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10:20:00
導語:政治課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政治課上創設情境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多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創設情境教學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素質,精心選擇材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關鍵詞:創設情境必要性策略要求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提高政治課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下面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政治課教學中情境的創設。
一、中學政治課創設情境的必要性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的需要是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動力。在課堂上,學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學,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認真學、主動學,真正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教師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葉圣陶語)。這話的主旨是要把學生帶入教學的情境中,實行情境教學。具體地講,就是教師依循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層層設疑,環環扣緊學生的心弦,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情、學生情、教師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不斷激發起新的學習沖動,從而以熱烈而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率。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也是一種認識活動。認識的一般規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不象影視劇那樣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對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中學生來說,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東西訴諸學生的感官,引起想象,進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實現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思維”的飛躍,然后再用理性認識去分析社會現象,指導社會生活。
二、中學政治課創設情境的策略
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多種多樣,它因人因時而異,同時也要依靠教師的經驗和教學規律來擇定。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
1課外閱讀法。我認為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更加不能忽視課外情境的創設。一些學生對時事政治或社會漠不關心,甚至對“APEC”是什么都不知道,這不得不是政治教師的悲哀,這也是不適應考試要求的。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有必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我的做法主要是為學生搜集時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針對性和可讀性),對每個熱點問題給出一到兩個提示問題(聯系所學知識),定期印發給學生課后閱讀。這種情境創設的特點是不需要教師的直接參與,既節約了課堂時間,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的效率;既可使課堂所學的知識在課后進一步得到內化,也可使即將要學的知識在課前就得到預習。
2問題法。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點燃學生好奇之火。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一旦處于積極狀態,他們就會感到發現問題的快樂,解決問題的喜悅。此時,渴望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會格外強烈。例如,在講到當前的時政熱點──大陸與臺灣關系的變化,創設了問題情境。有的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時我適時地引入新課,學生們帶著懸念學完這個概念后,再讓學生自己舉例,自己給自己創設情境,學生涌躍發言,我再次點撥,幫助學生完善答案。通過恰當的問題情境的創設,以及師生雙方的交流,學生產生了學習動力,發展了認知能力,特別是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師生關系也進一步融洽了。
3主題討論法。這是創設教學情境最常用的方法??梢允墙處熓孪却_定一個主題,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討論;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有爭議的中心論題進行自由式討論,也可以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針鋒相對的論辯式討論;還可以圍繞一個中心,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以社會調查的結果作為論據進行調研式交流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唱主角,積極探究,使其思維處于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我曾經組織學生針對“多樣青春,理性青春”的問題展開自由式辯論。學生熱情高漲,在課前作了認真的準備。課堂上,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爭得面紅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鐘仍未分出勝負。在這場辯論中,有的學生言之有理,有的學生概念模糊,有的則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而這恰恰鍛煉了他們隨時辨別正誤的判斷能力。同時,學生通過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張,并申述理由,也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學生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印象特別深刻,理解也特別透徹。
4運用網絡或多媒體手段。運用這種手段創設情境是思想政治課保持活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趨勢,可促使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有突破性的變化。運用網絡或多媒體手段能節約時間,增加教學容量,還可利用音樂、錄像、圖片等新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全面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三、中學政治課創設情境的要求
創設情境對于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課堂教學的要求以外,我覺得著重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利用情境解決問題時要注重學生思維變通性的訓練。近年來,內容靈活、取材廣泛、知識跨度大、綜合性強的試題,成為命題的主旋律。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它是指思維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品質。當我們創設一種情境時,教師要能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學的概念和原理應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實現知識的遷移。
2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最佳的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我覺得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a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知識。教師才能及時地捕捉社會熱點,游刃有余地提供豐富的情境材料,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要不斷地學習,關注國際、國內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教師也只有具備了廣博的專業知識,看待問題才有深度,才能看得準、看得遠,而這也正是學生所崇敬的地方。b在教學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種手段創設情境,教師都應讓學生暢所欲言,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應承認學生的認識過程,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的看法。這樣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增強心理相容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益。c要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當我們創設情境后,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討論甚至爭論,這就要求教師能控制課堂節奏,防止偏離中心。d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的教學情境首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或動力,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時代性、新穎性,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梢哉f能否迎合學生的心理,在課堂上激起一個“高潮”,是創設情境成功與否的關鍵。
3用于創設情境的材料要精,而不能濫。首先要克服那種認為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創設情境的誤區,事實上教學情境的創設也要有合適的教學內容。其次,要注意經常變換創設情境的方式,否則,學生會認為這太“濫”了,“沒味道”,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則蕩然無存。再次,運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學生已經了解得差不多的熱點,而應當是學生不太了解的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
綜上所述,教學情境絕非僅僅是為了博得學生的掌聲、笑聲。它旨在追求知識與情感兩者結合的美妙境界,從而喚起學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來的熱情。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創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學的新經驗。
- 上一篇:品德課活動化教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社保局科學發展觀活動整改落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