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教育結合人文教育

時間:2022-04-12 09:52:00

導語:診斷學教育結合人文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診斷學教育結合人文教育

醫學是維護生命和促進健康的科學,既是人學,更是“仁學”。我國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寫到:“為病家謀利益是作為醫生的最高準則”,強調醫生“應當具有最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美國著名生命倫理學家佩雷格里諾認為“醫學是人文科學中最科學的,在科學中是最人道的”。由此看來,古今中外醫學的淵源都是以人為本,富含人文精神。然而,近年來“醫療糾紛”、“醫患矛盾”、“信任危機”逐漸成為現今醫患關系的寫照,醫學與人文漸行漸遠。如今,呼喚人文精神已迫在眉捷。高等醫學院校是培養我國未來醫務工作者的搖籃,承載著我國醫學事業發展的重任,因此把人文科學與高等醫學教育相結合,使醫學生成長為一名既有高超的醫術本領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新一代醫生,是醫學院校正在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1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是醫學職業的必然要求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屬性、心理特征,又有復雜的社會屬性ll。這就應看到,人不僅是一個有血肉、有生命和有完整生理活動的動物,而且還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各種心理、社會活動的動物。所以,人的心理、社會活動也同其生理活動一樣,必然會反映在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上,醫學應該是一個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為對象的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交匯滲透的綜合學科,由醫學生而將成為醫生的角色必須是一個人性豐滿的人,要善于與病人進行情感交流,從精神上解除患者的痛苦和恐懼。世界醫學教育會議通過的《愛丁堡宣言》明確指出:“病人理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l臨床醫師,而不再滿足于僅僅治療某些疾病。”也對醫學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文要求。

1.2醫學生人文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人文教育多年來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較少,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教學模式注重于醫學知識的傳輸和臨床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因此,很多醫務工作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人文課程教育,人文理念淡漠,人文精神缺乏,人文底蘊薄弱l3],加之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以致出現了嚴重背離醫學人道主義精神的諸多現象,部分醫務人員甚至“收受回扣”、“索要紅包”,玷污了白衣天使在醫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這對醫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致使部分醫學生把人生的價值尺度趨于功利化,只重視醫學知識,而輕視人文知識。表現出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對社會的人情風俗缺乏了解,對醫患關系認識不深,對待病人缺乏同情心,導致醫患矛盾增加;部分醫學生知識面狹窄,語言文字組織能力差,書寫病歷及醫學文件語句不通,用字不規范,錯別字屢見不鮮。由此可見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亟不可待。

1.3社會的發展呼喚醫學人文精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群的健康理念和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患者法律觀念日益增強,也日益重視自己的從醫權利,對醫師診療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病人不但希望從醫師那里得到疾病的治療,同時希望獲得更多的醫學知識以及心理的慰藉和改善。然而由于醫務人員缺乏交流技巧,與患者溝通不充分,使得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具統計資料表明,有41.6的患者認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是現行的醫療教育制度缺乏人文素質教育]。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必須強調以人為本,醫學不僅要解決患者的生理疾苦,還要體現人文關懷,從而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1.4醫學模式要求醫學生具有人文精神1977年美國GL—Engel教授提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概念,即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這不僅僅是古代醫學中簡單的人文關懷精神,更是具備了科學內涵的人文科學精神。醫生在接觸患者時,不僅要了解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而且要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和精神狀態對患者個體的影響,這就要求醫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知識技能,而且還應有厚重的人文素養,學會從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多個途徑出發去對待患者和疾病¨6]。因此,如何使人文教育與醫學教育相融合,把人文教育滲透到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既是醫學院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新的醫學模式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

2診斷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意義

診斷學是研究診斷疾病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診斷思維的一門學科,被稱為從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課,涉及的知識面較寬廣,既有醫學知識的學習和臨床技能的培養,又有語言溝通、文件書寫能力的體現,還有社會倫理、哲學理論、法學等的運用。其教學內容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病歷書寫及診斷疾病的思維方法等,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也是引導醫學生踏上臨床工作的第一步。診斷學教師既是老師也是醫師,所以兼備了教師和醫師的雙重職責。如果帶教老師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地貫穿于診斷學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使醫學生成功地進行從學生到醫生的過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怎樣在診斷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

