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教學的中國文化因素教學芻議

時間:2022-01-11 10:47:00

導語:英美文學教學的中國文化因素教學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美文學教學的中國文化因素教學芻議

[論文摘要]從文化相互影響的觀點出發,指出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應滲透相應的中國文化因素,并分析了這種滲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中國文化因素;教學

“扣國文化是山,西方文化是水。”關于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徐葆耕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多數受儒家‘文以載道’的影響,強調教誨,希圖教人該怎樣做和不該怎樣做,著無疑是有意的。但與之俱來的缺憾是表現人性的豐富性方面受到限制。在西方文學中我們更深切地感到人生有如河流般的活潑性與易逝性。西方文學認為,裸露的靈魂是美麗的。他告訴我們靈魂中有光明與黑暗,并把人類已積累的痛苦的摸索展現給我們。”可見,一個希望全面認識自己的人,不僅應該學習自己的文化,而且應該了解西方的文學。本文僅以英語專業學生所學習的英美文學課程為例,談談中國文化因素與英美文學教學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期能對廣大教者和讀者有所啟示。

一、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相應的中國文化因素的可行性

由于優秀文學作品和先進文化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因此在教授《英美文學作品選讀》或者《英美文學史》時,完全可以根據需要大膽引入中國文化因素。這樣不僅可以使老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求學貫中西,而且可以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活躍課堂氣氛。筆者以為,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相應的中國文化因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背景知識。如在講授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時,可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該時期是個什么樣的時代?2.它和我國的哪個朝代大同小異?3.這一時期的文學有何特征,和我國的哪個時期的文學具有相似性?在聽取學生不同答案后,可告訴學生:總體而論,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無論是其領土、人口和民族特性都和我國的元朝大同小異。因為元朝時期亦是一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極富侵略性的朝代。當時許多國家深受其侵略之苦,而且至今仍有許多周邊國家對當時的“黃禍”談虎色變;該時期的文學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諸如狄更斯和哈代便是這一時期文學潮流的領軍人物,這和我國當時處于白色恐怖統治下的“左翼文學”相似,因為作家都以揭露和批判現實為己任,以同情和反映民間疾苦為目標。通過這樣的對比,便很順利地實現了中西歷史和文化的結合和統一,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活躍了課堂氣氛,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作品題材。作為一種小說形式,冒險故事是英美小說的重要內容,它是英美文學的一大特色。英美兩國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們都善于以主人公的冒險故事和探險精神去吸引讀者,從而取得某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和感化效果。因此,在講到有關冒險題材的小說作品時也可將我國古代著名的冒險故事進行對比。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對比,學生就會發現:西方小說家們并不僅僅在為娛樂、刺激而寫冒險故事,他們是在為資本主義的侵略擴張以及海外掠奪吶喊助威和歌功頌德。而鄭和航海的目的卻非如此,“朕派你下西洋,一是聯系友好鄰邦,二是去查實建文帝是否已經逃到海上。”從這兩個目的來看,當時鄭和出海遠沒有魚肉別國百姓和搶奪財富之動機。但西方的航海家卻恰恰相反。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是劃地為營,據為己有,無論是哥倫布、麥哲倫還是達加碼都毫不例外。通過穿插鄭和航海的故事,學生當即明白原來航海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力的集中體現,而且出海的動機和目的又各不相同。于是他們就會重新審視和領悟英美冒險小說的本質,而且理解更加深刻。

3.傳統觀念。在講授培根的著名隨筆《論婚姻與單身》時可以很自然地將我國的一些封建的、不公平的陳規陋俗結合起來。培根認為,妻子就丈夫而言,是“年輕人的主人,中年人的伴侶,老年人的保姆。”他還認為,“女人即使家給了壞男人,婚姻也給妻子提供了改正他們錯誤的機會”。實際上,這種男尊女卑的婚姻道德觀在中國的封建傳統文化里同樣可以找到相似之處。中國的封建傳統認為,品質優良的女性必須嚴遵“三叢”和“四德”。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以及“女德、女言、女容和女工”。雖然培根不是在做中國式的道德說教,其本質如出一轍,即他亦認為男尊女卑,女人生來是男性的附屬物。所以,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中西文化都有其糟粕的一面,我們必須本著批判的原則對其有選擇性的繼承。

