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課程領導力淺談論文

時間:2022-08-02 04:04:00

導語:校長課程領導力淺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長課程領導力淺談論文

【摘要】校長課程領導力是指以校長為核心的學校領導團隊在明確的課程思想指導下,通過制訂和實施學校課程規劃,調控課程管理行為,實現課程目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能力。制訂和實施學校課程規劃是校長課程領導的核心工作。學校課程規劃是指學校按照國家課程設置的要求,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對本校的課程設計、實施、評價進行全面的規劃。它包括:學校愿景、課程方案、課程實施和評價、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校本教研、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與社會溝通等。校長課程領導力需要有上位的機制予以保障,必須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課程領導力來保障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關鍵詞】校長課程領導力

課程領導是課程改革賦予校長新的職責,也是校長的課程思想和專業水準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校長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統一規劃和實施,創造性地有效實施新課程。

1校長課程領導力的概念

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活動、進程等的總和。領導力是領導者為實現共同理想或目標而影響和改變群體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的能力。校長課程領導力是指以校長為核心的學校領導團隊在明確的課程思想指導下,通過制訂和實施學校課程規劃,調控課程管理行為,實現課程目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能力。

2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內涵

新課程管理體制要求學校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將國家提供的課程框架轉變成學校的課程規劃,以確保課程的有效實施,因此,制訂和實施學校課程規劃是校長課程領導的核心工作。學校課程規劃是指學校按照國家課程設置的要求,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對本校的課程設計、實施、評價進行全面的規劃。它包括:學校愿景、課程方案、課程實施和評價、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校本教研、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與社會溝通等。

2.1確立學校愿景。學校愿景是指學校未來發展的理想或目標,是學校全體成員的共同愿望。學校發展是學校愿景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校愿景是統整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它需要與學校教師的個人愿景形成有機的“愿景鏈”。

校長要以課程改革為契機,確立學校愿景,形成新的學校文化。①要以正確的價值思想和辦學理念為教師確立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并且使學校的發展愿景和課程改革的理念保持一致;②要引導教師正確理解和認識課程改革的宗旨和學校發展的目標,讓教師以新的觀念理解課程改革、以新的視野觀照課程改革、以新的角色參與課程改革、以新的行為實施課程改革;③要重視開發教師的知識資源和智慧資源,組織教師參與學校發展規劃和課程規劃的制訂和完善;④要將學校愿景貫穿于教師的愿景、將教師的愿景融于學校愿景之中,使個人愿景與學校愿景和諧一致,使課程改革目標和學校發展目標成為教師共同的自覺追求。

2.2制訂課程方案。學校課程方案是學校依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課程計劃和學校實際而制定的一學年內的課程實施計劃,包括課程門類、課時分配、課程表、作息時間表、課程實施要求和評價等內容。學校課程方案是學校課程思想的直接體現和具體操作,是課程規劃的核心內容。

校長要在對學校發展進行整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學校現實為基礎,形成符合課程改革發展方向的,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學生發展要求的課程方案。①要明確學校課程目標,包括校本課程建設目標、學生培養目標和教師專業成長目標;②要明確學校課程結構,包括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探究型)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架構;③要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求,對學校中實施的全部課程,從提高課程適應性和資源整合出發,進行通盤的設計和安排,把握布局和節奏;④要在實施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力求開出更多的精品課程和特色課程,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全面生動活潑的發展;⑤要體現課程發展特征,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開發及教學方式和方法策略等;⑥要根據課程發展特征,制訂實現課程目標的原則、策略、方法和保障體系;⑦要提出課程管理和評價的指導意見,包括在某些學科實行學分制管理,實行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改革等。

2.3課程實施和評價。課程方案只為課程實施提供了一個總的藍圖,關鍵是真正落實課程方案,切實保證課程實施過程和課程方案的一致性。

校長要加強對課程實施過程的領導,特別要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的改進,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引領教師實施新課程。①要按課程方案設置的領域和科目開齊開足開好各類課程,不得隨意增減課程;②要按課程方案規定的學時開課,不得隨意增減課時,嚴格控制課時總量,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活動時間;③要按課程標準要求實施教學和評價,不得隨意提高或降低教學和評價要求;④要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開發校本課程并讓學生在自我定位的基礎上自主選修課程,不得以教師安排代替學生選課;⑤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努力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不得隨意增加考試次數和占用學生的閑暇時間;⑥要開展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確保教師的教育行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

