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07-01 10:24:41
導語: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形式層出不窮,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被越來越多應用于各門學科,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將所授內容通過現實圖像、優質畫面、磁性聲音等直觀再現,從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具體生動畫面,進而促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使語文教學從觀念到形式發生極大變革。
一、語文教學現狀
傳統的語文教學多采用“老師口頭語言描述→板書展示或投影呈現→學生課堂實踐練習→教師集中糾正錯誤問題→再練習提高教學內容”等模式。教學內容隨意多變,知識理解深度粗淺,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特長愛好,隨意選擇授課內容,沒有依據大綱規定的教學計劃執行,致使學生語文知識、理解能力、思考深度、思考光度等不能全面發展。語文教學內容博,意境深,單靠純粹的語言描述過于抽象,很難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景概念,教學內涵意境遠未及至。語文教學中,高職學生由于自身語文基礎知識差,更多的知識點、教學環節需要不斷重復進行,這種重復式的填鴨,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效果時常違背教師意志。教學方式方法單調,缺乏創新手段,教法無吸引學生的亮點,未能引導學生產生共鳴,致使學生對語文課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優勢
(一)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無限性開闊學生視野。教育界普遍認為,教學實踐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參與學習,實現自我教育,培養終身學習意識。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使無聲的課本內容變得有靜有動、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創設了一種美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具有很強的磁性吸引力,從而能夠誘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授課教師不再頻繁的寫寫畫畫,節省的時間用來展示更多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畫面、信息,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增加了教學容量,開闊了學生視野。
(二)使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立體化的擴大知識面?;ヂ摼W技術不斷發展,各種網絡資源涵蓋的信息突破書本知識,在校園網站中建立網絡學習模塊,使師生可以隨時上網交流學習,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可隨時上網學習,從而多層面獲取語文知識。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網絡環境這個平臺,讓學生從多層面、多角度、立體化的理解語文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各種能力的發展。授課教師還可設置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詢作答,學生也可以對自己關心的問題在網上查詢,這實質是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又是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有利于促進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講授課時,教師要操控諸多現代化教學設備,在制作課件時,需要搜集大量素材,熟悉相關現代教育教學軟件,教師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人”,而是課程現代教學電子教材的程序及其信息內容的“總設計師”。這無疑對語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要求,因而教師必須積極參加各種現代化教育技術培訓,學會制作、處理各類語文教學軟件,逐步熟悉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使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更好服務于語文教學。
(四)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有直觀性、動態性、可逆性、可循環性、這種優勢能使某一教學過程循環往復,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和克服遺忘。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幾點思考
(一)精心甄選教學方式,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踐教學中有些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此時運用現代教育就“畫蛇添足”了。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語文老師除了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授課技巧,還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知識。老師要精心研讀教學大綱,認真分析所收教材內容,深挖所授課難點、重點,在兼顧學生的實際水平上,精心備課,精選素材制作課件,確定合理的教學方式方法。
(三)辯證理解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關系。傳統教學模式中,老師的面部表情、身體的體態語言等所起的引導作用,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所不能替代的?,F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并非單一的電化教學形式,它需要借助教師的口述講解啟發、面部感情渲染,師生眼神雙向的交流、體態語言的互動等傳統教學模式實施,兩者是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關系。
(四)教師的主導作用要確立。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時,老師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電腦上,學生的關注度會集中在屏幕上,老師成為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操縱者,老師的角色有一定程度易位,表象上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既輔助了老師“教”,又輔助了學生“學”,成了主導地位。但是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實施者、引導學生學習的導引者并未改變,他的主導作用始終應確立。
作者:馮妮妮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干部檔案規范化管理論文
- 下一篇: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化管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