4.歷史事件。西進運動是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它鑄就了一帶作家的文風。在那樣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作家不但自己積極生活、笑對人生,而且筆耕不輟地感染和鼓勵他人。但由于欠缺歷史知識,很多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一運動。此時可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與之聯系起來。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和國家為了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千秋的大業。在這一點上它和美國的西進運動相似,二者同以發展經濟為目的。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因為西進運動不但以發展經濟為目的,而且還伴隨侵略和擴張!“1821年時,其領土僅有440萬平方公里;至1853年,美國的領土已擴大到770萬平方公里,疆土從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短短30多年,其領土增加了330萬平方公里,美國人西進擴張的銳氣和氣勢由此可見一斑。”更有甚者,土著印第安人在這一運動中被驅逐、遭屠殺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這也是美國西進運動充滿血腥的另一幕!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會對這兩種歷史和社會現象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可見,在英美文學課堂中滲透相關的中國文化因素是完全可行的。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首先應該做一個學習者,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同時還要善于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引導學生聯想。總之,只要認真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改新思路,通過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必定能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相應的中國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1.加強學生中國文化知識的需要。在一次《英美文學》試題里,筆者出了一道題目:用英文寫出至少五個中國傳統節日和相應的日期,分值為7分。統計顯示,在206個學生中,該題得0—3分的共152人,占總人數的73%;4—5分的人數為46人,占22%;得5—7分的共9,占5%。平均分僅為2.71分。許多學生都寫成了情人節、萬圣節、圣誕節一類!可見,很多學生在花費多年心血學習英語無甚起色的同時漸漸對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亦淡而遠之,甚至一無所知!因此,在英美文學課堂上,必須不失時機地將中國文化因素穿插其中,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2.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這雖然有失偏頗,但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文化是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在內的復合體,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它是人與人之間聯系和交往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維持和鞏固特定社會制度、調控并保持其正常運轉的功能。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著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特定符號已經消失,國將不國。西方文學不僅是西方人心靈的歷史,且同樣是我們靈魂的歷史,但它畢竟主要從屬于西方,主要是為西方的統治和階級利益服務的。因此,針對當前我國的“英語熱”,必須有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和增強國民主體性的緊迫感。

在美國的建國史上,有關于一伙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到達北美的記錄。椐記載,最開始時,這些教徒是先到達荷蘭并準備在該國定居的。正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語言荷蘭化和傳統的荷蘭化,他們才再次跋涉、歷盡艱辛逃到美洲的。還有,在熔爐美國縮影之稱的紐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由于擔心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經年之后會完全“美國化”,于是,意大利人建立起意大利人區,愛爾蘭人組成愛爾蘭人幫,日本人組成日本人社區,中國人聯合起來組成自己的華人圈。之所以這樣做,并不是他們在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相反,他們是在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融人多元文化。因為這既可以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又有利于發展和繁榮多元文化,毋庸置疑是正確的。當前,源遠流長的歐洲傳統和文化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即有被美國化的危險。眾所周知,美國文化和美國意識一直有著深深的歐洲烙印。可以說沒有歐洲文化就沒有今天的美國文化。但是,隨著美國的日益興盛和強大,它已返賓為主成為影響歐洲文化的主角。因此,歐洲諸國正面臨喪失傳統文化特色的危機,對此各國已經十分警惕。文化侵略之風愈演愈烈,各國傳統和文化之間的沖擊現象日益凸顯。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筆者以為:如不增強主體意識,不加強傳統和文化的保護,必有“不滅其國,其文化自然滅之。”現象出現。

三、結語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是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使全體人民凝聚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團結,進一步調動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保護傳統文化、增強國民主體性的緊迫性,從而將中國文化因素寓于英美文學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