在課程評價中,①要以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改進、課程開發能力不斷提高,校本課程不斷完善為目的,對學生、教師、學科進行綜合評價;②要建立由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構成的多元評價主體共同參與評價的機制;③要采取多元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形式對學生、教師、學科進行綜合性的發展性評價。

2.4完善課程管理制度。新課程的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必須有一個相應的基于課程標準的管理制度來支撐和保障。

校長要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完善各項管理規范和制度,形成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和暢通無阻的運行機制,為順利、有序地實施新課程創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和運行環境。①要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制度,為學生提供適合自身發展的課程,確保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發展權;②要建立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制度和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考評制度,形成與課程改革相匹配的制約、激勵機制,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專業知識、課程開發能力和課程實施能力;③要建立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質量監控制度和學生綜合評價制度,形成質量管理制度鏈,確保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與自身所處階段相適應的發展。

2.5開發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以學校教師為課程開發主體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必要補充,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標志。

校長要在執行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辦學理念,合理規劃、開發、實施和評價校本課程,使課程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①要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滿足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②要健全校本課程開發組織,編制《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和《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建立課程審議、教學管理、課程評價等制度;③要整體構建校本課程的體系,體現課程的多樣化、鄉土化、個性化和綜合化,為學生搭建多元學習的平臺;④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將滿足學生的當前需要和未來需要相結合,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個別差異,讓課程適應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服務學生的發展;⑤要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使教師在課程開發中豐富課程知識,提高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力,實現專業成長;⑥要緊密聯系本校實際,體現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特色、辦學傳統,重視抓住學校的優勢項目,形成特色課程;⑦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地方課程資源特別是學校和社區的各類課程資源,重視實踐基地建設,并通過多方面的合作來建設課程。

2.6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為教研基地,以教師為基本研究主體、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以研究和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實際教學問題為核心,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目的的教學研究活動。

校長要創設良好的校本教研環境,建設良好的教研文化,為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民主、開放、合作的氛圍,為每一位教師創設發展的機會、條件和空間。①要健全教研制度。要完善各科教研組織,制定符合實際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可行的實施方案,并實現教學、研究、培訓的“研訓教”三位一體。②要凝聚教研力量。要以本校教師為研究的主體和骨干,同時利用教學研究部門和高等院校的資源,通過“專業引領”、“團隊合作”、“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來有效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要加強同一地域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進行校際教研或聯片教研,實現人力、設施、信息等資源的共享。③要聚焦研究主題。要求教師樹立起“問題就是課題”的意識,從常態中的教學行為、教學現象、教學細節出發,善于把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實踐問題,轉化為富有個性特色的校本教研課題,通過攻克研究課題,尋求有效的教學改革措施,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④要優化教研機制。要對校本教研工作過程與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定期檢查制度運行情況,不斷提高校本教研工作質量。公務員之家:

2.7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改革實施的關鍵是教學,改革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專業發展既是課程改革的目的,又是課程改革的動力,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

校長要通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改變課堂,改革教學,使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提升教師的專業形象。①要建設學習型團隊。要增強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促進教師自主學習,把學習引入工作,實現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使學習逐漸成為教師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進而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高教師的學習素質和在團隊中的溝通、合作和經驗分享的能力,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專業和文化知識。②要幫助教師建立清晰的個人專業發展規劃。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位教師的能力、水平、個性、風格、優勢、劣勢的基礎上,幫助教師認清、確立并突出其優勢發展區,圍繞課程改革和學校發展目標,確立長期、短期和近期個人發展計劃,使教師的成才與課程改革和學校發展有機結合,使教師的課程素養、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并形成獨有的風格。③要增強教師個人的專業自覺。要強化教師的內在需要、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增強實現個人發展目標的內驅力、自信心和堅持力,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按照既定計劃積極主動地培養自己、鍛煉自己,做到“自己改變自己”,提高發展效率和能力。

