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訓練
時間:2022-05-07 09:14:00
導語:小議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訓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終極目標,中學德育工作完全有必要有可能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潛心為學生創設各種條件,使學生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和調節自我的能力得到全面、主動、和諧的發展。
學校成功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備自我教育能力,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教育”是“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學會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為真正的人。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是為了不教。當學生從教育的客體轉化為主體時,就會有“自求自得”、“內省”、“躬行”、“慎獨”等內部矛盾運動的出現,從而達到了“自為”的境界,教育者便可以不教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各種傳播媒介增多,教育越來越受社會的影響,學校教育不可能影響學生的一切活動。因此,在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的今天,只有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覺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活動,它是個人在道德上努力,是道德行為主體在其品德發展中自覺能動性的表現。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是一個以自我認識為基礎,以自我要求為開端以自我完善為目的,經過自我體驗和自我踐行的按一定程序循環往復、復螺旋式前進的過程。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顯然離不開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等方面的發展。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可采用如下的方式:
一、在情感陶冶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情感陶冶法是利用各種情境中的教育因素,特別是教育者自覺創設的教育情境,對學生實行潛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靈受到感化,進而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以培養發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種教育方法。宋代王安石給陶冶教育下了這樣的定義:“人之才,未嘗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謂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情感對思想品德認知和思想品德行為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它是激勵學生追求真理和將思想品德認知轉化為思想品德行為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情感陶冶法以情感人,以情染情,在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熏陶中,起到鼓舞、“觸媒”、“催化”的作用,增強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把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并最終穩固發展成為心理定勢,成為深刻而持久的人格特征。
1、為人師表,以情染情。教師的人格形象越崇高,越能吸引學生,越具有感召力。誠如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所說:“教師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資仿效的榜樣,決定著兒童對教師的進一步關系的建立的,還是教師的工作作風和他的人格品質。”這種人格的力量首先表現為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教師日常表現出來的事業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最能給學生以極強的示范作用和人格力量,從而轉化為特殊的感召力。人格的力量還表現為良好的性格和風度。性格是表現人對客觀世界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特征。教師良好的性格體現在誠實守信、友善謙和、言行一致、正直不阿、溫文爾雅、風趣幽默等方面,構成人格形象的個性美,最能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成為他們欽佩和效法的表率。“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良好的德才學識和情感人格,對中學生年青的心靈來說,是最直接的最有益的雨露和陽光,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的心理活動,使他們得到精神的凈化、個性的陶冶和品質的升華,從而促使學生的行為轉變,塑造出美的自我。
2、熱愛學生,育人于情。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師是人師,而不是教書匠,真正的知識傳遞是包含著思想感情的傳遞的。”從情感的角度分析,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融與共鳴的過程。由于年齡的關系,學生往往很注重自我感受,強烈要求別人理解自己,重視自己的存在。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處處給學生以權威性和強制性,那么,他的任何嚴厲的批評和苦心教導,都不容易引起學生工作和學習的熱情,以及自覺改正錯誤的愿望。相反,如果教師給學生以親子之情、兄妹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學生能很準確地感知出來,就會在情感上感知出來,就能激發學生對教師親近理解和仰慕的情感交流,可以感化和轉變學生的不端習行。一個以擾亂課堂秩序為樂的調皮大王,在他認為關心自己愛護自己的教師上課時,可以表現得認真聽講,他把這看成是情感與友愛的需要。
被稱為“一代巨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有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和“愛滿天下”的博大情懷。我們應學陶師,向學生拋撒愛的陽光,在工作中,進一步做到“點點凝甘露,行行注皎泉”,從而使學生實現自我矯正不良行為習慣的目的。
3、重視“移情”,以情激情。“移情”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中介。所謂“移情”是人們通過辨別別人的情感,從而產生共鳴,并借以調節自己行為的體驗。在思想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移情”,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了充分發揮“移情”的中介作用,教師不僅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而且要善于表達內心的情感,有效地去感染學生,動之以情,使學生感到親切與善意。要積極誘導學生帶著豐富情感進入教育情境,充分利用他們良好的情感等心理因素,把教育情境中的一切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需要,這就能取得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內化的最佳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教師必須手持情感的鑰匙,去打開學生的情感之門,才能在情理交融的境界中,使道德準則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擁有一個完美的生命。
