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邊塞詩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03 03:50:00

導語:岑參邊塞詩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岑參邊塞詩探析論文

如果說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頂桂冠的話,那么邊塞詩就是這頂桂冠上最奪目的一顆寶石<補之一>。通過學習這門課,我對以前并沒有太多概念的邊塞詩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非常喜歡。岑參邊塞詩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也是我們湖北江陵的文化名人。我選取了岑參的兩首邊塞詩結合詩人本人的一些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簡單評析一下。雖然由于篇幅原因,只選取了兩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是能明顯感覺到從這些詩中對詩人和邊塞詩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先來說一下岑參的生平,我覺得這對理解一個詩人的作品風格是有幫助的。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湖北荊州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至幼從兄受書,讀遍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但是沒有成功,所以就各地游歷。三十歲的時候中了進士,任參軍。其后,兩次出塞,前后兩次在邊塞共6年。晚年辭官后,客死在旅舍中。

《磧中作》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

首句寫詩人一行人正騎著馬奔馳在渺無人煙的茫茫戈壁中,一路向西,途中都不曾做過多的停留,仿佛已經快走到天的盡頭了,但是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其中可以看出路途的遙遠,旅途的艱辛,似乎隱隱看出詩人對遙遠的未知的前途的那么一點點擔憂,但更多的是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在奔赴他的夢想所在地的那樣一種豪情壯志。作者此時已經三十多歲,雖然到了而立之年,但是還沒有建立他自己渴望的業績。內心對建功立業可以說是非常的渴求。次句,這時候天空可能已經升起了一輪明月,詩人看到明月,想到自己已經離家將近兩個月了。這句話照應了首句詩文中的路途遙遠,同時我們也看出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雖然詩人此時身在戈壁,可能有那么一會兒,在他仰望明月的時候,他想到了家中的父母和妻兒。雖然為了建立功業而奔走在外,但是家鄉仍然無時無刻不在自己的心中。這一句也使作者的形象更加立體和豐富。第三句:今夜不知何處宿。我們從上一句中分明看出了詩人內心的那么一片柔軟的地方,我們還意猶未盡,詩人卻戛然而止。詩人筆鋒一轉,說到了眼前面對的現實問題,今晚還不知道在哪里安歇呢。雖然這可能真是詩人正在思考的問題,但我不禁猜想詩人似乎是有意讓自己思考這樣一個現實問題來讓自己忘掉對家的思念,來擺脫家鄉對自己內心的羈絆。末句:平沙萬里絕人煙。詩人的筆又回到了一望無際的沙漠。是寫景,但寫的相當有深意。我們從前面的三句中可以看到詩人很多不同層次的情感,幾乎是每一句展現給我們的都不一樣,甚至是一句詩也蘊含了幾種不同的感情。在這最后一句中,當我們隨著詩人指的方向將目光再一次投向戈壁的時候,我們似乎也看見了作者的所有的感情都慢慢地彌散在沙漠中了。作者將他的感情都投射到了沙中。突然體會到這個似乎就是傳說中的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前兩句寫了塞外八月飛雪的奇異景象,北風風力強勁,把白草都吹折了。標題中說到了雪,所以我們從一開始知道這一定是個雪天,但詩人文中并沒有一開場就寫雪,而是先寫北風,其實這樣一來雖然雪還沒有正式出場,但其實我們眼前已經看到了北風中,大雪漫天飛舞的景象,有點《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的那種意思。這兩句對寒冷天氣的描述,一方面我們被這種塞外的神奇的景觀所吸引,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種天寒地凍,風吹在身上一定像刀割一樣,可以看出塞外出征的戰士們條件的艱苦。