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課程教學中的實效性透析

時間:2022-01-12 09:59:00

導語:小學品德課程教學中的實效性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品德課程教學中的實效性透析

新開設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以下簡稱品德課程),與原思想品德課相比,無論在課程設置的目的還是在課程呈現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它遵循學生的生活邏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層面出發構建學習內容,通過課程的綜合,為小學生開辟了一條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們在生活的內在聯系中獲得整體的發展,也為他們以后走出校門能適應社會生活并具有較強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礎。作為一名品德課程的教師,如何開展具有實效的教學活動,真正發揮學科的作用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這是新課程教學背景下所面臨的、需要認真去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筆者以為,新課程的開設,只為教師引領學生走向生活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利的外部條件,但要真正取得實效,還要靠教師的不懈努力。就課堂教學而言,任課教師首先必須把握課程特點,并根據特點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四個“體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體現生活

品德培養要回歸生活,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作為。這不僅是因為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需要在生活中養成,在生活中體現,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而且還因為學生最終是要從學校走向社會,走各生活,培養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也還是為他的生活服務。因此,新的品德課程不是從德育知識體系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層面構建學習內容,來培養學生愛生活、會生活的情感與能力,成為課程的顯著特點。鑒于這一課程特點,我們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也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為依托,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再現學生生活的情景,把教室作為社會的一個縮影,把教學內容作為學生生活內容的某一個部分,甚至直接把學生帶入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教學,把教學內容直接融入于學生的具體生活中來認識、來學習,就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也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如一年級的《上超市》、三年級的《走進市場》(浙教版),均應該把學生帶入現實中的超市(市場)里進行實踐性學習,讓他們直接接觸社會,感受生活,即使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結合超市(市場)的買賣規則和要求,在教室中創設情景,舉辦模擬超市(市場),讓學生從中學習、掌握購物、買賣的知識,體現課程的生活性特點。

當然,我們強調的教學要體現生活,并不是僅讓學生對過去生活的簡單再現、重復,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對過去生活的重新體悟,得出生活的經驗,并用這種經驗來指導正在進行的生活和即將要進行的生活。同樣如《上超市》《走進市場》的教學,并非僅是要求學生說說自己以前有沒有去超市或市場購過物,也不是為了要上這些課文而要求學生跟父母去這些場所購物一次就是體現了生活,因為這樣做很難使學生得出購物的經驗,最多只能說是教學表面形式上的體現生活。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要求每個學生回家向父母要幾元錢,向父母了解家里最需要什么,然后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去超市(市場)“自主”購物,購物之后大家再根據各自的情況來說一說、評一評,看誰做到了文明購物,看誰購買的物品最合理……。這樣的方法,就容易使學生獲得購物的經驗,而能夠獲得這樣經驗,正是本課的教學目的。

二、體現活動

課程標準對《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性質定位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實踐來實現的;《品德與社會》雖然在課程性質中去掉了“活動性”,但在實施建議中仍要求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強調教師要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這些表述,不同程度地說明了課程的性質特點,同樣為教學確定了“活動化”的基調。這樣的要求,也合乎“喜歡活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這一客觀事實,符合“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性發展需要在活動中才能養成”的規律,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

如一年級《老師,您好》,教學目標是讓剛入學的學生認識老師的特征,培養與老師的感情。教師可開展這樣的活動:帶學生去辦公室找一找教我們的老師,使學生對老師有初步的感知;然后回到教室中說一說自己的老師,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老師的特征,加深對老師的感情;最后再讓學生根據其特征畫一畫自己的老師,達到認識老師的目的。這樣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的活動方法,不僅學生很喜歡,參與的積極性高,而且效果也好,學生回家之后都能正確地向家長說出自己的老師及他們的特征,加深與老師的感情,達到教學的目的。反之,如果這堂課的教學僅采用教師在課堂中口頭介紹的方法,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印象不深,因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很差,學生無法從教師的介紹中產生直覺的形象,效果也就不會很好。

當然,我們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還不能僅從學生是否喜歡的角度來確定安排活動,更要從活動的有效性上來考慮,因為這是一堂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不是純粹的活動課。所以我們開展的活動要有目標,且這個活動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完全一致,開展活動是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活動要有參與,且人人參與,讓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得到體驗、感悟;活動要有反饋,教師在活動中要不斷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加強體悟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活動的作用,達到好的效果。