二、在情境的創設中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所謂情境創設,是教育者通過對教育對象身邊情境的設計,達到自教目的的一種教育手段。學生的品德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而創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受教育者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加深對道德概念的理解。一般說,情境是指在具體場合下人的情緒、思維等心理狀態及其所造成氣氛的總和。情境的創設是通過人為的有目的地預先設置客觀教育條件、環境,讓教育主體身臨其中,產生愉悅感,使教育內容得以輸入,教育過程中再滲入控制信息,構成更高層次的有核有序的新質系統,最后依靠教育主體自身的感知,主動矯治毛病,以與環境氛圍相融。
1、置身集體情境,增強自我意識。幾十個性格各異的學生置身于集體中,如果不開展集體活動,他們就感覺不到集體力量的存在,感覺不到個體對于集體的依賴關系,也就不能為集體的榮譽而努力去奮斗。所以,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集體活動,并賦予積極的意義和高尚的情趣,造成融洽向上的集體心理氣氛,把個體的思想、個體的情感、個體的目標聚合為集體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目標,在集體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的心理體驗中,發展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組織開展班集體活動中,要十分注意啟發和調動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十分重視每個學生的價值,讓全體學生成為集體的主人,在集體活動中唱主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適應,由學生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活動,實現自我教育。
2、創設輿論情境,增強自控能力。積極的、正確的輿論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催人奮進作用,而消極的、錯誤輿論則混淆是非、渙散人心、毒化風氣。在正確的輿論面前,學生會自覺地改變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行為。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恃強凌弱、企圖打人的蠻橫學生,會在集體輿論面前縮手;一個干了損人利己的壞事的學生,會在眾人的譴責和注視中低頭。因此,要努力創設健康向上的集體輿論情境,使之成為進行道德評價和增強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
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創設正確的輿論情境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和掌握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判斷真善美與假丑惡的標準,促進學生思想的成長,提高集體輿論的質量,防止不健康輿論的萌芽。同時要在集體中經常表揚好人好事,及時批評和糾正錯誤行為和一切不利于進步的不良言行,以扶持正氣,激勵進取,始終把握正確輿論的導向。在強化輿論氛圍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制力。
3、設置成功情境,增強意志力。品德行為或習慣不良的學生,容易產生心理環境的壓力,比如經常被老師公開批評;遭受許多同學的鄙視等。這種壓力往往形成一種分化力量,使差生愈遠離群體。設置成功情境的基本思想就是消除這種不良的心理環境,一是使全體學生不產生對不良者另眼相看的心理環境;二是使教育對象(指品德習行不良者)本身不產生“自認劣等”的心理,認為自己同別人一樣是有價值的人,從而開發和啟動內部動力系統,消除消極的情緒、態度、行為。
這種成功情境,需要教育者根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直接指向學生的活動,進行科學的運籌和設計。比如,對于一個本學期紀律疏散,屢屢不出早操的學生,不是簡單地當眾批評和指責,而是單獨找他講明問題,并明確地告訴他,下一周的班會上,將表揚他這周自覺遵守校規,按時出早操的行為。這樣,成功情境的認同效應,會促使學生掌握教師提供的成功機會,并且進而自己為自己創設成功機會,自覺地矯治不良習性。
三、在激勵調控中發展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激勵調控主要是對理想行為的確認和強化,促使學生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理想。行為科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任何行為都是由于激勵而產生的。如果個體行為得到的報酬與個體期望值相符,個體行為就會得到強化。由于學生自我評價的價值指向是指向外部的,自我意識與外界評價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所以能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進而為爭取新的成功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動力,其中鼓勵和表揚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蓋杰和伯令納在《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對于教師來說,表揚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動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揚伴隨著某種行為的頻率增加。”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就是由于教師采用了激勵的教育方式。
1、捕捉閃光點以激勵自我評價。所謂的“差生”,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渾身是缺點,然而長期蒙受的指責和壓制,并沒有使他們改掉這些缺點。我們主張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是因為我們必須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有優點,我們應該堅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無全才”的思想。如果教師認識到學生的優點并及時加以激勵,就為學生的進步提供了支持性環境,促進學生正確評價自己,主動發現自己,主動發展自己。對于有不良品行的學生來說,教師的鼓勵和表揚改變了他們“差生”的身份和地位,再加上以新的要求和評價來對待他們,于是產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在行為上表現出與爭取成功有關的行為增加,自我評價從消極變為積極,從教師的激勵轉為自我激勵。
比如,閘北八中就有一個激勵教育成功的例子。某學生沒有雙親,調皮到了極點,班主任老師在他的眾多缺點的背后終于發現了“愛唱歌”的優點,讓他當了班級文娛干事,進行鼓勵和引導,從而使他重新認識自己,有了進步的支柱。經過不斷的努力,矯正了許多毛病,轉變為一名共青團員。
2、運用角色意識以激勵自我完善。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總是扮演著許多不同角色,并且總在努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當前的角色。學生也是如此,他的行為、情感、甚至才華幾乎與自己的角色相吻合。別人認為他是好學生,他就處處表現出好學生的樣子,反之,則往往不由自主地處處呈現出消極的態度。因此,教師可以運用角色意識,有目的地改換學生的角色,以激勵學生自我轉化,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比如,一個學生勞動態度差,怕苦怕累,怎樣改變?教師就可以把某次衛生大掃除任務交給他組織完成。由于支配地位角色的激勵,他將會在勞動中努力表現得與自我角色相稱,那種怕苦、怕累、拈輕怕重的行為表現將隨之得到控制與糾正。
總之,情感陶冶、情境創設和激勵調控三者的共同內核是讓學生在種種被激勵與自我肯定的狀態中主動矯正自己的弱點,實現自我教育。目前,要實現這一德育工作的終極目標,教師的德育思想亟待轉變,以“外壓式”的教育轉變為“內調式”的教育,幫助學生發現、挖掘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爭取多方面的成功,以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
參考文獻
《中學德育理論與實踐》張耀燦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次出版
《成功教育》劉京海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次出版
《素質教育理論叢書》《中國新一代》雜志社編
- 上一篇:談教育革新規劃
- 下一篇:學生減負準確處理好三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