第二句,詩人非常出人意料的用春天的梨花來做比喻。這一句也是寫雪的千古名句了。春風,梨花都會給人以溫暖的感覺。這句是美景更是奇景。現在在中原本來才到秋季,然而在塞外卻下起了冬天才會有的雪,而作者又由此想到了春天的梨花。詩人同時將三個季節這么好的融合在一起來寫,實在叫人不得不稱奇。下一句: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詩人將目光移到帳篷內,飛雪沾濕了羅幕,將軍們穿著狐裘大衣竟然仍然不覺得溫暖,本應該溫暖的錦衾在這兒也覺得太薄了。這句主要是寫帳篷內將軍們的生活,由此我們不禁想到將軍們有這么好的防寒物資了,尚且覺得寒冷,那樣戰士們這個時候豈不是覺得更加嚴寒。然后緊接著下一句詩人便將視線移到了帳篷外: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將士們的弓箭因為天氣太寒冷,而凍的拉不開了,鐵衣也因為徹骨的寒冷,而無法穿上身。這句話除了繼續上文描寫天氣嚴寒外,我們還可以體會到另外一種感覺。奇寒。在詩人眼中這些都是生活在家鄉的時候無法遇到的情況,或者可以換個次,這些都是在家鄉無法見識到的奇景,對詩人來說,雖然艱苦,確實一種不可多得的絕好的體驗和經歷。下一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寫完上面那些細節的東西,詩人又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雪原,沙漠冰封,愁云慘淡。我們回到標題看一下,這個是送別詩,友人要在這樣一個天氣離開,這樣的天氣讓作者不免有點為即將離別的友人發愁。下一句: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詩人將場景再一次設置在溫暖的室內,將軍設宴餞別,席間絲竹管弦一起來助興,這些樂器都是西域邊塞特有的。一來是為了飲酒助興,二來也是因為這些已經漸漸熟悉的管樂之聲回到中原以后可能就難得再聽見了。短期內,也不會再和面前的人一起暢飲了。下一句,詩人再次將視角轉向室外: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閉上眼睛想象這個場景,我看到的除了轅門外紛飛的雪和被凍結的無法在風中招展的紅旗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筆直站立的堅守著在戶外崗位上的值勤的士兵。詩人前面描寫的天氣越是寒冷,此時我們看到的士兵的形象仿佛越堅定。天氣十分嚴寒,條件非常艱苦,但士兵們仍然不畏嚴寒,盡職盡責。我們不僅能看出士兵們的嚴于律己,軍隊的管理嚴格,軍隊的強大,更可以看出軍隊背后盛唐的那樣一種氣勢。最后幾句: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到了分別的時間了,詩人一行人一直將武判官送到輪臺東門外,且行且叮囑。朋友離去的路上大雪紛紛,皚皚白雪幾乎是把道路封住了一樣。并且戈壁上的沙丘高低起伏,朋友一路上沿著曲折的道路拐了幾個彎,詩人就再也看不見朋友的身影了。只能隱隱約約看見載著朋友遠去的馬留下的馬蹄印。在這樣的大雪天,馬蹄印不消一會兒也會再次被大雪覆蓋。詩人面對眼前的馬蹄印,一定在心里祝福希望朋友這一路順風,而且詩人的思緒一定也不可遏止的隨著朋友回到了家鄉,詩人一定會想像,要是今天是回去的是我,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呢?家中的父母和妻兒一定在翹首盼望,不知他們現在怎么樣呢。還有那些士兵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呢?一個空字其實也是詩人此刻內心的感受。

我們再來總結一下這兩首詩。這兩首詩中都有對邊塞惡劣環境的描寫,尤其是后者。但是我們并不會從中感受到太多的悲涼,反而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渴望在艱苦環境中磨礪并且建功立業的那樣一種豪情。這兩首詩中我們都能看到詩人的思鄉之情,前者中的思鄉之情詩人透露出了那么一點后立刻收回,然后在末句中悄無聲息的釋放出來。后一句詩人幾乎是到了最后和友人分別的時候有那么點讓自己的思鄉之情泛濫的意思。這樣看覺得很有意思。從詩人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的非常樂觀的心態,尤其是后者中的一些惡劣環境的描寫,雖然條件真的是很艱苦,但是詩人卻并不覺得有多苦,而是把這個當成一種神奇的體驗來寫,寫其奇。這樣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我想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除了詩詞外,我們應該從詩人身上學習的。蔓莩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