者情況的流動黨員不在少數,使得對于他們的教育管理成為老大難。2、黨員活動開展難。由于外出黨員遠離屬地黨組織,流動時間較長,即使節假日回家,也是來去匆匆,很少參加,甚至不參加黨組織的活動,客觀的空間距離限制了流動黨員參加組織生活接受組織教育管理。另外,多數黨員對戶籍屬地流動黨組織有內心潛在的依賴,不主動與從業地黨組織聯系,認為聯系了還不如把組織關系放在流出地流動黨支部省心;有的聯系了,從業地黨組織因對流入的黨員難以摸清底子會以各種理由拒接,也不愿管,導致流動黨員極少能參加正常的組織生活。在X街道,每月20日的“兩學一做”主題教育學習現場簽到率一般不足一半,對于其他的黨員活動基本組織不起來。3、黨員作用發揮難。黨員的先進性體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帶頭模范作用,流動黨員與一般黨員相比,這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流動黨員政治素質不高,在外拼搏,又整日經受著市場經濟各類思潮的影響,思想出現滑坡;另外,組織上的教育跟進不及時,監督管理又“鞭長莫及”,最終導致部分流動黨員致使其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起不到黨員應有的帶頭作用。此外,游岸(2018)在《為流動黨員構建精神家園》一文中提到流動黨員中甚至存在極個別的流動黨員無視組織紀律,不服從組織管理和約束,甚至出現違背黨紀黨規的行為,不但損壞了黨員自身形象,也為黨組織造成負面影響,群眾影響消極。[1]流動黨員從流出地進入流入地,其管理歸屬難以界定從而造成流動黨員管理困難的問題,很難對其進行與一般黨員一樣的有效管理,所以流動黨員這個群體在現在的客觀條件下缺乏有效的管理。[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流動黨員黨性觀念不強、黨性淡化,黨組織管理乏力,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創新不夠造成的。一是流動黨員黨性觀念不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但部分流動黨員為了生計,只把工作事業當成硬任務,把學習當成軟任務,缺乏加強學習思考、改造主觀世界的自覺意識,從而使自己黨性修養不扎實、不堅定。不少流動黨員在外出時不愿向黨組織報告,在流動的過程中,對黨組織生活失去了參與興趣,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3]二是黨員流出地、流入地黨組織對流動黨員的管理乏力。如果按照流動黨員管理辦法嚴格執行,流出地黨組織應該與流動黨員保持一定的聯系,以掌握他的思想、學習甚至工作狀態,但是部分流出地黨組織因流動黨員教育管理較為浪費工作經歷為由,對于不主動與組織取得聯系的流動黨員,也不愿去主動聯系他們,致使這部分流動黨員學習活動和思想教育幾乎等于空白。流入地黨組織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認為流動黨員不好管理,對他們不接收、不教育,使得這部分流動黨員無法正常參加組織生活。三是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創新不夠。目前在X街道基本還是習慣用傳統會議室里集中學習的老舊方式,在線上雖然取得一些突破,但并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機制,更沒有取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另外,在個人學習也只是停留在為應付上級安排而布置任務,在實際中缺乏必要的監督落實的手段和措施,更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
三、應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的辦法和對策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立足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實際情況,結合以往經驗做法和筆者的工作思考,特提出以下較為合理的應對辦法和對策。1、統一關系轉接標準。從X街道的實際情況中我們不難發現,因為目前黨員轉接標準統一程度不夠,成為各方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拒接的空隙漏洞。因此,黨員關系變動應始終遵循教育管理方便原則,統一關系轉接標準。具體就是,首先應以工作地為第一接收地,工作單位有黨組織的直接落到其所在單位,所在單位不得以其編制等原因拒接,工作單位沒有黨組織的應按照工作單位歸屬地原則,落到單位所在街道園區黨組織。其次以一般居住地為第二接收地。因各種原因不能將組織關系落到工作地的,組織關系應該落到居住所在地街道園區等基層黨組織,以保證流動黨員不在“流動”,可以正常的接受黨組織的教育管理。目前當務之急,建立統一的轉接標準尤為重要,在X街道黨建辦公室工作的經歷中,有不少關系轉不走的黨員基本都是這種情況,單位沒有黨組織或者以其不是正式員工等原因不予接收,工作單位和居住地所在街道園區基層黨組織又以戶籍不在本地不予接收,最后只能放在X街道流動黨支部,但這樣造成了其本人參加正常組織生活難,X街道監督教育管理也難。2、設立流動黨支部。解決問題既要針對問題又要立足現實。為最大限度做好黨員教育管理,按照“不拘形式、講求實效、方便黨員”的原則,對于北上廣深等人口流動大,黨員集中度較高的一線或各省核心重要城市,可以設立流動黨支部,將分散在大城市的黨員組織起來,為他們建立檔案,并進一步做好流動黨員的接納、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時,不得不考慮的是在流動黨員黨支部中,剛從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占很大比例,他們大都是在學校里被批準加入黨組織,畢業后基本都還在預備期內,工作單位很多是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或民營企業,有的尚未建立起黨組織,流動黨員黨支部不僅要接納他們,還要為他們解決入黨轉正問題,所以應該建立健全完善的預備黨員教育、管理、轉正等配套制度。3、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移動客戶端對于一般外出者來說都是人手一臺,為更好地做好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網絡”把“流動的”和“非流動的”黨員充分組織起來,形成“網絡社會新黨建”組織結構,實現“互聯網+黨建”的發展模式。[4]文字視頻課程、在線學習答題和繳納黨費等很多內容都可以在黨建APP上一站式完成。完全可以取代黨員本人現場以現金形式繳納黨費等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在黨員教育方面,應整理匯總全部學習任務,按性質分為線上和線下學習任務。由于線上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的限制,能在線上的學習并可以達到學習效果的,堅決歸到線上,減輕線下學習壓力。在分類過程中盡量做到線上線下學習內容不重復。對于流動黨員來說,可以在方便過組織生活的地方做好線下學習,其余可以在線上進行錘煉黨性。不得不提的是,雖然互聯網為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開辟了新的視角,但也不能過于樂觀,互聯網給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帶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和局限性。個人認為,至少將來在一定時期內,“互聯網+”的方式也只能作為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輔助工具,而不能完全取代黨員傳統的集中現場教育管理模式。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己的親身工作經歷發現并思考的關于推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一些問題和對策,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當下學界和實踐中的研究探索有些許推進,真正解決好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
【參考文獻】
[1]游岸.為流動黨員構筑精神家園[J].人民論壇,2018(04).
[2]高國舫.流動黨員管理面臨的難題及其對策[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03).
[3]王楠,葛笑如.近二十年來流動黨員管理文獻綜述[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9(03).
[4]高歌.新媒體時代如何實現流動黨員的有效管理[J].人民論壇,2018(16).
作者:楊長敬 單位: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解甲莊街道辦事處
- 上一篇:大學生廉潔教育管理困境與出路研究
- 下一篇:提升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