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效性科學評價論文
時間:2022-07-25 05:06:00
導語:教學有效性科學評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教學績效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設計學科為研究背景,依據教育學方面關于課堂教學的基礎理論,對藝術設計學科課堂有效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并總結出具有藝術類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
綜合性大學具備多學科背景與資源,經過多年發展,各學科都積淀了一定的教學理念、成果和方法,這些教學思想彼此之間融會貫通,如果經思考、研究、提煉和加工之后。便可能被納入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這樣會進一步豐富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方法,使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更具兼容性,不同于純粹的美術學院,形成綜合性大學中藝術學院的特點,從而更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本文從教育學角度出發,對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研究,力圖為藝術設計類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提供理論依據。
藝術設計類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實踐行為相結合而實現的,因此,教學有效性即“教”與“學”行為的有效性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判斷教學行為的有效性:一是從教學過程的角度來考察,教學行為應遵循教學規律,符合教學原理,切合教學情境;二是從教學結果的角度來考察,教學行為促進了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發展,特別是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三是從教學投入和教學產出關系的角度來考察,根據有效教學的涵義,教學行為促進了學生盡可能大的學習進步和發展,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判既可以在教師實際教學時觀察、記錄情況,做出結論,也可以在教學結束后由教學感知者如教師本人、其他教師(同事)、學生、教育行政人員等,在對感知的教學進行回憶的基礎上做出評估。
對于藝術設計類教學課堂,我們博采眾家之長,結合不同教學論的觀點,采用對于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有幫助的方法,探索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構建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為了促使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我發現的活動中。也就是說學生學習必須主動,這樣實現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正如一本暢銷書的書名所說:態度決定一切,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效果所以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主動性一旦產生,對于后續的學習過程是非常有好處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產生有其“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也很重要“先天”因素是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天賦”并深深熱愛專業,還有部分學生是對個別課程很感興趣,這類學生稍加引導即可產生良好效果還有學生對課程認識不深,并無強烈的學習愿望,對于這類學生要重點引導,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主動性。因此對于“先天”素質不同的學生應分別輔導,達到量體裁衣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后天”因素時,在教學過程中,應在課程初期全面完整地介紹課程重點、課程難點、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要求、進程安排等,甚至有的課程要將重點內容打印分發給學生,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做到心有全局,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根據課程安排來制定適合個人的學習步驟,增強學生的主動性這種課程介紹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是學習的主動性。這種主動性的培養對藝術設計專業還具有另一方面的幫助,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思考對于設計創作、思想創新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授課過程中要適當安排,調動并激勵學生產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行為,尋找課程與學生關注的契合點,更好的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且有序的學習環境。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就有一個在課程開始前展示教學日歷的環節,教師將即將開課的教學日歷貼在走廊的布告欄上,選這門課的學生在開課前幾天可以看到這份文件,記錄下來后可以回去做預習工作其他低年級的學生也可以提前了解他們后來都會上什么課,課程特點是什么,使學生對于課程安排有較系統明確的認識。這樣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參與到課程中的意識,避免學生出現課前不做準備,上課時間進教室就是學習的心理暗示,進而產生良好的授課效果所以說對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刺激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準之一。
二、教學互動環節的科學設置
交往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學關系是在特定條件下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關系典型的課堂由長時期在一起學習的幾十位學生和教師組成,在這個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師生共同創設了相互交往的課堂環境以這種教學觀來衡量有效教學,即有效促成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間的交往。用交往促進學生的學習這個教學觀很適合藝術設計類學科的教學行為藝術設計類教學很多課程并不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教師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和學生進行大量的互動與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更生動形象地傳授了教學內容。學生解決了問題,同時這種教學方式經常會使思想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產生優秀創意的最佳階段尤其是老師與學生常會有一對一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師生關系更為親近,接觸機會增多,也就有較長的時間去汲取知識。在對話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構起引導作用,教師的職責已不僅在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的身份在藝術設計類交往教學中可轉換成“客戶”或“評委”,“他將越來越傾向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是體現在與學生的交流效果上,根據不同教師的授課特點,這個環節會具有其獨特性。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應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該課程的專業思考階段,而不是泛泛的進行交流,這樣能夠避免互動內容向與課程無關的方向發展教師引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問題。并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在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解決問題,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課程內容被很好的傳遞出去。并被學生接受及消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這種教學行為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需要教師具有較好的掌控能力以及完善的課前準備工作,這樣能夠使互動交往型教學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實踐情境的科學營造
情境教學觀認為,知識、學習和認知總是處于特定的情境中,學生從事的認知活動和發生這些認知活動的情境,決定了學生所學知識和學習成果在課堂外真實情境中的有用程度,課堂學習不同于校外學習,課堂教學應該反映真實生活現在綜合性大學所培養的學生要求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力,能夠走出校門就走進企業的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實踐情景,避免出現學生畢業后無法適應企業的情形學習和認知處于具體文化背景中,如果學校學習更接近于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學習,那么學習會更加有效據此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給學生提供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和課程任務科林斯指出“情境化學習的益處包括學生了解應用知識的條件:情境促進發明或創新;學生看到了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情境建構適于應用的知識”按照這一教學觀,有效教學即能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的教學。
在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行為中,走出課堂,走進美術館,走進企業,這種教學行為常常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力,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更好的實現教學目的。但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外界因素的波動性,使得這種課程并不容易形成固定的課程設置所以教師應在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多采用此教學行為,為學生營造貼近現實的教學情境,應從幾點切入。首先是學習任務的布置,采用真題、企業虛擬項目、各類比賽等作為課程考察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有的放矢的研究作業設置的目的,增強設計的真實感,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應多介紹講解公司的設計流程、產品的工廠操作流程等具有實踐性的知識,使學生很好地了解這些內容,不至和社會脫節另外從多年的教學績效學生問卷中統計得知、學生對這種授課方式更感興趣,相比較枯燥單調的理論課程,該實戰型教學方式更受歡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學內容,也因為課程設計的實效性,使得學生更有動力進行專業學習同時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設計實踐經驗,能夠幫助掌控課堂,并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方法變革進程的掌握
藝術設計類課程由于要緊隨時展的趨勢,所以變化性較強,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具有時代性、創新性,能夠實時更新知識。用以傳遞到學生,使學生能更快更好的應用新知識,不至與社會脫鉤。同時也要求教師要時刻思考教學方法的變化現在的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應從告訴學生結果向啟發學生思維的方向轉換。在設計教育進行初期,對于設計知識的汲取大多只能從學校進行,大部分學生沒有其他渠道了解設計知識,所以當時的教學方法多是要“授人以魚”,但是現在的學生有更多的角度去通曉什么是設計,也看了很多優秀作品,掌握了多種設計手法,所以教學中要傳遞的將不僅僅是什么是設計,而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轉換學生的傳統思維,使得教學行為向“授人以漁”方向轉化該教學行為的變化,要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上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學行為有效性的考察也是從學生是否能夠掌握正確的設計思考方式上人手。
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行為方法論不應只拘泥于一種教學理論,而是從中有選擇性地提煉出符合藝術設計學科特點的方針策略,從而幫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合理實現本文對于課堂教學有效性實現的研究還不夠全面,通過將現有的方式實施后再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使得藝術設計類的課堂教學行為更加有序、合理、生動,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檢驗更具科學性,既符合學科特點的發展又適合于綜合性大學的教學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