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法律意識依法治國論文
時間:2022-06-02 05:44:00
導語:提高學生法律意識依法治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分析;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途徑的思考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黨的十五大確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促進培養現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掊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內在需求、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欠缺、法制觀念淡薄、提高大學生對法理知識的認知、培養大學生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法學案例的探討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闡述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剖析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結構狀況,對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偏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和提高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
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的愿望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以及對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評價。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祖國的希望,是未來經濟社會的主要建設者、管理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識的有、無、高、低,直接關系到整個民族法律意識的水平,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是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保障。1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黨的十五大確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一項嶄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偉大工程。鄧小平同志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實現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教育和培養好他們具有重要的意義。
(1)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促進培養現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國家法制建設的百年大計,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長遠方針。同志曾要求,“要經常地在學生中開展紀律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紀律法制觀念,使他們懂得遵紀守法的道理”。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和現代法治觀念,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需要,能夠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一代新人。
(2)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內在需求。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曾指出,“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這就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講,法律意識的提高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也有文化知識的成分,對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要不斷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2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分析
(1)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有待提高。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董輿教授通過他的法律意識查報告顯示出:“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雖然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學過一些法律知識,但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卻較低。
(2)大學生法律意識欠缺、法制觀念淡薄。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法制觀念是高層次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現存的法律規范、法律活動和法律關系等現象的概括和總結。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決定著大學生,甚至是以后走入社會依法辦事的自覺性。當前,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知識匱乏,就容易產生錯誤的法律判斷意識、淡薄的法制觀念。在這種錯誤意識和觀念支配下的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無法預料。
3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途徑的思考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既要遵循學校的教育規律,充分利用學校的知識優勢、人才優勢,又要根據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發育規律,采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途徑,培養大學生的守法精神、護法精神和敬法精神。
(1)提高大學生對法理知識的認知。法理知識是對法學的一般理論、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的認識,是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知識和理性基礎。四項法理知識是建構法律體系的基礎和靈魂,也是塑造大學生良好法律品質的法文化底蘊。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法理知識,才能使大學生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也使得大學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許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許做的,自覺地按照法律模式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一點就關系到學校法律基礎課程開設和教師傳授方面的問題。
(2)培養大學生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法律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如果履行了義務就必然獲得相應的權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權利就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在學法的過程中,應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衛它;在行使自己的個人權利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時刻銘記自己對國家社會、集體、他人的義務并自覺履行。
(3)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學生違法犯罪是因為法律意識的貧乏,而法律意識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具有較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從而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當今導致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緒和各方面壓力的不正確釋放,而不良情緒和壓力源自于家庭、社會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低下,社會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家庭過高的期望值與自身能力差異所產生的壓力,有的找不到正確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們有可能通過犯罪的方式而釋放出來。
(4)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身心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5)法學案例的探討。通過對各類與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如:班會、研討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討中總結、歸納和體會。不僅培養了大學生對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也促進了他們法律意識的增長和法律觀念的增強。
總的來說,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其個人的成長,中國的法制化進程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高校為了使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夠適應法制社會對人才的定格和要求,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教育。學校是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和具體的安排,它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社會教育工程。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國家的各種建設規程同步進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環境,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跨世紀人才,才能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繁榮與發展,才能實現國富民強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姜廷志.2002,(4),《論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意義和措施Ⅱ》,四川: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3]李齊全,2003,(1),《論大學生素質的培養》,安徽: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4]崔長珍,2006,(3),《關于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思考》,河南:河南工業大學學報.
- 上一篇:統計局黨風廉政工作情況匯報
- 下一篇:黨員信貸工程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