2.8建立學校與社會的溝通渠道。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但新課程的價值需要得到家長、社會的認同,而且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科教學也必須取得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別是學生家長的理解和合作。

校長要強化家校合作的意識、提高家校合作的技能,在學校、家長、社區之間構建多樣化的溝通渠道,引導學生、家長和社會積極支持和參與課程改革,構建“課程共同體”,形成課程改革的合力。①要培訓家長。要向家長宣傳課程改革,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認同、支持課程標準,逐漸改變對新課程的看法、對孩子的評價方法,學會用課程標準去判斷教師教育行為的價值,真正成為課程改革的支持者和促進者。②要開放教學。要開放學校、開放課堂,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實施課程改革的情況,了解學習內容的變革、“教”“學”方式的改變和評價方式的轉變,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并配合學校實施校本課程和研究性(探究性)學習。③要開發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要盡可能地挖掘家長和社區教育資源的潛力,不但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還可以請“客串教師”的家長和社區人士上課和評價;要與社區共同建立課程實踐基地,豐富課程資源,為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創造條件,為學校的課程改革提供廣闊的平臺。④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程改革。要讓學生了解新課程的學習要求,掌握新課程的學習方式,主動轉變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增強學習的自主性;要讓學生掌握新課程的評價體系,了解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

3校長課程領導力的保障

校長課程領導力需要有上位的機制予以保障。課程改革是體現國家意志的強制性改革,是以政府推動為開端的課程改革,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和政府各司其職,為課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和現實動力。因此,必須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課程領導力來保障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課程改革是政府行為,各級政府對課程改革的領導是至關重要和責無旁貸的。①要依法行政,切實履行領導課程改革的職能,不能僅讓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承擔課程改革的責任,更不能由學校獨立完成;②要確立正確的課程改革導向,用正確的課程改革理念來統領課程改革工作,保證課程改革的價值體系得到具體落實,讓政府的公權力為推進課程改革服務;③要建立課程改革推進機制,為課程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課程改革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和機構的整體工程,所以要統籌和協調編制、人事、財政等有關方面,加大對課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并動員社會各方支持、參與課程改革;④要以課程改革為導向,建立對課程改革的專項督導制度,不僅要督學校,更要重視督政府,從而規范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課程管理行為。

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政府管理教育的職能部門,對課程改革負有完全的管理權力和責任。而且,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者對課程改革的態度和課程領導力,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課程實施。①要確立責任意識,主要行政領導要親自抓課程改革,對區域課程改革負總責,并要理清課程改革的思路,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來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②要強化課程意識和執行意識,嚴肅課程的政策和法規,嚴格按照三級課程管理的職責和權限行使課程管理職能,對區域的課程改革做出全面、科學的規劃,確定課程決策、課程設計、課程建設、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運作機制,并組織各方力量落實;③要制訂以新課程為核心、與課程改革具有一致性的配套政策和制度,促進課程改革走向常態化管理;④要明確課程改革的質量評估標準,落實課程改革的保障措施,有針對性地為課程實施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幫助學校解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并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課程實施中的成功經驗。

需要指出的是,課程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所以,校長課程領導力可以有基于不同視角的多端解讀,以上論述僅是一孔之見。但不管如何解讀,都不能違背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尤其要防止有意無意地“窄化”課程領導內涵的傾向。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長春出版社,2003

3陳玉琨等.課程與課堂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崔允漷.學校課程規劃的內涵與實踐.上海教育科研,2005(8)

5汪衛平.學習型學校建設芻議.學校品牌,2005(11)

6尹后慶.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上海教育科研,2007(9)

7戴斌榮等.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心理的調查研究.教育研究,2007(11)

8汪衛平.課改三問.兼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教育發展研究;2007(11B)

9潘永慶.課程——學校教育的直接產品.人民教育,2007(12)

10陳夫義.課程設置與管理.網絡科技時代,2007(17)

11陳珍國.提升校長基于課程標準的課程領導力是當務之急.上海教育,2008(6B)

12潘裕民.倡導基于共同體的校本研修.中國教育報,2008-04-22

13翁乾明.校長對高中課程領導的實踐探索.教育發展研究,2008(12)

14王月芬等.學校課程計劃與課程領導力的實現.教育發展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