三、體現開放

與原思想品德課相比,新品德課程跳出了德育知識體系的框架,從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角度來構建教學內容,因而開放性成為課程的一大特點,成為課程實施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適應這種特點的教學同樣必須是開放的,這種教學的開放主要應體現在:

1、方法的開放。簡而言之,方法的開放就是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謂用教材“教”,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教材內容來教育學生,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來調整課文教學的順序,但不能隨意刪減課文的內容,每一單元的每一篇課文都必須按要求對學生施行教學;不是“教”教材,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操作中,不死扣課文的呈現內容和形式來教育學生,更不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每幅插圖進行“看圖說話”,對每一段文字進行“學文明理”,只有選用學生喜歡的各種活動方式來施行教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內容的開放。當確定了教學內容之后,教師要把課題當作師生對話的“話題”,教學要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幾幅插圖,幾段文字,也不能循規蹈矩地按照教學參考資料中提供的材料進行教學。教師要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運用那些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的材料,充入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如講《我國的行政區》(浙江版三下年級課文),可補充“臺灣問題”,《我們的地球》(同前)可結合伊拉克戰爭,讓學生了解課本以外的更多信息,從而使課堂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使品德課程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

3、時空的開放。教學時空的開放是指品德課程的教學可根據需要而不受學習時間與場地的限制,可以大于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可以把學生帶到實地的場景中施行教學,但必須以有好的效果為前提。如前所述的《上超市》一課的教學,教師把學生帶入超市中進行實地教學,其效果肯定比在教室中進行空洞說教的要好,但它很難保證時間上能在40分鐘內完成,也因為無法將超市搬進教室而只能把學生帶入超市,要多費許多精力。所以當我們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就要以教學效果作為價值的評判標準來衡量其方法的有無必要,只要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多花一些時間與精力,也是值得、應該的。

4、結果的開放。一課一個道理是原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一個特點,所以不管向學生講怎樣一個道理,也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個道理,教師在一堂課快要結束時,總要引導學生回到這個道理的“標準”答案上來,甚至拋出這個答案,否則就會被認為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灌輸方法,當然不能帶來好的教學效果。新品德課程對學生道德學習的結果,并不是強制性地把學生的認識一定要統一到老師的觀點上來,統一到教材的觀點上來,而是允許學生持有、保留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在以后的實際生活中去慢慢感悟道理,即倡導結果的開放,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多元的,我們的生活也是多元的,有許多現象是不能用一個答案去解釋的,更何況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你要強加他一種觀點也是無用的,只有讓他真正體悟到了、認識到了的才是有效的,這就是我們要強調結果開放的理由。

四、體現綜合

新品德課程改變過去思想品德課單一“向小學生比較系統地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設置目的,界定為“以兒童生活(個人生活、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低年級)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中高年級)的綜合課程”,把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發展結合起來,這又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特點。

根據課程的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有“綜合”的思想,經常要想到自己執教的這門學科,不是原來的思想品德課,不能單一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據教學內容,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科學、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法律等常識教學有機整合,培養學生愛生活、會生活的情感和能力,達到教學的“綜合”目的。如前所述的《上超市》教學,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文明購物的品德教育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在超市購物中如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常識教育。購物時怎樣看清產品的數量、質量、生產日期和生產廠家,一旦發生所購的是假冒偽劣產品,又怎樣與商家論理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當然教學的綜合性,并不是指在一堂課中,一定要前半節進行思想品德教學,后半節進行常識教學,或者按一定比例的時間結合教學才是體現綜合,而是要從整體上看,有時還要跳出某一課,站在單元的角度上看“綜合”,并不是每一堂課都要“綜合”,一定要注意是有機整合。如《我國的行政區》(浙江版三下年級課文)主要進行有關地理常識的教學,就并不一定要加入許多穿靴戴帽式的思想品德教學,否則又會滑入模式化教學的老路。

總之,如何提高品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是我們大家必須認真思考和積極面對的一個問題,筆者提出的上述觀點,有望能引起大家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