3.1在病史采集中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病史采集或問診是醫生診治疾病的第一步,也是醫患溝通、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時機。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著名的《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因此,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當前醫學教育的迫切需要[7J。在“問診”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每一位學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真正的醫生。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著裝和舉止是否得體,良好的形象是獲取病人信任的先決條件。俗話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問診的全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對患者的關愛,對病人要親切、和藹、耐心,還要善解人意和尊重患者,并要求對任何患者一視同仁,替病人保守秘密,不能把病人的隱私作為笑料傳播。教學時,老師除了講授有關問診內容以外,還穿插講解醫患交流的技巧,如“敏感話題如何詢問”等,并將辯證發展和巧用過渡性語言等思維方法傳授給學生。我們還讓老師扮演病人,學生扮演醫生,采用情景化教學、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3.2在體格檢查中融入“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不斷應用于臨床,不少醫生過高估計了輔助檢查對診斷的價值,致使體格檢查日益被忽視。作為帶教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體格檢查的重要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就結合l床工作中因忽視體格檢查而發生的誤診、漏診教訓進行講解,增加學生對此內容的重視程度。例如,我們曾遇一例多年來一直診斷為“肺心病”的患者,而另一醫師體格檢查發現該患左心室明顯增大,與肺心病應為右心室增大不符,再經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患者各心腔均增大,進而修正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可見仔細的體格檢查使該患者錯誤的診斷得以糾正。再如有醫師僅憑胸片報告而未進行體格檢查就行胸腔穿刺抽液,導致誤將健側穿刺而造成氣胸的例子等等。具體的事例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視、觸、叩、聽基本檢查方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忽視體格檢查不僅不利于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甚至會延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講授體格檢查時,我們要求內容全面、手法規范,強調動作要輕柔、靈活,做到尊重、體貼病人。老師在帶教示范時以身作則,言語間充分尊重病人,行動上充分愛護病人。如在寒冷季節使用聽診器前,先將體件在手中捂熱后再聽診;觸診前,雙手摩擦搓熱后再接觸病人皮膚;檢查完后幫病人蓋好被子并致謝等等。讓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而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

3.3實驗診斷和輔助檢查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現代科技的發展,促使醫學診斷技術的日新月異,這無疑提高了臨床診斷水平。但不顧病人的實際情況,動輒撒大網式的化驗,盲目選擇高、新、尖的檢查項目等現象并不少見,不僅浪費醫療資源,也增加病人的負擔]。因此,老師在講授實驗診斷時要反復穿插醫學倫理學和醫學實驗道德的內容,強調實驗診斷學是以檢驗結果的臨床應用為目的,各種檢查均有其廚限性和適用范圍,要根據病人的病情、經濟狀況等實際情況正確選擇檢查項目,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患者診斷與治療的最大利益。

3.4病歷書寫中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學生尊重患者權利病歷是臨床醫療工作過程的全面記錄,既是醫療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反映,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醫療文件,是涉及醫療糾紛和訴訟的重要依據。在病歷書寫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反復向學生強調病歷書寫內容必須客觀、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字跡清晰、不能涂改。同時要體現對患者權利的尊重,如反映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并通過具體案例,突出病歷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從法律的高度強化他們的職業責任感。

3.5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診斷思維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正確的治療。要做出正確的診斷,不但需要廣博的醫學知識,還需要科學的臨床診斷思維。我們強調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必須牢記臨床思維的基本原則,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性和主觀性。讓同學們意識到,從搜集資料到分析歸納,直至作出正確的診斷,既是智慧和學識的結晶,也是臨床醫生醫德醫風的體現,是一種高深的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醫家格言告訴我們,醫學是一種不確定的科學和什么都可能,的藝術。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從實踐中積累知識,從誤診中得到教益,并警惕陷入臨床思維的誤區,從而減少誤診和漏診。

3.6提高教師人文素質,言傳身教古人云:“近朱者赤。”身教大于言傳,“素質”不是教育就能得之的,在教學中,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內在的品格、修養,對學生都有深刻的影響。作為未來的醫生,置身于良好榜樣的環境中,他們通過耳濡目染,更有可能成為德才兼備的好醫生。“為人師表”、“躬行實踐”在我教研室教師身上有著很好的體現。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先做到。從言談舉止、儀表風度到做事做人,時時、事事、處處成為學生行為的榜樣,學習的楷模。做到這些,教師要不斷地進行人格歷煉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通過潛移默化向學生傳授醫學知識和對病人的關愛之情。

人文關懷是醫學的最高境界。在診斷學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秉承“嚴謹、務實”的教學理念,從各個環節人手將臨床技能和人文關懷精神培養進行有機結合,抓實、做細。同時,在醫學人文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我們深感醫學人文精神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希望上下共求索,為中國的醫學人文教育開辟一片新的天地,最終使醫學生成長為一名業務精湛,談吐儒雅,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的新一代醫生,讓醫學的恩澤灑滿人間。